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2012-06-10倪玲美戴新娥莫军军
倪玲美,戴新娥,莫军军,王 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承担了医疗器械用物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等任务,是全院所有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物品进行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处理的基地。中心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大量回收的污染器械、器具、物品,易造成突发或慢性职业危害[1]。笔者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本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受伤情况,提出职业防护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1.1 消毒供应中心一般情况 本院消毒供应中心面积1200m2,工作人员50人中护士25人、消毒员3人、护工22人,新员工15人。中心服务于80余个临床科室、23个医技科室,集中接收和处理手术室所有器械(包括腔镜、外来器械和植入物)和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耳鼻咽喉科门诊、膀胱镜室、血液净化中心等科室所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全年需处理的器械、器具总量达1000万余件。
1.2 职业受伤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日常受伤记录,统计了职业受伤情况。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受伤情况见表1。
表1 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受伤情况
2 职业防护
2.1 去污区的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是需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集中回收、清点、分类、清洗的场所,工作人员经常与大量污染物接触,并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清洗和消毒[1],易发生职业受伤,表1显示,73.7%的职业受伤发生在去污区,因此,必须重视去污区的职业防护。
2.1.1 针刺伤防护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因此针刺伤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2]。表1显示,发生缝针刺伤8起,针头刺伤18起,占职业受伤的68.4%。针刺伤原因:临床科室将污染针头、缝针与医疗废物混放;去污区工作人员徒手分类物品,极易被细小针头刺伤;与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以及防护意识亦有关。本中心改进和加强了针刺伤防护措施:严禁徒手分类污染物品、徒手传递等危险动作[3];使用锐器收集盒[4],加强利器盒的管理,避免针头、穿刺针掉落;分区域分类清点各送货楼层的回收器械,发现污染针头和污物混放,及时提醒临床科室。
2.1.2 化学因素致伤防护 中心工作人员每天要接触化学消毒剂、清洗剂,有的刺激性气味很重,可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配置各类清洗剂和消毒剂时易发生化学物溅伤。表1显示,发生清洗剂溅眼引发结膜炎1起,原因是该员工配制多酶清洗剂时未按规定佩戴护眼罩。为此,本中心在去污区配备洗眼用物,对员工进行洗眼操作培训,并强调配置消毒液时佩戴防护眼罩。
2.1.3 紫外线灼伤防护 紫外线辐射对人体有害,可导致皮肤、眼睛和免疫系统损伤。表1显示,紫外线灼伤1起,因员工防护意识不强,在紫外线照射环境里整理物品长达10min,第2天脸部皮肤红肿、脱皮,经治疗后好转。为此,对护工进行培训,明确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的注意事项。
2.2 加强重点人群的职业防护教育
2.2.1 护工 本科室护工22人,占全科人数的44%。护工主要从事整理、清洗污染器械和运送医疗垃圾、日常卫生及送货等工作。由于护工文化程度较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知识相对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差,加上人员流动频繁,职业受伤隐患明显。本次调查,护工职业受伤发生25起。因此,必须对护工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新护工要带教后再单独上岗;关注护工健康,将护工健康管理纳入日常管理。
2.2.2 消毒员 烫伤是消毒员最易发生的物理伤害,表1显示,发生烫伤10起,占职业受伤的26.3% 。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时,如果操作不当可造成烫伤、灼伤甚至爆炸事故。因此,消毒员上岗前必须培训,持证上岗;制订高压蒸汽灭菌条例,要求消毒员严格操作规程,灭菌前检查仪表是否正常、管道是否通畅,运行过程中坚守岗位、严密观察,勿直接触碰供气管道,灭菌毕待冷却后再取灭菌物品,并戴棉布手套,以防烫伤。
2.3 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科室成立职业防护管理小组,负责职业防护相关工作。在相应区域内张贴警示安全标识;不断改进工作流程,规范操作,减少职业受伤;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污染区实行严格的标准防护,进入污染区必须更衣更鞋更帽及佩戴口罩,清洗污染物品人员戴塑胶手套、穿防护衣、围防水围裙、穿防护胶鞋;对员工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防护知识培训考核成绩存档,作为科室继续教育考核项目之一;执行职业受伤上报制度,完善针刺伤应急处理流程。
3 小 结
消毒供应中心员工易发生职业受伤,必须加强职业防护。重视去污区的职业防护,对重点人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加强职业防护管理,以降低职业受伤发生率。
[1]钟秀玲,郭燕红.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8.
[2]马钦丽,杨敏燕.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7,17(2):183.
[3]孙月梅.加强供应室的全程质控管理[J].护理研究,2007,21(3C):824-825.
[4]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