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商“富二代”打造“创二代”
2012-06-04杜杉
杜杉
编者按:《福布斯》中文版9月3日发布的“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在A股民营上市公司中,有49%属于家族企业,其中又以子女和夫妻关系的家族企业数量最多。在这些上市的家族企业中,有7%实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权力更迭,这一比例较去年的4.6%有显著增长,显示中国的家族企业已逐渐进入“交接班”的高峰期。
目前,国内的民营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尽管绝大多数家族企业还处在第一代掌控阶段,然而,创业的一代企业家们不可避免地要开始面对企业传承发展的问题。近期,70岁的何享健,在经过十余年的酝酿之后,没有选择“子承父业”,而是将资产超过千亿的家电“航母”美的集团掌舵权交到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手中,再次引发外界对于家族企业接班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家族企业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也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滇商与“新滇商”必须慎重考虑且时不我待的问题。
家族企业数量在上市民企中占半数
《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7月15日,A股上市公司共有2422家,其中1028家为国有公司,1394家为民营公司;而民营企业又可以分为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其中家族企业有684家,在全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接近一半,达到49%。据《福布斯》中文版介绍,其所认定的家族企业限定为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归一个家族所有、至少有两名或以上的家族成员在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企业。
此外,《福布斯》中文版还以2011年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为比对对象,首次发布了“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家族企业”及“H股50家最大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两份榜单。在前一份榜单中,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家族荣登榜首,三一重工的梁稳根家族和比亚迪的王传福家族分列第二、三位;在H股榜单上居首位的是国美电器的黄光裕家族,中国金属再生资源的秦志威家族排名第二位,碧桂园的杨国强家族排在第三位。
第二代接班趋势加快
在A股上市的所有家族企业中,一、二代同时任职的企业有276家,占比超过四成;在这276家企业中,二代已正式接班担任董事长的有45家,这一数量虽然在A股所有上市家族企业中的占比只有7%,但相比去年的4.6%来说增长显著,显示出中国的家族企业已经逐渐进入交接班的高峰期。此外,尽管在二代管理者中,“70后”依然是无可争议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80后”也开始担起重任,他们有不少以董事、董秘或副总经理的身份进入企业,有的已担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
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中,第二代直系子女在企业中任职的比例为20.21%,相比之下,儿子进入公司任职的比例大大高于女儿。不过由于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大多比较年轻,所以由二代接班董事长的比例较低,仅有4.4%。
家族企业实力整体优于非家族企业
在A股上市的各类型企业中,民营家族企业的盈利及增长能力均明显优于民营非家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0.2%,而民营非家族企业为23.9%;同时,民营家族企业34.5%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也比民营非家族企业高出近3个百分点。此外,尽管由家族一、二代同时任职或家族第二代接管的A股民营家族企业,在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上远不如那些由家族第一代掌管的企业,但他们所带领的企业在净利润率的指标上优于后者,说明随着第二代的接班,企业开始从高速成长期向着更加重视管理的阶段转变。
