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泛平原古城镇水域景观历史地理成因初探

2012-06-03吴宏岐张志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1期
关键词:古城镇坑塘环城

吴宏岐,张志迎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632)

近年来,黄泛平原地区古城镇独特的水域景观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聊城、荷泽、睢县等多个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对外形象宣传、旅游开发过程中,相继提出了诸如“江北水城”、“花城水邑”、“中原水城”等城市特色概念。实际上,历史上这些城市所在的黄泛平原地区曾经是水灾严重的地区,正因为黄河洪水泥沙入侵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才造就了今天黄泛平原上古城镇独特的水域景观。历史时期区域城镇的景观形态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笔者拟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黄泛平原上古城镇独特的水域景观的历史地理成因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能对当代黄泛平原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古城镇水域景观的类型与特点

所谓“水域景观”,就是以水体作为景观构成的最基本要件的景观,既包括那些由各种形态的水体独立形成的景观本身,即水体景观(landscapes of water body)或称水景(water-scapes),如河流、湖泊、池塘等,也包括那些直接与水体粘着在一起的景观项目(watersidlandscapes),如桥梁、圩岸、水坝、海塘,等等[1]。

位于海河平原和淮河平原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因其为黄河泛滥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泛平原[2]。它西临豫西山地丘陵地带,东至泰沂山区,地势低平,主要包括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商丘、濮阳、周口地区以及郑州与新乡的东部地区,山东省的菏泽、聊城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西北部地区。由于黄河泛滥、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这一地区形成了护城河-环城湖、城内坑塘和旧城湖等黄泛平原古城镇独特的水域景观。

1.1 护城河-环城湖

护城河在古代城市中很常见,它往往是城市水面的最初形式,是在建城之初就结合修筑城墙而挖掘形成,构成了城池一体的防御体系。北方地区很多古城镇直到现在还有护城河,如开封、菏泽、曹县等。环城湖则是黄泛平原古城镇特有的水体形式,一般由护城河演变而成,这种景观在黄泛平原十分常见,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夏邑、聊城、商丘、虞城、淮阳、成武(旧称城武)等古城镇(图1、图2)。

图1 聊城古城平面图Fig.1 The plan of old city of Liao Cheng

1.2 城内坑塘

城内坑塘是指古城镇城墙以内所存在的水体,是黄泛平原古城镇常见的水域景观。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这个地区不少古城镇的城内坑塘面积约占到古城镇城区面积的1/3左右,如曹县、荷泽、开封、成武、长垣等古城镇(图3、图4),有的城镇如夏邑古城甚至占城区面积的69.1%,以至于解放后新的城市不得不在城外另行发展[2]。

1.3 旧城湖

由于地势低平等原因而被废弃的旧城,在洪水作用下而形成了水面较大的湖泊,可称为旧城湖。如商丘、柘城、睢县[3]、成武等古城镇都存在旧城湖,特别以睢县旧城湖最为典型(图5)。

图5 睢县古城平面图Fig.5 The plan of old city of Sui Xian

2 水域景观形成原因的历史地理学分析

2.1 自然成因

华北平原从第三纪以来在不断沉降过程中形成不少凹陷和洼地,而黄河下游本身在古代摆动较大,又形成新湖泊,所以,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自然湖泊众多,其中,大部分位于今黄泛平原区域。据历史文献记载,著名的有圃田泽、逢泽、孟诸泽、蒙泽、空泽、荷泽、雷夏泽、大野泽、阿泽等。这些湖泊自两汉以来大多日渐淤塞,到明末大部分都湮成平陆,这主要与黄河的淤决有关,另外,也与河渠沟洫的疏凿、豪强地主垦湖为田以及北方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有一定的关系[4]。

