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
2012-06-03倪晓娇
南 颖,杨 易,倪晓娇,王 蕊
(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吉林 延吉 133002)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研究进展可分为以下7个时期:分散主义思想时期(19世纪)、集中主义思想时期(20世纪初)、有机疏散思想时期(20世纪20—30年代)、社会生态主义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社会工程思想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全面建设思想时期(20世纪70—90年代)、新城市主义思想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1]。我国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国外研究的有关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若干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进行开创性研究,主要内容有: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解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2-3];应用各种方法,对大城市居住社会空间进行划分[4-7];研究大城市居住郊区化现象[1];研究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和居住空间调整对策[8-13];居住社区规划和建设研究。
加强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对于指导城市居住区建设、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协调城市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吉林市房地产业不断发展,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居住空间也出现了新的特征。通过对吉林市居住小区的研究,为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调控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吉林市位于松花江上游,吉林省中部偏东,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邻长春市、四平市,南连通化市,北靠黑龙江省,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化学工业基地。吉林市市区面积3 636 km2,全市总人口451.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00万人,居住汉、满、朝、回、蒙等35个民族。建国初期,国家将吉林市列为重点建设的第二类城市,将第一个五年计划间7项重点工程在吉林市建设。此时在江北及哈达湾兴建了化工区的配套住宅小区。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市对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建设。20世纪90年代吉林市的房地产业开始发展,众多房地产商开发的住宅小区纷纷建成。90年代末,房地产业发展再上台阶,引入外域资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吉林市房地产业不断发展,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居住小区类型多样化发展,城市居住空间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本研究以吉林市建成区范围为研究区域,包括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未包含九站经济开发区。
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源
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吉林市遥感影像(2005,2007年)、吉林市卫星遥感图、吉林市城市规划图(1956,1983,1996年)、吉林市城市交通图、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2009年)、吉林市房屋普查资料数据(2002年)及其他相关资料。2009年10月,对吉林市城市居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在吉林市市区内选取典型地点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 210份,其中有效问卷1 065份,占问卷总数的88%。数据采集的内容包括:居民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结构、所居住小区名称、住房来源、住房面积、居住环境满意度及居民社会交往关系等。
2.2 形态特征分析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吉林市各类型居住小区的空间位置等数据资料,借助于ArcGIS功能,以地理学、几何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分布密度分析法、圈层距离分析法和景观格局测度法,分析吉林市各类居住小区的空间形态特征。
1)分布密度分析法。居住小区用地的空间密度分布,反映了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集聚或扩散趋势。居住小区密度等值线可以通过空间插值的方法获得。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可以表示为:
式中:Z为插值点估计值;Zi(i=1,2,…,n)是实测样本值;n为参与计算的实测样本数;Di为插值点与第i个点间的距离;p为距离的幂,它显著影响着内插的结果,它的选择标准是最小平均绝对误差。之后,采用Jenks自然断裂(natural break)分类法,对居住小区用地密度进行分类显示,以判别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
2)圈层距离分析法。圈层距离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缓冲区(buffer)分析,对于一个给定的对象A,它的缓冲区可以定义为:
式中:d一般是指欧氏距离,也可以是其他的距离;x为集合中的元素;r为邻域半径或缓冲区建立的条件。
3)景观格局测度法。城市居住小区的用地地块的形态与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借助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测度。各类型城市居住小区用地地块面积的大小反映了其地块的规整性,采用地块面积的平均值(mean area,AREA_MN)和地块面积加权平均值(area-weighted mean area,AREA_AM)、最大斑块指数(large patch index,LPI)可以测度地块面积的平均规模、破碎化程度以及差异。其表达式分别为:
式中:a为每个地块的面积;i为地块类型;j为地块数。
地块欧几里得平均邻域距离(area-weighted mean euclidean nearest-neighbor distance,ENN_AM)其表达式为:
2.3 资源可获性分析方法