《福布斯》中文版以2011年年报为基准,对182家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的业绩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与A股家族企业相差不大,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为34.8%。
家族企业关系以子女或夫妻关系为主
《福布斯》中文版的调查发现,在A股684家上市家族企业中,存在子女关系(包括父子/母子关系及父女/母女关系)的达到46.8%,占比最高;存在夫妻关系的占比达45.9%;存在兄弟关系的则有228家,占比达三分之一,比兄妹和姐妹/姐弟关系加起来总和的两倍还多。
相对而言,内地在港上市的家族企业在亲属关系上比较清晰简单,企业内有单一亲属关系的达94家;包含两种亲属关系的为54家,大多都是夫妻及子女间的单一家庭控制。而在所有叠加的亲属关系中,夫妻店与兄弟档比例最多,分别为23.29%和22.60%。
官房集团子承父业顺利交棒
“80年代看中房,90年代看官房”,上世纪这句流传于昆明地产圈的经典概括无疑一语中的,曾经辉煌的中房光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消退。官房集团后来居上,很快抢了中房的老大地位,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竞争格局。
2005年和2007年,胡润曾以20、22亿元的身价,将官房集团总裁刘承玮排在百富榜第152和382位,成为云南首富和次首富。喜欢下围棋的刘承玮曾在2005年就对外透露,他的下一步棋是把年轻人推上来,做好交接班,希望事业后继有人;而自己则退到幕后,变成观众,“观棋不语真君子,不会指指点点,而是做一个真正的观众”。2009年2月18日,刘承玮在电话中正式通知媒体,已经辞去官房集团总裁职务,其子刘继杰——原官房集团总经理全面主持工作。作为云南最有影响力的房地产企业,外界对官房的一举一动都很关注,但是像这样的权利交接大事,官房并没有正式对外界宣布,而是静悄悄地进行,这还是缘于刘承玮低调而不张扬、秉持而不在乎外界评说的风格。消息人士透露,这次人事变动是由刘承玮和官房集团董事会沟通后决定的。一位熟悉官房的人士说:“老刘总(刘承玮)他老人家年龄有些大了,退休是迟早的事情,而小刘总(刘继杰)是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从建筑施工管理基层工作做起,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通过不断创新,优化整合了官房的经营模式和核心业务。”
业界曾有评论认为官房当年是“一套图纸吃几年”,折返昆明的官房,在“金色年华”和“云康园”项目中,放弃了由官房设计院独立完成的方式,组织了一个包括德国、澳大利亚设计公司在内的国际招标会。洋气、新鲜的设计理念,为官房打了一个漂亮仗,建筑风格也完全没有了“刘承玮的痕迹”。从官房的成长过程来看,刘继杰接替刘承玮似乎是必然的选择。刘继杰从头到尾是个“官房人”,从小成长在官房,很年轻时就进入官房建筑公司成了一名最普通的建筑工人。通过10多年的对内精心努力和对外诚信合作,打造了一个建筑航母,进一步扩大了官房的影响力,同时也树立了自己在官房内外的江湖地位。他继承了刘承玮“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格,在董事会里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刘承玮曾对外提及此事:“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很多年轻人通过学习已经超过前辈,我们显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有热情却无激情了。”从中也可看出刘承玮有着强烈的自省能力和对公司发展改变的紧迫性。目前,官房的发展事业已经交给了以集团总经理刘继杰为首的团队。如何在未来发展中抓住战略机会,重塑官房的“金身”,是摆在新管理团队面前的严峻课题。熟悉刘继杰的人都认为,刘继杰虽然还很年轻,但是不能说他没有野心,而他的野心就是要把官房打造成常青企业、百年企业。
云南桥香园有待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2012年9月11日,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向新闻媒体通报桥香园社会调查结果,表示桥香园是云南民营企业知名品牌,但目前发生的桥香园内部兄弟诉讼,不利于这一云南民族品牌的发展,希望桥香园能理顺组织结构,变家族制度为企业经理人制度。
“桥香园”是云南本土特色的家族企业,是全省过桥米线的龙头企业,也是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员之一。“桥香园”1988年在昆明小西门创建以来,历经25载,发展成为在云南、北京、上海等地均有经营点的品牌连锁店,也是云南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之一。近日,江氏兄弟纠纷案牵动着市民的心,哥哥江勇告弟弟江俊的案件让人心揪,各种传言四起,“桥香园”该何去何从?桥香园董事长江俊在通报会上表示:没想到省民营企业家协会针对桥香园做了这么一个客观全面的社会调查,很受感动;对目前的官司心情很难受,希望兄弟俩能够坐下来好好谈谈,积极协调争取内部解决,这利于企业的发展,家和才能万事兴。
