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织笔耕——张雷平的绘画艺术

2012-05-30王悦阳

新民周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元阳水墨花卉

王悦阳

打开近代中国画坛的大门,一路走来,吴昌硕始终是绕不开的一座巍峨大山。有意思的是,在一代代“吴门”艺术家中,总有两股不同的风潮:或是亦步亦趋,因循守旧,或是“离经叛道”,舍形取神。从齐白石,到程十发,再到今天的张雷平,三代杰出的艺术家所成就的辉煌,恰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张雷平是上海画坛非常独特的一位女画家,也是当代中国画坛具有鲜明艺术风格和代表性的水墨画家。作为吴门画派的嫡系传人,张雷平曾经花了很大的时间与精力,虚心向王个簃、曹简楼等老艺术家求教,将自己的笔墨,全身心地与大写意花卉艺术拥抱。如果始终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或许她依然是海上画坛一位不可多得的花鸟画家。然而,性格使然,追求使然,使命使然,张雷平在“打进去”之后,又勇敢而精彩地“打出来”。如今的她,在水墨画创作上虽然仍能见到源于传统海派绘画艺术的根基,但却更大胆,更鲜明,更精彩,绝不囿于笔墨技巧的范式,而是兼容并蓄、自创一格。她广泛吸收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艺术中于自身创作有利的养分,因而奠定了其个人风格化水墨图式语言的基础。

前者需要的是积累,而后者,更需要胆魄与生活。所幸,张雷平全都拥有了。

如今,在上海美术馆一楼大厅,汇集了近百幅作品的“心织笔耕——张雷平水墨艺术展”正静静地等待着观众们的评价。据张雷平本人介绍,将展览定名为 “心织笔耕”,具有两层含义,“心织”意为画家创作思想和艺术心灵的编织,“笔耕”则指的是画家在水墨领域多年如一日辛勤不懈的耕耘,四字非常真实、贴切地概括了张雷平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一种创作状态。可以说,这批作品涵盖了张雷平四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有笔有墨,有质有韵。反映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国画艺术家在继承传统、表现生活以及开拓未来道路上,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思考与体悟。

笔耕

张雷平因花鸟画而成名,她说,“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入画,开辟了一条大写意花卉的新路。我敬佩他以苍劲、厚润的笔墨描绘妩媚、柔美的四季花卉、蔬果和坚挺的苍松翠柏,给传统的花卉图谱增加了新的视觉图式。”张雷平的笔墨虽直接师承海派中的吴昌硕一脉,得其朴茂浓郁之要旨,但却更富于个人的情感色彩和现代的形式探究意味。考察张雷平不同时期的花卉作品,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她的绘画语言与风格是如何从吴派写意一步步发展、变化,最终独立出来。

正如上海美术馆常务馆长李磊所评价的那样,张雷平的花鸟画艺术气象新,意境高,格局大。比如用三张四尺整张宣纸拼接而成的《墙上春秋》,乍一看仿佛一片梅林,然而仔细辨赏,则会发现画家所表现的,正是随处可见的爬墙植物,斑斑点点的红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线条强烈的枝干藤蔓,与殷红的颜色相结合,枯湿浓淡,对比强烈,既充满了现代感,又不失传统写意绘画“骨法用笔”的精髓。

说起张雷平的“拳头产品”,无过于大气磅礴的芦雁了。这一原本是传统文人画时常表现的题材,在张雷平的笔下,没有了原来的孤寂落寞的萧条之感,相反却别有一番壮阔与豪迈之美。首先,在画幅上,张雷平将之无限伸展,上下呼应的泼墨泼彩,更将全画的气格提升到一种极为宽广的境界之中。就在一片留白之处,张雷平所添上的大雁,成群结队,既非林风眠笔下的失群孤雁,也并非吴青霞拿手的一字排开,配合着雄阔的画面,强烈的色彩,体现的是画家赞美自然、讴歌时代的襟怀。而同样是代表作之一的白玉兰,张雷平在表现的过程中,几乎完全舍弃了形的描摹,在重重叠叠的花影之中,点上绚烂明亮的色彩,色墨交融处的一片天真,体现了国画艺术的现代感,却从未丢弃吴门画派对线条品质与金石意趣的追求。堪称亦中亦西,亦古亦今。

“我笔下的花卉,都是自然界最真实的状态。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奇珍异卉,都是自然界最真实,却又最渺小的不知名的野花野草。”正如张雷平自己所说的那样,“好比芦花,因其小而在被忽视中得排山倒海之势。它纤弱却坚韧,如毛笔一样,显示着柔软的力量。”

心织

“转益多师是吾师。我觉得只有多方吸收,才能根深叶茂。朱屺瞻、程十发等老画家出于对后学者的关爱,称赞我笔性好、胆子大,但我心中明白,赞许是促我奋进。我不会以此为满足,学习传统只是实现我艺术理想的手段,为了我的‘牵手,我不但要努力掌握、理解中国画的规范和它的精神支柱——笔墨,还要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画自己的画。”张雷平的这番话,不仅是“从高、从难”的宣言,更体现了新时代水墨艺术家对于个性与品质的不懈追求。

虽然在花卉创作上已取得相当的成功,但在艺术探索上永远充满着渴求的张雷平又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山水画的创作。综览张雷平的山水作品,会发现她对自然的描绘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展示其雄浑厚重的身姿、动人心魄的气势和强大神秘的力量。她希望在其中获得新的艺术启示与力量,从而开拓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新气象。