黄泛平原古城镇恰恰是建在这些古老湖泊的旧迹附近,如开封古城位于古逢泽北,商丘古城位于古孟诸泽、古蒙泽西南,虞城古城位于古空泽西南,荷泽古城位于古雷夏泽南、古荷泽西北,成武古城位于古荷泽东南,曹县古城位于古荷泽西南,聊城古城位于古阿泽北。古人建城一般是择高而居,黄泛平原古城镇更是如此,这些古城镇在建城之初地势相对较高,如睢县、商丘等古城。但随着黄河的多次淤决,周围的湖泊被淤平、抬高,这些古城镇的地势也就相对低下了,水患自然随之而来。

2.2 城墙和护城堤的修建

城墙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共同特征。对于临河临江城市而言,城墙还是一种重要的防洪设施。民国《商丘县志》所说“邻黄河,所虞者不独寇也”,“黄河为商丘大害,土弱地势卑,民贫无恒产”[5],正道出了防洪对于黄泛平原城镇安全的重要性。不过,护城堤则是黄泛平原古城镇所独有的,一般为围绕城市的环形大堤。例如,据明代嘉靖《夏邑县志》记载,弘治十年(1497年)“奉例以砖圈门,门上竖楼,地湿遂圮”,所以,在正德六年(1511年)又“筑护城堤”,修成的护城堤“周围八里,基阔三丈,顶一丈五尺,外植柳二千余株,蔚然成林”[6]。护城堤不仅形成城外的特殊景观,而且与城墙一起构成了城镇的双重保护体系。

黄河在形成水灾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泥沙淤积,洪水将大量泥沙带出河堤外,而平原上的古城由于城墙和护城堤的保护,洪水及其挟携的泥沙大多情况下被挡于堤外和城外,造成城、堤以外地面逐年淤高,形成光绪《虞城县志》所称“城内之地下于城外,城外之地又下于堤外”[7]的状况。这种状况不仅使城镇居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城镇建筑景观同样也大受影响,如嘉靖《夏邑县志》所载《重修玄帝庙记》中就曾提到,“近以水患,新除民居及城外地淤渐高,而庙年久卑下,废坏”[6]。另外,明代睢州(今睢县)官员也一再提醒,“大抵州城卑下,堤外之地高于城内,不下数丈,堤溃则城必随之。此一城生灵所关,不止庐舍盖藏而已,守斯土者,洵宜留意”[8],对于护城堤的作用相当看重。

2.3 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

如果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黄泛平原古城镇水域景观其实大多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防御洪水,人们修筑了城墙和护城堤,城墙和护城堤的修筑又导致了洪水过后城外、堤外泥沙的沉积,造成城内地势相对低下、内涝严重;为了解决内涝、疏浚洪水、加固城墙和护城堤,人们在城内和城外开挖坑塘、取土,致使在城内和城外分别形成了坑塘和环城湖。随着坑塘和环城湖的不断变大、加宽,城内与城外的湖面最终连成一片,淹没了整个城市,从而形成旧城湖。

2.3.1 护城河-环城湖的形成。在修筑城墙之际开挖护城河是古代城市修建时的普遍做法,黄泛平原古城镇也不例外,如夏邑、聊城等古城皆有文献记载称护城河是因为取土筑城而形成。另外,修筑护城堤的同时往往也开挖环堤河,可以疏洪导流,如商丘、荷泽等古城就有这种情况。由于受到黄河泥沙淤积的影响,护城河和环堤河需要经常疏浚,通常是结合城墙和护城堤的维修而进行,因此,就需要不断加深、加宽。环城湖往往就是在护城河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加宽而成的。由于黄河洪水的泥沙淤积,造成护城堤内地势逐渐低洼;另外,由于城内为排除积涝,也需要不断地拓浚环城河或在城外堤内区域开挖坑塘,加之修缮城墙以及城内居民建房就近取土,使护城河的宽度不断扩大,最后在城外堤内形成连绵一体的大湖。例如,夏邑古城,据明代嘉靖《夏邑县志》记载,护城河是“取土筑城,因而成焉,阔八丈,深二丈”[6],其外皆为民田,但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河面已向外扩展“三四十丈不等,大堤以内一水汪洋”,逐渐形成环城湖,“种蒲网鱼,民颇获利”[9]。