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调查显示,在刚刚公布的云南百强企业名单中,餐饮行业寥寥无几,而“桥香园”一枝独秀又四面楚歌。作为民营企业沟通协作平台的协会,面对“桥香园”的处境,不能视而不见。协会从社会调查入手,掌握第一手资料,调解江氏兄弟矛盾;社会调查针对昆明市主城区的公众、消费者进行随机调查。调查者根据设置的13个题目,对“桥香园”的满意度、认知度、基本形象等进行了调查测试,同时,也对桥香园的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销售渠道等外部环境和传统米线产品、价格、服务质量、员工满意度等自身的内在环境进行分析。调查从2012年8月23日开始,为期10天。共收回调查表2806份。调查结果显示,“桥香园”在市民心目中的认可度占有相当高的分量。有高达62%的人认为,“桥香园”一案应当自行和解或调解,打官司可能会造成四分五裂,两败俱伤。许多市民认为,若是“桥香园”的家族纷争影响到企业经营,甚至摧毁“桥香园”,对家族与社会都是一大损失,被牺牲的往往是数以千名的无辜员工和云南的品牌,让人惋惜。他们说“在家族企业恩怨中,没有最终的胜利者,只是多了民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表示,桥香园目前的矛盾是家族企业经常会遇到的矛盾。中国的家族企业与世界知名的家族企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太小,产品竞争力缺乏,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有专家认为,家族企业组织机制障碍性、人力资源瓶颈、品牌误区、企业文化落实难等是天然弊病,而产生纷争的诱因往往是家族兄弟间的个性、家族企业几代人之间的认知差别导致的。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郭兰信表示,自己的企业创立时也是家族企业,经过3次大的股权分置改革,才走到今天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现代企业。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雷吟天表示,如何解决家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民营企业家协会的责任及义务。协会建议,建立公司的所有权与组织结构,设立外部董事的监督;为减少家族成员间纷争的危害,明确分工十分必要;建立兄弟姐妹间定期的交流机制;鼓励家族同胞建立深厚感情,享受家族企业之外的美好时光等等。如果家族成员和公司工作人员之间没有一道清楚的界限、没有清晰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规则、没有科学合理的业务运作程序,更没有聘请职业经理人,家族企业想做大做久,是不太可能的。
去家族化并非绝对正确方向
人们谈起家族企业难免会有些误解,认为这是一个偏负面的提法。实际上,从整体来看,在很多业绩指标上,一些民营企业的表现甚至优于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的表现又要优于非家族企业,因此不是说家族企业一定要变成非家族企业才是正确的方向。
回到当下,我们看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韩国、香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我们要早,相应地,他们的一些企业已经经历了一代乃至两代的新旧更替。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是由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来继承。这些家族企业往往会在培养接班人上投入巨大的成本,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实践机会等等。
国内现在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很多企业都在委托咨询公司、委托学校为他们做一个接班人培训计划。实际上就是要依靠一批外部的精英,一同努力来把“太子”打造成在学识、能力、品格上都非常过硬的人。我们如今经常提到“富二代”这个概念,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其实有的富二代真的很优秀。他们中的不少人,背后都有一个定制的接班人培训计划,他们在国外接受最好的教育,毕业之后可以进入自己家族的公司,或者被推荐到朋友的公司甚至是全球最好的公司,包括投资银行去进行锻炼。这些企业的接班人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年轻,他们比绝大多数的同龄人都要优秀。在云南省民营企业中,官房集团、龙润集团、诺仕达集团等知名企业都采用了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有分析指出,家族企业只要具备可备选的传人、传人对家族实业有强烈兴趣和进取心,再加上有助于传人成长的磨炼和培训,便可以成就家族企业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
事实上,不否认有因不信任外人而刻意将事业传给下一代的企业家,但是整体上,能把事业做大做强的第一代企业家的智慧和心胸也决非常人能比。用什么人、怎么才能将自己创下的家业发展好,他们比我们这些外人更加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