借用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的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community resource accessibility index)评价方法,选取研究区内六类评价指标,运用计算机ArcGIS软件,创建各要素缓冲区,并进行叠置分析,生成城市居住空间的资源可获性指数示意图,然后统计各类型城市居住小区的资源可获性指数。
2.4 社会构成分析方法
分析吉林市居住小区的社会结构,首先,挑选必要的居民社会属性来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在研究区内选取典型地段,进行问卷调查;之后采用综合法、分类计算法、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法来对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出有关特征值,发现有关问题。采用通用软件(主要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Excel等)来从问卷调查数据中分析总结和表达研究成果。
式中:m和n分别代表两种地块类型数。
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其表达式为: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吉林市居住小区的类型划分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居住小区建设的社会时代背景,结合其房屋产权归属,以居住小区的社会空间形态构成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将吉林市的城市居住小区划分为5个类别(图1)。
3.2 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态结构研究
3.2.1 面积加权分布密度特征分析。吉林市居住小区在解放大路沿线、铁东江北站、江北汉阳街沿线和江南宜山路沿线为高密度区;传统边缘小区在西山地区、长春路向西沿线、丰满经济开发区及哈达湾一带为高密度分布区,江北棋盘街及龙东往东一带也有较高密度分布;单位住宅小区面积高密度区为铁东及新吉林一带,二道江和岔路乡为较高密度分布区;混合住宅小区主要分布在船营区和昌邑区,高密度分布区为船营区光华路沿线以及昌邑区政府通潭大路一带,龙潭区、丰满区及高新区也有分布,但密度较低;中低档商品房小区高密度聚集分布在雾凇大路和解放北路交汇处、解放东路昌邑公安分局附近、解放西路农林街一带以及恒山东路和宜山路之间;高档商品房小区高密度分布在雾凇大路和解放北路交汇处,丰满区吉林大桥至江湾大桥一段为较高密度分布区(图2)。
3.2.2 圈层分布特征分析。吉林市居住小区主要分布在距离市中心1.5 ~6.0 km 处,在 2.4,3.9,6.0,7.5 km处形成4个波峰,主波峰处在2.4 km处。居住小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近地区,且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而在距离市中心6.0和7.5 km处出现波峰,是受江北工业区周边的大型单位住宅小区影响所致(图3)。
图1 吉林市居住小区分类Fig.1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Jilin City’s residential district
图2 吉林市及其各类型城市居住小区面积加权分布密度Fig.2 The area-weighted distribution of Jilin City’s various types of its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传统边缘小区主要分布在距离市中心6.6~8.7 km处,在6.6,7.5,8.7 km 处形成3 个波峰,主波峰处在7.5 km处,另外在距离市中心3.3~4.5 km处也有一定分布。传统边缘小区主要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建成区边缘,位于城市外围地区,而在中部圈层分布的主要是旧城区内的传统小区。单位住宅小区多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圈层,混合住宅小区主要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内部圈层和中部圈层,中低档商品房小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圈层,高档商品房小区大多分布在距离市中心内部圈层和中部圈层的过渡地区(图4)。
3.2.3 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吉林市各类居住小区中混合住宅小区所占斑块数和斑块面积都是最大的,其斑块面积为955.28 hm2,占总斑块面积的38%,斑块数为391,占总斑块个数的46%,这表明目前吉林市居住小区以混合住宅小区类为主。商品房类小区斑块面积为719.75 hm2,占总斑块面积的29%,传统边缘小区和单位住宅小区分别占总斑块面积的18%和15%。由斑块的平均面积来看,高档商品房小区和传统边缘小区较大,另外从高档商品房小区的最大斑块指数也可以发现,其最大斑块指数达到了15%,反映出该类别居住小区普遍占地面积较大;而传统边缘小区由于多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城乡居住区分界不明显,而且多是矮层住宅,所以斑块的平均面积较大(表1)。
表1 吉林市各类居住小区用地斑块统计Tab.1 The land patch stat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Jilin City’s residential district
传统边缘小区和高档商品房小区面积均值和加权均值较大,由本身用地面积较大及其相对数量较少所造成。单位住宅小区的极差和标准差都是各居住小区类型中最小的,反映出该类别小区用地面积斑块大小比较平均。混合住宅小区的斑块面积极插值最大,由于一些该类别小区内只有一到两栋楼,这样就与那些大型混合住宅小区用地面积产生了极大差异。而且混合住宅小区的用地斑块面积均值最小,也反映出了该类型居住小区的用地斑块完整性较差(表2)。
混合住宅小区的斑块密度最大,但平均邻域距离最小,表明分布很集中,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传统边缘小区和高档商品房小区的斑块密度都比较小,但其平均邻域距离却都比较大,表明其分布较分散,空间集聚特征较差。中低档商品房小区的斑块密度和平均邻域距离都比较适中,所以其空间分布特征比较均衡。单位住宅小区的斑块密度和平均邻域距离的数值处于混合住宅小区和中低档商品房小区之间,该类居住小区由于紧靠其所属单位(主要为化工机械类工厂),而这些工厂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哈达湾及江北,所以导致单位住宅小区的空间分布也有比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表3)。
表2 吉林市各类居住小区用地斑块面积比较Tab.2 The land patch area comparison of various types of Jilin City’s residential district
3.3 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的资源可获性分析
表3 吉林市各类型居住小区空间集聚特征比较Tab.3 The agglomeration feature comparison of various types of Jilin City’s residential space
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的资源可获性整体上较好,资源可获性指数中等及较高的地区基本涵盖了吉林市的整个建成区。资源可获性指数高的地区主要位于解放西路至解放东路沿线、解放北路中段、吉林大街沿线(包括江南丰满区)、北极街附近以及遵义路与湘潭街交汇处。资源可获性指数较低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边缘,其距离市中心较远,资源可接近性差(图5)。