2.3.2 城内坑塘的形成。城内坑塘在建城之初往往是不存在的,以后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而逐步形成,并逐步扩大。城市建设、居民建房取土是城内坑塘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光绪《曹县志》记载,曹县文庙后的空地由于“修建各公所取土,遂成洼下”[10],光绪《菏泽县志》记载,衙署西侧空地由于“岁修兹宇,掘地取土,积久为洼”[11]。另外,由于黄河泥水带来的泥沙常年淤积在堤外和城外,使城市形成人造“盆地”,城内洪水和积涝难以排出,于是在一些低洼地带就逐渐形成了常年积水的坑塘。如建成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的曹县古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就因城外泥沙淤积,城内排水不畅,造成“环城四隅皆为汪洋之水”[10],形成了4个至今仍存的大坑塘[2]。

2.3.3 旧城湖的形成。古城镇旧城湖的形成通常亦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初建之时,城内地势相对要高,但由于居民不断地在城内取土来加高城外的城墙和护城堤,造成了城墙内外地势高差愈来愈大,而随着城内坑塘和城外环城湖的不断变大、加宽,城内与城外的湖面逐渐连成一片,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在一次洪水过后,整个城区被湖水所吞没,形成旧城湖。旧城被洪水淹没以后,往往要在城外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另建新城。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黄河决口,归德府(治今商丘)城没于洪水,沦为南湖。翌年,在归德故城北面建新城,历时8年,于正德六年(1511年)建成[12]。另外,夏邑、柘县、睢县等古城镇也有类似情况。

3 水域景观的演变过程与分布规律

在历史时期,睢县县城曾三迁其址,最早的古城曾经在黄河泥沙的作用下沦为湖泊,后又逐渐淤为农田;明末清初被废的旧城,形成了目前新城以北的旧城湖;明嘉靖年间所建的新城,后来城内也被大片的坑塘所占据。据1959年睢县古城1∶50 000地形图估算,当时城内坑塘面积已占城内面积的36.2%左右[2]。从这个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黄泛平原古城镇水域景观的大致演变过程:(1)为了抵御黄河洪水和泥沙的入侵,黄泛平原古城镇的修建一般遵循择高而居的原则,修建在地势相对较高处,并在修筑城墙和开挖护城河的同时,在城墙外围修筑护城堤和开挖环堤河。(2)由于黄河的泛滥,洪水和泥沙的不断入侵,泥沙在堤外和城外成年累月沉积,使本来古城所在地相对较高的地势渐渐低平,最终形成人造小盆地。(3)黄河依旧泛滥成灾,洪水和泥沙的入侵还在继续,为了加固城防和堤防,以及疏浚洪水,城内居民不断在城内和城外取土,城内慢慢出现了大小的坑塘,城外护城河逐渐变宽形成了环城湖。(4)随着城外地势的不断增高,城内外地势高差进一步加大,城内坑塘和环城湖也在不断地增大、变宽,最终在一次大洪水的作用下,城内坑塘和环城湖连成一片,形成旧城湖,城镇彻底消失。(5)旧城消失以后,人们就在城外另择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再建新城,新一轮的演变循环再次开始。不过,解放以来,由于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导致黄泛平原古城镇水体的演变趋于停滞,最终基本停滞在各自不同的演变阶段。当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发展与土地开发,水体演变又发生了一些新的情况。

总的来说,黄泛平原古城镇水域景观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从水域类型上来看,在黄泛平原的古城镇中,有环城湖的涉及夏邑、聊城、商丘、虞城、淮阳、成武等多个古城镇,有城内坑塘的主要是夏邑、开封、曹县、荷泽、城武、长垣、睢县等古城镇,有旧城湖古城镇的则有柘城、睢县、城武等古城镇。其中,夏邑古城兼有环城湖和城内坑塘,睢县古城兼有城内坑塘和旧城湖,城武古城则是环城湖、城内坑塘和旧城湖三者俱有。如果从各类水域景观的典型分布区而言,环城湖比较典型的古城镇主要分布在商丘地区及其周边,城内坑塘比较典型的古城镇主要分布在菏泽地区及其周边,而睢县一带则有典型的旧城湖。

