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览
2012-06-09
美国科学家研发纸质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获突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近日开发出一项新印刷技术,并成功地利用其制造出纸质太阳能电池。
目前,在太阳能电池制造所使用的几种方法中,其所需条件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印刷底物必须浸在液体中或需要高温。而这种新的印刷技术仅仅需要蒸气和不超过120℃的环境温度,如此一来,未经处理的普通纸张、衣服和塑料均可被拿来当作电池的制造材料。
目前该电池的转化效率只有约1%,研究小组正在研究如何改进该项技术,他们相信经过对材料的精细调整后,转化效率将有很大提升。
欧盟加速电能储存技术的科技研发
以风能和太阳光伏能为动力的可再生能源的主要作用是生产电力向输电网供电,因其动力来源的不确定,尤其是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场与输电网相连接,对电力供求关系必须给予平衡的输电网将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伴随着可再生能源在欧盟电力生产结构中的所占比例逐年持续提高,计划2020年达到30%左右,自动调节电力供应的智能电网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电能储存技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欧盟在电能储存技术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仍然不能满足因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电能储存技术形成的强大市场需求。为此,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行动计划(SET-Plan)逐年加大了对电能储存技术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分别依托电能储存的机械、物理和电化学原理特性,同步推进电能储存技术的发展。
德国产学研合作开发稀土材料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据报道,德国西门子公司、戴姆勒公司、纽伦堡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生态研究所、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将开展一项联合研究项目,开发稀土材料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此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已列入德国教研部高技术战略“电动汽车领域关键技术”(STROM)专项,项目代号为MORE(Motor Recycling)。
该研发项目将重点突破稀土材料在电机制造领域实现循环利用的几项关键技术,如报废电机内永磁体部件的拆解、修复及循环使用技术,永磁体内稀土元素的回收技术,适应循环使用电机的设计技术,生产过程的经济与环境影响控制等。该项目将于2014年完成,成果将应用于电动汽车及风力发电技术。
科学实例表明:心脏可能有记忆
大脑是记忆的器官。那么,心脏有记忆吗?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而同时电子心脏的移植也遭遇到了新的困惑。
澳大利亚人大卫·沃特斯在移植了一位爱吃油腻食品的青少年的心脏后,开始出现想吃这种垃圾食品的强烈欲望。他是在进行器官移植后表现出捐赠人特征的最新实例。多个科学实例表明:大脑并不是人体惟一一个可以储存记忆或个人特征的器官。科学家表示,记录显示70%的移植患者在术后个性特征发生了改变,开始表现出捐赠者的特点。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光敏感核不育基因
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课题组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1月3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报道了该成果。
据课题组丁寄花博士介绍,光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于1973年由石明松先生在湖北沔阳(现仙桃)发现,经湖北省水稻专家多年合作研究确定,雄性不育水稻具有长日照条件下不育,短日照条件下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与传统的“三系”杂交稻相比,两系杂交稻简化了杂交育种和制种程序,降低了种子成本,并且配组自由,能充分发挥杂种优势。因此该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被认为是一个极为宝贵的遗传资源。
据张启发介绍,pms3是水稻中第一个发现并进行了功能研究的长链非编码RNA,这一结果为植物非编码RNA的功能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水稻光敏感核不育水稻pms3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水稻两系不育系的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发展。
我自主开发出可替代雷达的空管导航监视新装备
中国民航局8日在此间举行了“民用航空空中交通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使用许可颁证仪式”,中国民航局空管办主任苏兰根表示,这标志着其可在我国民航空管中投入大规模应用,既填补了国内空白,又打破了国外垄断,是我国民航在重大装备领域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应用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据开发出这套设备的民航空管技术装备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兵介绍,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是支撑新一代民航空管运行模式的核心装备,此前只有西方强国拥有。我国利用引进设备建设了中国民航第一条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航路成都至拉萨航路,飞机起飞间隔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缩短到7分钟,提升了航路容量和运行效率。历经20多位科研人员3年集中攻关,装备公司终于开发出此套国产化的装备,同雷达管制相比,这一设备如同一部电脑大小,不仅占地少,而且价格不到建雷达站的十分之一。
国产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安顺1井应用成功
胜利油田钻井院1月下旬在贵州省普定县安顺1井完成的工程化应用,完美地展现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实力。这是该系统在继胜利坨181井、宣页1井和高庙4井等现场试验后一次成功的工程化应用井。
在应用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之前,井队采用常规打法钻进,井斜呈增长趋势,在井深2436米处井斜上升到6.25度。为控制井斜,实现预期钻探效果,1月11日,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决定应用胜利钻井院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随后,经过工具两趟钻井纠斜,困扰井队的井斜问题迎刃而解。垂钻工具自从井深2436米下入,2518.37米起出,纯钻时间81小时,进尺82.37米,数据显示垂钻工作井段井斜呈下降趋势,在井深2492.58米处降为2.62度。
我自主研发的机器人首次在南极冰盖自主行走
经过近两个月的试验,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顺利通过在南极的“身体素质”测验,并在内陆冰盖地区完成了30公里的自主行走。这是中国机器人首次在南极冰盖实现自主行走。
这个机器人重约半吨,可在极地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作业。橘红色的机器人看上去就像一辆越野吉普车,其车体采用越野车底盘悬挂技术进行设计,4个车轮均换成三角履带,以提高其在极地冰雪地面上的行走能力。它还配有一套自主驾驶系统,可以实现极地冰雪地形地面环境识别及评估、定位导航和自动驾驶等功能。
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卜春光和陈成是此次极地机器人实地考察与应用研究项目的现场执行人。从2011年12月9日到今年2月5日,他们先后在中山站附近和内陆出发集结地附近的冰盖地区,对机器人进行了移动机构性能测试、探冰雷达搭载试验以及长距离自主行走测试,并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