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记之十一 一言难尽的小组作业
2012-06-04白雪
白雪
我在澳洲学的商科,曾有过许多写小组作业的经历。我的合作伙伴们,或活泼幽默、才思敏捷,或善解人意、肯于付出,还有的刁蛮任性、不可理喻。由此发生了一出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出人意料、大喜过望的戏剧性情节。
通常在《市场》和《管理》课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每个班的若干学习小组就成立了,3—5人不等。方式不外乎按座位排列组成、个人喜欢自由组合,极少数由老师指定。每周除了大课,小班讨论课,还有小组活动。活动时间自由,由小组成员自己安排。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或留的作业,几个人充分讨论,畅所欲言。每个人性情经历不一样,思考问题角度各异,讨论时互动性很强,我就常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们每个学期都有2—3篇大型小组作业。这种作业,根据小组成员每个人的爱好、擅长,进行分工,各人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到交作业前,全部集中到一块,讨论、磨合、修改,把相对独立的部分,形成一个水乳交融的整篇。有分工、有协作,提倡个人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但也不能和其它的人格格不入。如果你个人那部分做得很优秀,但组里其他同学表现平平,依旧拿不到高分。这就要看能否调动组里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掘出最大的潜力,做到最好,因此更看重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完成后,老师要打分,或者,小组全体上台演讲,有的人负责幻灯片、图片展示;有演讲天分的,给老师同学讲解;反应敏捷的,回答老师同学各种刁钻的提问。最后有一个分数,那也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分数,通常要占到每个人总成绩的20%—30%。
记得我上证书4的时候,有一门《企业规划课》。我和福州的周易,还有当地的一个鬼妹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我很高兴,自以为是强强联合,周易一向学习优异,鬼妹就更没有问题了。每次我们小组讨论,她总是抢着发表见解,主动搜集很多数据、素材,是一个很勤奋的好孩子。小组作业占总分的100%,是假设开一间自己认为有潜力的公司,不可以选择市场上已经有的连锁店。需要了解各个地段的租金行情,综合多种因素,确定店址,每月水电费、雇工的成本,到哪里去办审批手续,操作步骤、签订哪些有关合同,需要注意什么,店面的装修与布置,都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写一份完整的企业策划报告。
三人分头行动,周易负责原始数据的采集,对消费人群和地段的选择做了大量的调查。我和鬼妹根据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理论知识,完成报告。那三个礼拜,除了打工,写作业,我在网上查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在图书馆里,一有时间就请教学姐,终于有了点眉目。最后一个星期,周易把她的数据从网上发过来了,我就开始写了。交报告的前一天晚上八点,我还检查着我那部分报告,正有些得意呢,电话响了,是周易,声音慌慌张张的:“Snowy,怎么办?鬼妹的报告一个字都没动,她说明天不交了。”如果你指望拿着自己的报告跟老师解释一番,别人不完成作业我可管不着,我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很好,老师会对你網开一面,那就大错特错了。小组里任何一个人没完成作业,那就是整个小组的失败,很可能全部是零分,我可不敢冒这个险。我咬咬牙:“今天晚上我豁出去了,把她那部分写了吧。”我知道周易身体不好,不敢让她熬夜。那天我度过了整整一个不眠之夜。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人苦不堪言。但还有比我更倒霉的呢。好友薇薇安在科廷大学上master,有一门广告小组作业,占全部成绩的50%,而且其中老师让同学们自己互相打分的部分占20%。她同组的一个女孩,一向看不惯薇薇安,也许因为她漂亮学习好,追她的男孩很多。20分的小组成员评价分,只给了薇薇安2分,害得她这门课整个挂掉。这也是她唯一挂掉的课,只好再掏一万多学费重修。