混合住宅小区的资源可获性指数是所有类型居住小区中最高的,在资源可获性指数20以上的地域内共有247个,占总数的97%。而剩下占3%的8个混合住宅小区也位于资源可获性指数在14~19的地域内。可获性指数在13以下的地域内不含混合住宅小区,由此可知混合住宅小区在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的资源可获性为最佳。由此得出:在吉林市各类居住小区的资源可获性指数中,传统边缘小区的指数最低,单位住宅小区的指数较低,商品房小区的指数较高,混合住宅小区的指数最高(表4)。
图5 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资源可获性等级分布Fig.5 The resource accessibility level distribution of Jilin City’s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表4 吉林市各类型居住小区的资源可获性指数Tab.4 The resource accessibility index stat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Jilin City’s residential district
3.4 吉林市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结构分析
从工作性质、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家庭结构、居住水平、居住环境满意度、邻里关系等方面对不同小区的居民做了社会结构调查,发现高档商品房小区的各项属性值为最高,而传统边缘小区的各项属性值都较低,社会分异现象初见端倪。
1)居民社会分层及隔离。进入社会转型期,收入的差别、城市身份的有无,构成了我国目前居民分层与隔离的主导方式。不同居住小区之间不仅在可达性、生活环境质量、就业和受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具有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社会标签作用。不同档次的小区,不仅居民的收入水平有高低之分,而且小区环境、小区服务管理水平、居民的交往都有很显著的区别。
2)居住小区内部异质性加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异质性在居住小区中进一步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两类小区上,一是“市场—个人”的商品房小区,小区内部社会结构完全不同于计划体制下居民以单位为纽带的同质属性;二是“市场—单位—个人”的混合住宅小区,小区的社会结构既有通过市场选择联系的,也有以单位分配联系的。城市人口中移民比重增大,也是造成城市小区内部异质性提高的因素之一。城市移民来自不同的地方,必然带来不同的民俗民风、生活方式等。
3)居住小区脱离单位控制,市民利益社区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单位制”社会受到冲击,城市居民的多种福利逐渐从单位剥离出来,向社会转移,其中住房福利的改变最为突出。
4)居住小区邻里关系淡化。在吉林市居住小区问卷调查中,统计结果显示人们在遇到困难时,70%左右的居民首先想到的求助对象多是亲戚或朋友,而非邻居。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小区邻里关系的淡化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与居民的社会特征有关。城市社会转型时期社区邻里交往的淡化还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对家庭的休闲功能更为重视有关。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趋势也是邻里淡化的一个原因。
5)社会老龄化在部分小区显现。现代城市家庭生活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由于代际间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都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老一代和成家的年轻一代愿意分开住。但能否达到分户则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无形中就使老龄人口的家庭与“大家庭”、低收入家庭联系在一起。吉林市居住小区的调查问卷显示出单位住宅小区和混合住宅小区是吉林市老龄化比较突出的小区。
4 结论
1)吉林市的城市居住小区可划分为传统边缘小区、单位住宅小区、混合住宅小区、中低档商品房小区和高档商品房小区5个类别。
2)传统边缘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区,在建成区西部和南部边缘有较高密度;单位住宅小区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区,距离其所属工厂单位较近,地块破碎度较小,离散程度也较小;混合住宅小区数量最多、面积最大,集中分布在船营区和昌邑区的中心城区,在外围城区的分布也有较大比例,用地地块面积大,集聚性特征显著;中低档商品房小区的数量也很多,分布较均衡;高档商品房小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区交汇处的松花江沿江两岸。
3)从城市居住空间的资源可获性来看,吉林市建成区内资源可获性指数较高,解放大路和吉林大街沿线最高。从类型来看混合住宅小区的资源可获性指数最高,传统边缘小区的资源可获性指数最低。
4)从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结构来看,由于住房改革和住房商品化,居住小区内居民同质属性越来越弱,居民生活社区化明显,邻里关系淡化,老龄化特征凸显。
[1]周一星,王榕勋,李思名,等.北京千户新房迁居户问卷调查报告[J].规划师,2000,16(3):86 -95.
[2]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1997,21(4):12 -15.
[3]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1):64 -74.
[4]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44(4):386 -395.
[5]李郇,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3,8(3):27 -35.
[6]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23(12):23 -35.
[7]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胡兆量.北京“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J].城市规划汇刊,1997(3):28-30.
[9]郑静,许学强,陈浩光.广州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再分析[J].地理研究,1995,14(2):15-26.
[10]柴彦威,周一星.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及趋势[J].地理科学,2000,20(2):127 -132.
[11]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6,15(1):30-38.
[12]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
[13]Zhou Y X,Ma L J C.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J].Urban Geography,2000,21(3):20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