从新疆草原到交河古城,从西藏雪山到火焰山,乃至海边的礁石,大峡谷的奇观……自然给了张雷平丰富的视觉冲击力,也激发了画家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将面对自然所产生的感动与澎湃抒发无遗。“笔在宣纸上行走,尽情地写,尽情地画,脑海里浮现的是山、是水、是花、是草。笔在行走,色在奔腾,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山、不是水、不是花、不是草,是情、是韵、是神、是味、是节奏,是我生命的颤动。”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张雷平虽然是一副江南女子娴静文雅的气质,然而其作品中流淌的,却宛如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奇崛、雄浑、苍劲有力。

她从不愿意将自己界定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盡管有着独特的对美的敏感力与捕捉力,然而,张雷平始终认为在艺术的国界里只有好坏之分,新旧之别,而绝没有男女之别。因此,面对其形式感强烈、现代韵味十足的山水作品时,身为男性的评论家潘公凯给出了公正而准确的评价:“她这批作品饱含了当代水墨画的艺术张力和抽象画的视觉冲击力,其最终效果是浓重而有张力的。”

如果说传统给了画家表现情感的手法,那么自然无疑给了张雷平最适合表现的题材。随着时间的流逝,近年来画家对自然山水的体验也在变化,由最初的激动仰慕和倾力表现渐渐转化为对形式语言的经营和画面诗意的传达。所以,再看张雷平近几年的山水作品,会感到在画面结构上的一种有意识的放松,塑造的因素减弱,书写的分量增强,山水的形态基本以线条来勾勒,再施以墨彩。特别是在《水墨山田》、《晨光初露》等一系列描绘云南元阳梯田的作品中,那些按着一定方向流动的线条,似于迂回婉转中积蓄着能量,在墨彩的衬托下,山水天地氤氲一片,以简约的构成,营造出混茫的宇宙感。此时此刻,山水的形态已不再重要,线与色的唱和、抒情成为主调,几乎已是抽象画了。不过,无论作品是具象还是偏于抽象,繁笔还是简笔,朴拙厚笃的气质始终得以延续。

为了表现好梯田,张雷平曾三度寻访元阳的山山水水,对于那里原生态的环境,淳朴的民风与自然的和谐,赞不绝口。每每与她说起这片魂牵梦绕的艺术福地,张雷平总会滔滔不绝地向你叙述起那里的山光云影,“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动不已,我想把元阳的美表现出来,想用画笔讴歌出元阳人与自然斗争的精神。”特别令张雷平感动的,是一群生活在元阳的孩子,“他们放学后就赤脚在梯田上行走着,我发现他们永远是昂首阔步前进着的,从来不担心会跌下去,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实在太熟悉了。这就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中国画,我拿着柔软无比却又变化无穷的毛笔,不也正是耕耘在宣纸砚田之中么?我希望自己在挥毫时,也能有元阳人那样的自信与自豪。”

未来

这些年来,置身于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张雷平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逐渐走向成熟,不仅在笔墨形式上树立自己的语言,在形式构架上追求自己的图式,而且更在作品中以当代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精神支点,用当代精神来营构属于自己的中西融合及抒情写意的艺术风格和现代形态,实现了对中国画和传统海派笔墨精神的当代阐释。

可以说,张雷平四十多年来在水墨道路上不断探索的艺术实践经验,已经为传统水墨画如何完成现代性转换和当代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案例,而她在写意花卉和山水画创作中所建立的个性化水墨语言无疑也为当代的水墨画创作谱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与范式。丹青源自造化,造化成就丹青,张雷平通过多年来的行走和思考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充分地展现出一位当代水墨艺术家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悟与实践。

她从传统中走来,为的是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让自己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全面而自由的笔墨修养,造型能力。从当年锲而不舍对石鼓文的刻意临摹到如今熟练掌握画面线条变化的奥秘,乃至笔墨间枯湿浓淡意趣微妙变化的自信把握,不难看出张雷平在传统绘画语言的积累上已经进入一个自由王国。而通过多年来对于西方艺术,尤其是印象派油画的研究,张雷平舍弃了在宣纸上照搬油畫的办法,却在某些艺术手段和绘画语言形式上,借鉴到了西方绘画的不少长处,因而对于光影的捕捉,对于画面现代感的把握,又别有一番独到的本领。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当代水墨艺术家,张雷平走出了自己的书斋画室,全身心地拥抱着自然,从造化中感悟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和谐与大美。因其有笔墨,故而在宣纸上得心应手;因其有生活,因此在画面上磅礴大气。

“匆匆之间,我从中年进入老年,有人说,人老了,思想观念必定保守、僵化。我觉得,思想(艺术观、审美观)与生理之间是不成正比的。有的人虽然很年轻,但心已变老。如同当初处在封闭年代,我们如井底之蛙,艺术追求和定位都很狭窄。时下,人虽然老了,但心却很年轻。我们时刻感受到时代前进脉搏的强大刺激,好奇、感悟这么多年一直伴随着我;想象、创造一直是我的追求。都说青春是美丽的,但我认为心理的年轻更美好。在积累了人生丰富经验,积累了艺术创作必备的技能和修养,向着艺术的高度攀登的时候,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但要做时代的孩子,更要做时代的主人,把更美好的文化硕果留给后代。”张雷平正是这样在自己的漫漫丹青路上,不断地跋涉着,体会着,追求着,于是,她在笔墨艺术的自由王国中,昂首迈步前进着。

猜你喜欢

元阳水墨花卉
李鱓·花卉十二开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水墨
《花卉之二》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术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水墨青花
元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