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加基本疗法治疗ABCD2模型下低危中风先兆患者的临床研究
2012-06-09易宣超蒋谷芬马丽卿冯国湘
易宣超,蒋谷芬,李 芸,马丽卿,冯国湘
(1.湖南省中医院中风专科,湖南 长沙410005;2.湖南省中医院体检中心,湖南 长沙410005)
中风先兆是常易在中风前发生的一组综合征,以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语言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一过性晕厥、视物昏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有头胀痛、手指麻木、健忘、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正等。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大约3/4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1]。如果对先兆状态予以确定和干预,防止或延缓脑卒中的发生,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预测中风先兆方面,有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和ABCD积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Johnston医师等将两种卒中预测法相结合,整合出一项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两天内发生卒中危险的新模型——ABCD2,依照改良模型,高危、中危和低危的患者在TIA后2 d内发生卒中的比率分别为8.1%、4.1%和1.0%。此模型可更好地帮助医师做出临床治疗决策(立即入院治疗或随访)。可帮助医生鉴别高危患者,以便采取最佳的卒中预防措施[2]。但还未见在该模式指导下低危中风先兆患者在纳入各种干预措施后受益程度的报告。本文从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在ABCD2模型下对中风先兆低危患者采用针灸加基本西医疗法,并分别研究了针灸与艾灸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门诊病人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将符合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Ⅱ,其中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8.4±11.2)岁;平均病程(20.5±10.3)d。对照组Ⅰ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6±12.2)岁;平均病程(19.2±8.8)d。对照组II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6±7.2)岁;平均病程(25.2±12.6)d。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准
1.2.1 诊断标准(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3](1)主症:①阵发性眩晕;②发作性偏身麻木;③短暂性言语謇涩;④一过性偏身瘫软;⑤晕厥发作;⑥瞬时性视歧昏瞀;(2)次症:①头胀痛;②手指麻;③健忘;④筋惕肉蠕;⑤神情呆滞;⑥倦怠嗜卧;⑦步履不正;(3)理化检查:①血压;②血糖、尿糖;③血脂;④脑循环检测;⑤心电图;⑥眼底。中年以上患者,具有两项主症以上,结合次症、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必要时还可行CT、MRI等检查,以确定诊断。
1.2.2 危险度评定标准[4]依照Johnston医师的ABCD2标准年龄≥60岁(1分);血压≥140/90mmHg(1分);临床特征:单侧无力(2分),语言障碍不伴无力(1分);持时≥60 min(2分)或者10~59 min(1分);糖尿病(1分)。分为高危(6~7分)及中危(4~5分),低危(0~3分)。
1.2.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风先兆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ABCD2低危患者诊断标准;(3)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1)脑卒中;(2)除严重心肺疾病和原有中风史者,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基本疗法 (1)健康检查;(2)健康教育;(3)中风先兆危险因素的规范化干预,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症、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等的治疗;(4)养生保健。
1.3.2 各组治法 ⑴治疗组:基本疗法加上针灸治疗,主穴:百会、神阙、足三里、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操作:百会、神阙、足三里予以温针灸,太冲、太溪、三阴交均行提插捻转补法,合谷行提插捻转泻法,四神聪行捻转平补平泻法,风池、完骨、天柱行捻转补法,每次行手法1 min,行完手法后留针0.5 h。10次1疗程,1个疗程完成后休息2 d再行下1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⑵对照组Ⅰ疗法:基本疗法加上艾灸,取穴百会、神阙、足三里予以悬起灸。气虚者加气海、关元。每穴灸20 min,1次/d,共治疗94 d;⑶对照组Ⅱ,即基本疗法。
1.4 观察指标
根据中风病先兆证的主症和次症进行评定,主症按4级评定,次症按2级评定。
1.4.1 主症评定标准 ⑴眩晕①眩晕的程度:计0分:症状消失;计2分:稍感眩晕,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计4分:眩晕较甚,常需休息;计6分:眩晕剧烈,必须卧床;②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计0分:症状消失;计2分:偶尔发作或仅持续数分钟到2 h;计4分:经常发作或持续2 h到12 h;计6分:频繁发作或持续24 h以内;⑵偏身麻木①麻木的程度:计0分:症状消失;计2分:偏身轻微麻木,如蚁爬肤;计4分:偏身明显麻木不仁,犹如针刺;计6分:偏身麻木无力或发凉②麻木发作次数或持续时间:计0分:症状消失;计2分:偶尔发作或持续数分钟到2 h;计4分:经常发作或持续2 h到12 h;计6分:频繁发作或持续24 h以内;⑶言语謇涩:计0分:症状消失;计2分:偶尔发作或持续数分钟到2 h;计4分:经常发作或持续2 h到12 h;计6分:频繁发作或持续24 h以内;⑷晕厥:计0分:症状消失;计2分:每月有数次发作;计4分:每周有数次发作;计6分:2 h内有数次或10数次发作;⑸轻瘫:计0分:体征消失;计2分:偶尔发作或持续数分钟到2 h;计4分:经常发作或持续2 h到12 h;计6分:频繁发作或持续24 h以内;⑹视歧昏瞀:计0分:症状消失;计2分:症状轻微,偶尔发作或持续数分钟到2 h;计4分:症状较重,经常发作或持续2 h到12 h;计6分:症状严重,频繁发作或持续24 h以内。
