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当代“生辰纲”
2012-05-30张晴滟
张晴滟
2011年12月初,一部讲述抗战时期南京妓女以肉救国的大片以各种小道、八卦、秘闻和海报的方式向我们迎面扑来,无孔不入的营销攻势远胜于当年陆川的《南京!南京!》。那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用日本人视角的主观镜头,将中国人心中的国仇家恨化作世界公民视野中全人类的苦难,因其表现的所谓“人性”,迎来了不少喝彩,当然也招致更多怒骂,基于对“人性”这一要素的理解,不同的观影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之前,《色戒》有过类似遭遇,此番《金陵十三钗》也不例外。为《色戒》欢呼的多是文青和小资,为《金陵十三钗》山呼万岁的观众中则不乏爱国者,他们为此片没有《南京!南京!》中的“人性关怀”而叫好。片中的日军残暴、狠毒,追着女学生大喊:“有女人!都是孩子!都是处女!”
然而,正是出于同一个原因,曾经高举《色戒》情色大旗的精英媒体一方面高度评价《南京!南京!》,一方面组织文章批判二张,纷纷表示,这是华语电影莫大的倒退。但观众们的反应跟这些精英媒体却大相径庭。网民们讴歌片中的爱国主义,某著名军队女歌手看片时愤愤不平地发微博骂日本人。更有甚者,在影院中有两位女观众为此互殴,起因是A女边看边笑,遭B女怒骂,A还嘴,二女遂动手。
民意似乎不无道理,大家都是花钱消费,为什么国人不能掏钱买个痛快?荧屏上国难当头,底下看得义愤填膺也属自然。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剧面前,谁也不想听见汉奸买办们替东洋西洋人鼓吹别国的价值观。诚然,将百元大钞掏出钱包,狠狠地扔在仇人脸上能带来一些快感,但脑子清醒的成年人,静下来琢磨一番,岂不会哑然而笑?过去的中学课本里,写鲁迅先生在仙台医校求学时无意间看到一部日本拍摄的战争纪录片,影片里有日军杀害中国人,让他想到“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遂弃医从文。鲁迅先生如果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如果活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他看到富强的中国花巨资炮制日军奸淫掳掠的音画盛宴,他会怎么说呢?
时至今日,鲁迅许多作品已经从中学教科书中“滚蛋”了,而中国消费者也已习惯不假思索。他们享用着文化商人的糖衣炮弹,膜拜着美轮美奂的好莱坞大片,缅怀着丧权辱国的祖辈们的苦难。真相、历史等等沉重的字眼不过是看客的精神鸦片。俊男靓女们披着精美的旗袍,扛着逼真的枪炮,迎合观众的消费欲望。他们从温暖的影院中走出来,被国难气得颤颤发抖,而他们只是需要一杯咖啡、或一盆麻辣火锅定定神,或去卡拉OK唱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镇定过后,小资产阶级的观众注视着末日来临前这个和谐无比的世界,感慨万分地想到美男胡兰成的那句“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文艺搭台,商业唱戏的时代,许多披着爱国外衣的封建残余,实际上是一批又一批当代“生辰纲”。此番张伟平精心编织了国际范儿的新装,用美国明星和英语对白,借花献佛,将中国式“生辰纲”献给掌握着全球文化霸权的好莱坞大爷们。号称投资6亿元的《金陵十三钗》让张伟平砸锅卖铁,把别墅等产业都押了进去。先是金球奖提名,未映先热。影片上映的同一天,《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在新出炉的稿子里暗讽男一号,好莱坞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这只“蝙蝠侠”只顾走穴捞钱。这位记者堪比神棍,其文发表当天,贝尔在CNN的陪同下,驱车8小时从北京奔赴山东。
这一边,票房大卖;那一边,蝙蝠侠Vs军大衣的新闻同步到了美国。戏外之戏令中国观众晕头转向,而奥斯卡评委们必当是心領神会。大屠杀题材、好莱坞模式、情色营销、中国特色洁本、民族情绪和政治噱头……文化资本家们裹挟着中国的票房,迎着奥斯卡金人的光芒飞驰而去。
你也许会说我高估了二张的智商,其实这里的逻辑并不复杂。中国电影市场,这个产量位居世界前三,票房年均增幅30%,银幕数以每天8块的速度增长的冒险家乐园,身处其中的商人们难免血脉贲张。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