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图书馆的赚钱艺术
2012-05-30徐则臣
徐则臣
全荷兰人口加起来也就1700多万,但一本书的发行量能过百万。这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
想靠文学挣钱的出版社很多,想靠文学和文学活动挣钱的人也很多,但能挣到钱的不多,挣得好看的更少。
其实,“曲径通幽”是个好路子。
要足够曲,还要曲得精致、高雅、有品位,曲得宽广、开阔、有气象,这样去挣文学的钱,挣得个盆满钵满,人家还觉得你是在艺术地搞公益事业。
这一番感慨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图书周。
前些日子有幸参观了图书周的场地,几排改造过的废旧大厂房,一副烟熏火燎的二战模样。推开门,里面也黑灯瞎火的。但是灯一亮,展厅的气势就出来了,大的铺上草坪就可以踢足球,很像北京的798,陈旧反而更显得庄重。
这些宽广的空地,每年3月都会被分割设计,挤满了展台、摊位和所有与书有关的部门和人,出版人、作家和读者在各个大厂房里乱窜。
今年8月底的北京书展上,荷兰是主宾国,大队人马开到了中国。对一个有七十多年“图书周”老传统的阿姆斯特丹来说,里应外合的机会不容错过:他们在这些大厂房里整出了一个分会场,北京有的他们都有,同步直播书展的盛况,利用北京的互动气氛,继续做荷兰本土和欧洲的版权和图书交易。这说明这帮家伙眼神好,逮着机会就想赚钱。
我想说的“曲径通幽”的好点子,是在他们一年一度的“图书周”上,3月连续的某十天里。除了常规的大家想破脑袋去做的交易,组委会每年推出一本书,这本书百分之百会畅销,因为每年的这一本书都要卖到100万册以上。
对荷兰而言,这无论如何也是个天文数字。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
“图书周”的负责人解释说,每个图书周都会提前预约荷兰一位著名作家写一部中篇小说,只要是跟书展有关,不管你怎么写,做成单行本上市,有90页左右。
只要你在图书周期间买书超过12.5欧元(1欧元约合8.4元人民币),展台上、书店里皆可,即免费送一本该书。当然你也可以单买,定价7.5欧元。因为是著名作家的最新作品,通常会相当抢手。
促销的创意到这一步已经很精彩了。他们继续玩了个噱头,在“图书周”期间的星期天里,如果你手持此书,坐公交车一律免票,这一天它是你的图书票。
这就很有意思了。公交车的票价多少先不说,人人都揣着本书上上下下,简直是一场盛大的群体行为艺术。那本书一下子就有了纪念意义:我看了一本期待已久的名作家的最新小说,我免了车票,我还玩了一场行为艺术。
可以肯定,那十天里半个阿姆斯特丹都在谈论这本小说,作为一个如此热爱阅读的荷兰国民,没这本书你插不上嘴,被晾在一边的感觉可能不会太好。所以,你将心甘情愿地要么掏出12.5欧元,要么掏出7.5欧元。
100多万册能挣多少钱,我没算过,肯定不会少,更重要的是,这钱挣得有品位、好看。
“图书周”搞得热热闹闹,整个阿姆斯特丹书香袭人,读者看了书、坐了车还玩了艺术,出版商和作家腰包也鼓了起来,皆大欢喜。
看来挣钱的确是门艺术。
(月光摘自《世界博览》图/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