痛定思痛,我觉得再不能在小组作业上掉以轻心,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2006年3月6日,是我在科廷学院上课的第一天。我一向惯于迟到,但那天8:30的《市场》课,我8:00就到了,也算是破天荒第一次了。一进教室,见座位上稀稀落落的,我看见第三排有一个圆脸的女孩子,不知低头在看什么书。我有意识地坐在她旁边的空座上,打了声招呼。想不到她是个很健谈的人,几分钟后,我们就熟悉了。她自我介绍叫洋子,来自日本,上学期因家中有事,回去一个月,耽误课程,《市场》课挂掉了,这次是重修的。她说起来语气里不无遗憾和叹息。课后,我们和另一个韩国女孩组成了三人学习小组。一下课三人直接去了Robinson图书馆。在一楼休息区,每人要了一杯饮料,上二楼。它有专供学生学习讨论的小自习室,屋内只有一张桌子,旁边随意摆放四五把椅子。
第一节课,老师布置了三道作业题,我们先讨论后动笔。围绕这几个题目,三人随意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韩国女孩子流利的口语和洋子逆向和立体的思维,让我暗暗折服。写完最后一个字,我满意地吁一口气,感觉今天收获不少。没有几个人的充分讨论与融合,我写出的东西会有不少的局限性,这下好多了。西方大学中导修制和学习小组形式的确有它的科学道理所在,无怪乎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学习形式把它的精髓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临走前,洋子体贴地说:“我这个学期只拿了两门课,比较轻松,以后咱们的小组作业,我可以多分担一部分。”
第四节课后,我们拿到了大型的小组作业:选择一个企业,范围不限,结合课上所学的知识,对它进行一个全方面的市场分析。包括它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分析;它的产品、价钱、地段和商品宣传分析;它内在的优势、弱点和它面临的机会、风险等等,最后写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做哪个行业呢?它应该是我们有兴趣的,在市场上有长久不衰的魅力。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冰激淋,那种糯滑又香甜的感觉是每一个女孩子的最爱。三个人都很兴奋,一下课就跑到街口最大的一家巴斯金、罗宾斯冰激淋店大吃一顿,为了作业的需要,还有比这更好的借口吗?
在国内我连哈根达斯都没吃过,而这个牌子的冰激淋更是听都没听说过。为了这个作业,我特意查阅了有关资料:1945年,巴斯金、罗宾斯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创立了巴斯金·罗宾斯冰激淋公司,推出了“31种风味”(每月31天,每日一味)新概念。目前公司的500多家分店遍布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它的品种很多,圣代奶昔、香蕉王、小丑甜筒,款式多种多样,有水果类,无糖类,什么口味的人都会在这里找到心仪的一款。我们三个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已经做好了一份关于消费群体的调查表格,在洋子的笔记本电脑上打印出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顾客的年龄、职业,你多久吃一次这个牌子的冰激淋?最中意哪一款?最不喜欢的?它的价位如何?你对它的经营有什么建议?等等。每人三十份,当场填了十几份,又拿回去让自己的朋友、同学,打工的同事填。有了第一步原始资料,然后就是地段调查,根据这个牌子的主流消费人群,针对的是情侣和小孩子,我们初步定了三间店面,每人分工负责调查一间,对它周围的环境、不同时段的客流量、消费层次、租金行情都有详尽的调查记录。三人在学习讨论中,从这家连锁店的选址上学到了一些精华。还有他们推销手段的运用:给每个前来消费的顾客一张积分卡,每消费一次,积一分。当积够10分,就会赠送一个免费的冰激淋。这样不但刺激了消费,还有效地留住了常客,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推销手段的例子。在一个学期的忙碌和实践学习后,我们最后的分析展示非常成功。教授在台下频频许点头,很好!非常好!当下成绩就出来了,80分!又一个HD!一个心花怒放的成绩。配合默契的小组成员,这是我所有的小组作业中最漂亮顺利的一份。更重要的,我又有了一项生存技能,也许有一天,当我真的有了启动资金,做一个小生意,我会胸有成竹得多,大大降低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