APP下载

光伏业浮沉

2012-06-10李雷

南风窗 2012年21期
关键词:多晶硅企业

李雷

风光过后是哀伤。

2012年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注定将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美国、欧盟接连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光伏出口风雨飘摇;破产、倒闭、裁员、降薪,种种负面消息席卷整个行业,可以说,这是最黑暗的时期。

是什么,让一个几年前在政府、投资者、企业口中激情慷慨,红红火火的产业,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神话与传奇

2002~2007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充满神话色彩的发展年代。短短几年中,中国光伏产业、特别是光伏制造业,迅速完成了规模的几何级增长。太阳级晶体硅锭(太阳能电池制造材料)年产量由400吨上升到11810吨,太阳能电池年产量从6兆瓦上升到1088兆瓦,增幅都在几十倍以上。

在以神话速度发展的同时,传奇也在光伏产业不断涌现。其中,有两个人的传奇,将中国光伏产业的造富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2000年,已在澳大利亚留学10余年,潜心研究太阳能的施正荣,携带自己撰写的一份商业计划书回国,开始向各地的地方政府游说,以期获得支持。在无锡,他遇到了他的伯乐,无锡市政府对他的计划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通过行政干预,为他找来了“小天鹅” 、“山禾制药”等8家企业作为股东出资支持。

2001年,无锡尚德公司成立,开始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2006年,尚德控股(STP)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施正荣名下财富迅速壮大,到2008年,其财富总额达到384.63亿元的顶峰,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首富。

与施正荣的故事稍有不同,彭小峰在投身光伏产业之前,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其在苏州创立的柳新集团,2004年出口额就超过10亿元。由于平时对欧洲立法的关注,其敏锐意识到,在欧洲各国政策密集支持下的光伏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2005年,在江西新余市政府的支持下,江西赛维公司创立。2007年,赛维(LDK)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创造了单一上市的中国公司最大规模IPO纪录,彭小峰个人财富达到400亿元顶峰,成为民营新能源领域的霸主。

其实,在此期间,创造光伏财富神话的还有苗连生、高纪凡、李仙寿等光伏大佬。据光伏权威杂志Photon当时的统计,2005~2007年间,中国在境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就已达10家。

分析这批企业迅速壮大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是准确抓住了欧盟清洁能源扶持政策带来的机遇,施正荣、彭小峰等正是敏锐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不失时机发上马了光伏电池制造项目,掘到了行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其二,这些企业充分利用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无锡、新余、保定等城市是传统工业(纺织、电子、钢铁)占主导优势的城市,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大,迫切需要发展技术密集、资本集中的产业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施正荣、彭小峰等人的理念设想一经抛出,即与这些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一拍即合。政府扶持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企业创立初期,这些地方政府在土地、电力供应、资本筹集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其三是积极运用资本策略。这些企业的领头人,都充分运用了资本操作,完成股权集中,并借助境外上市来融资,短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扩产兴业。

大跃进年代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7~2009年的发展过程中,就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第一个疯狂的领域是多晶硅领域。在2000年以前,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国内从事多晶硅生产的企业只有寥寥几家,包括四川峨眉半导体厂和洛阳中硅等,生产规模也非常小,年产量不到20吨。2005年以后,随着国内光伏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上游原材料供应压力增大,国产多晶硅已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进口多晶硅价格直线攀升,2008年,竟然达到前所未有的400美元/ 公斤的高位。

在暴涨的价格面前,很多企业很快失去了理性,一头扎进了多晶硅领域,市面上出现了两种典型的疯狂行为。一是为了“拥硅为王”,垄断多晶硅供给,一些企业,与国外垄断生产的多晶硅企业,以高价签署了长期供货合同。以尚德为例,其就曾与MEMC、Hoku等企业签署了多晶硅及硅片的长期供货合同。

二是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多晶硅带来的暴利,仓促之间引进俄罗斯等国的多晶硅生产线和技术,大规模投资多晶硅的生产。据中国硅业分会的统计,在2005~2009年短短4年间,国内新投产了20多条多晶硅生产线,形成了近6万吨的多晶硅产能。其中最为疯狂的就有赛维公司,其与4家投资機构签署了2.4亿美元对赌协议,投资120亿元,建设了2万吨/年规划产能的多晶硅生产线。

另一个疯狂的是光伏组件封装领域。由于行业门槛低,中国在2009~2010的短短一年间,出现了大量的光伏电池组件封装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大陆已经拥有超过500家光伏组件生产公司。如此众多的企业,带来的是巨大的产能积累,据中投顾问相关研究人员统计,2011年,中国的光伏组件产能已达到30GW以上,逼近全球光伏组件市场容量。

大跃进暗藏着深重危机:一方面,由于中国引进的多晶硅技术大抵都是俄罗斯等国的生产技术,本身的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加上中国企业急于投产和扩大生产能力,对于引进的技术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再创新,使得多晶硅领域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性故障经常发生,造成部分产能无法正常投入使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欧美同行业产品也有差距。