4 思考与建议

解放后,随着人民政府对黄河大堤的增修和加固,特别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小浪底水利工程的相继修建,黄河水患得到了根治。不过,随着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的开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黄泛平原古城镇水城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水面缩小、水质污染、水域景观生态性与多样性被破坏等问题大量出现。如菏泽古城在1960年城内坑塘水面面积占城内面积的30%以上,1983年仍有30%左右,到2000年锐减至16%左右。开封市河湖水体污染严重,目前,7条河流上9个断面水质均超V类,龙亭湖、包公湖1996—2000年水质亦超V类标准,阳光湖已完全成了垃圾坑[13]。城市水面的减少将给城市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如雨季内涝严重、洪灾风险提高等,同时也削弱了城内坑塘调节小气候、补充地下水的作用,以至于相关城市逐渐丧失了重要的游憩、旅游资源和地域特色。

近几年来,许多黄泛平原古城镇所在的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开始重视保护、开发城市水域景观,以这些景观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如开封[14]、聊城[15]、菏泽、睢县[16]、商丘、淮阳等地。有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商丘地方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古城进行修复,同时对环城湖进行了修复和保护[3]。2002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全力打造“江北水城”品牌的口号,并在2002—2003年新一轮城市规划中重点突出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城市特色,保护和发展了城市原有格局,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聊城市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城内的湖、河水域,通过挖掘水的内涵,做足水的文章,已初步形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江北水城”[15]。

不过,也有一部分城市停留在单纯旅游开发、追逐经济效益的层面,缺乏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的城市整体规划。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借鉴商丘、聊城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把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17],合理利用古城镇的历史遗存、丰富的水面,正确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北方“水城”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明和法制法规建设,保护水环境,结合古城的整体保护对城市水域景观进行恢复和维护,注重城市水域景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18-19],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这样一来,黄泛平原古城镇既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发展了地方社会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安介生.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4):17 -29.

[2]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古城镇洪涝经验及其适应性景观[J].城市规划学刊,2007(5):85-91.

[3]高建立.商丘旅游资源开发与商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6):68 -72.

[4]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刘德昌.商丘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6]郑相.夏邑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7]李淇.虞城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8]王玫.续修睢州志[M].台北:学生书局,1968.

[9]黎德芬.夏邑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8.

[10]陈嗣良.曹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1]凌寿柏.菏泽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2]陈华光.商丘古城变迁其文化内涵[J].中州今古,2002(2):26-28.

[13]曹新向.城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9(2):52 -56.

[14]丁圣彦,曹向新.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J].地理学报,2004,59(6):956 -963.

[15]龙清杰.沧桑历史 江北水城——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发展轨迹[J].城建档案,2006(5):22-24.

[16]刘军.打造新菏泽:林海·花城·水邑·商都——访菏泽市市长杜昌文[J].走向世界,2003(2):16-21.

[17]唐估乾,杨磊,陈炳山.传承发展水文化 建设卓越秀美江北水城[J].山东水利,2007(6):65-67.

[18]戴启培.城市水景观应注重生态性[J].安徽农业,2004(11):83.

[19]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J].新建筑,2000(4):30-32.

猜你喜欢

古城镇坑塘环城
农村坑塘污染分析及治理建议
治理一条河 幸福一座城
农村坑塘沟渠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基于消费文化的旅游古城镇酒吧现象分析
近五十年来大理海西流域坑塘系统发展演变及分布特征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中西部古城镇旅游开发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环城旅行
中东部地区历史文化古城镇色彩的表现特征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的坑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