1.4.2 次症(见前所述) 0分:症状消失;2分:症状存在。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脑病协作组第2次会议通过的中风先兆的疗效评定标准[3]。
疗效百分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1)临床治愈:疗效百分数≥95%;(2)显效:疗效百分数为61%~94%;(3)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1%~60%;(4)无效:疗效百分数<20%,乃至疗效百分数为负数,甚至发生中风。
1.6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 13.0,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较两个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之间比较,对照组I较对照组II总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两个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治疗组比较★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 n 30 30 30治疗前24.45±3.62 22.32±4.26 22.81±3.17治疗后8.32±2.17△△14.40±3.25△★16.94±4.48△★
3 讨论
对于ABCD2模型下低危的中风先兆患者来说,针灸加上基本疗法比基本疗法组效果好,说明针灸在治疗中风先兆作用肯定,艾灸加上基本疗法较单纯基本疗法组效果好,说明艾灸的治疗作用也是肯定的,但是针灸加上基本疗法与艾灸加上基本疗法组比较,前者效果更好,说明针灸比艾灸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应该长期坚持治疗。
在脑卒中单元中,针灸疗法是一项很重要的治疗措施,加之其有效和安全[4-6],我们仍将其作为干预中风先兆的主要方法之一。针对中风先兆的基本证型,气虚血瘀和肝肾阴虚型,我们选用百会、神阙、足三里,予以温针灸以益气活血,太冲、太溪、三阴交均行提插捻转补法,以补益肝肾之阴。另外补太冲,泻合谷为开四关,可以调和气血、疏肝理气、平肝熄风、通经活络,有研究表明可明显降低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血管阻力指数,提高血流量[7]。四神聪为经外奇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法,有醒脑益智宁神之功,风池、完骨、天柱行捻转补法,有大量研究表明有改善后脑血循环的作用[8]。
本试验中我们针对中风先兆低危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特点,将针灸治疗从医院转移至社区卫生所,社区干预的作用大大增强,患者也能够更好的坚持治疗。善治病者,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风先兆的防治可纳入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本研究证明,按照该方法患者能够最大获益,证明针灸加上基本疗法是治疗中风先兆的最佳方法,同时证明针灸在中风先兆治疗中作用肯定。另外艾灸治疗中风先兆也是有效的,艾灸的作用虽稍逊于针灸,但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因其操作简单,无痛苦,更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社区干预是在社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子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大量临床观察也发现,社区干预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9-11]。对于中风先兆低危患者来说,除了医院门诊诊治后,其余所有的措施都是在社区进行的,并且联系的时间更长久,如何针对具体患者设计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社区干预方案,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预的作用,意义十分重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朱慧军.中风偏瘫针灸康复的现状与展望[J].河北中医,2000,22(8):639.
[2]Johnston.ABCD2:预测TIA后卒中危险的改良模型[J].2007,369(9558):283.
[3]肖诗鹰.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66.
[4]朱英标,卢丽萍.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1,19(6):612.
[5]孔令信,刘晓虎,刘立安.经络辨证在针灸治疗中风中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2):57-58.
[6]张现豪,冯国湘,文 宁.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3):72-74.
[7]杨 波,张晓君,潘洪涛.针刺四关穴对颈内动脉血管阻力指数及血流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44-45.
[8]廉玉麟.中国针灸100要穴临床妙用[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9.
[9]王子文.对不良生活习惯的社区干预在脑卒中恢复期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8-69.
[10]王利民,张 蕊.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抑郁障碍社区干预效果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4):547-548.
[11]张瑞红.社区干预对农村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2):3 107-3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