另一方面,由于一窝蜂的上马大量的项目,中国多晶硅领域的产能暴增。据硅业分会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已有多晶硅生产从业企业近50 家,建成西门子法多晶硅产能13.4万吨,同时还有将近9.6万吨的多晶硅产能处于在建状态,而国内当年的多晶硅需求也只有13万吨。由于国外几大多晶硅供应商也把中国当成最重要的销售市场,进口多晶硅占多晶硅总消费量的一半左右,因而国内大量的多晶硅产能得不到释放,造成产能闲置和过剩。

在大跃进的过程中,许多企业投下了重笔投资,但是由于市场的供给关系在大跃进过程中快速发生转变,多晶硅及光伏组件价格直线下降,造成了许多企业的投资短期无法收回,因而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出现紧张,部分企业陷入了债务危机。

泡沫的推手

与大跃进伴随的是行业秩序的紊乱,鱼龙混杂的局面出现。

由于光伏产业发展前期的暴利,加之缺乏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国内一些原本不从事光伏业务的企业,看到了光伏行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也纷纷转战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光伏电池组件等业务。

这些新进入的企业由于缺乏技术积累,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强,为抢占市场,经常采取低价竞销战略,以价换量,由此拉低了整个行业产品的价格,同时,这些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也影响到了国外同行业企业的生存,使得中国光伏行业与国外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矛盾加剧,增加了中国光伏行业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可能性。

大跃进与鱼龙混杂局面的出现,并非出于偶然,一方面,光伏行业发展前期的利润回报过于丰厚,对行业内外许多的企业产生了严重诱惑,引发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形成局面失控。在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的表现,也在为局面失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光伏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动辄一个项目,投资就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对于短期内增加地方GDP总量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同时,光伏产业还属于新能源产业,有着一件清洁、可再生发展的美丽外衣,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大政方针一致,因而备受各级政府的青睐和推崇。

光伏产业在这几年中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不仅在项目立项、审批等环节一路绿灯,甚至还推出土地无偿划拨、税收返还、巨额电价补贴等等优厚补贴措施。

不可否认,这些优惠措施在产业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保驾护航和推动的作用。但是,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特别是当行业产能逼近过剩临界点后,这些优惠措施就会成为市场毒药,妨碍光伏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为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将在这些优惠措施面前完全丧失作用,使得产业不能出现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局面,從而加剧市场的产能过剩。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光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还继续出面帮企业担保融资借贷,从而和企业成为一个绳上的蚂蚱,使得这些企业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更加有恃无恐,进一步促成了泡沫的形成。

“双反”的到来

从一开始起,中国光伏产业就是依靠国外市场发展起来的,国外市场占据了中国光伏产品销售市场的绝大部分。虽然业内研究人士一直在呼吁拓展国内光伏装机市场,但是,多年来情况没有太大改观。到目前为止,国外销售仍占到中国光伏产品总销售的80%左右。

然而,问题迟早要爆发,2009年开始,“狼来了”的呼声一直困扰着中国光伏产业。

2008年之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财务的压力,使得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光伏产品传统进口大国,纷纷削减了本国在光伏装机方面的财政补贴支持力度,国际光伏装机容量增速放缓,从而危及到全球光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局势的恶化,加剧了同行业竞争。由于中国光伏行业整体在劳动力、能耗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优势,产品价格优势使得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容易胜出。在现实的压力下,世贸组织框架下的一些贸易反制措施纷纷被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利用。

2009年8月,以Conergy与Solar World为代表的德国光伏企业,联合多家组件厂商,游说德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掀起了第一波“狼来了”的呼声浪潮。由于国内行业组织及时出面,加上行业领头企业积极与国外沟通,这一次“反倾销”申请最终没有立案。

然而,狼真的来了,2011年10月,德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SolarWorld在美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美国光伏制造业公司,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诉。随后,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接受美方企业申诉,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

2012年3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步裁定结果,决定向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接着,重磅炸弹接踵而至,5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反倾销税率初裁结果,除了尚德电力、天合光能等两家公司及其他应诉的光伏公司实行31.1%的税率之外,其他未参加应诉的光伏组件厂适用249.96%的税率。

所谓祸不单行,2012年7月25日,德国企业SolarWorld又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6日,欧盟公告正式对中国光伏企业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于近期,印度也传出要采取对华光伏“反倾销”调查的传闻。

一系列的“双反”贸易措施案,使得中国光伏行业的生存压力骤然增大。由于80%的产品依赖欧美市场,如果欧美“双反”都成功的话,中国光伏行业将痛失欧美市场,并遭受数以千亿计的损失,同时,有大量的国内光伏企业将被迫出局,世界光伏产业格局也将面临重写。

这一波光伏“反倾销”大潮过后,中国光伏产业能剩几何,现在尚不可知。只是,如何在这场泡沫中进行深刻的反省,并聚集行业发展的共识,是中国光伏产业能否重上正轨的关键。

猜你喜欢

多晶硅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争议多晶硅扩产
多晶硅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模拟分析及验证
保温时间对定向凝固法提纯多晶硅的影响
基于物理冶金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磷扩散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