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影子银行”
2012-05-30李威
李威
10月初,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直言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庞氏骗局,在业内外引发轩然大波,没过几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就警告中国“影子银行”风险。
同样在10月,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撰文称由于受目前统计范围所限,“货币当局已无法全面评估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和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一时间“影子银行”成为热门话题,正如IMF在报告中所担忧的:这个美国的舶来品在中国规模到底有多大?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快速增长?如何监管风险?
巨大存量
在一切信用都集中于银行的思维下,人们习惯于银行高高在上的地位。年年政府考量货币信贷增长目标,以银行为工具,调控宏观经济。
去年,央行推动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变化,正式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取代货币信贷总量,作为金融决策的主要参考。在央行网站不久前挂出来的就社会融资规模问题答记者问中,称“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据央行调查统计司最新数据,2002年到2011年,国内社会融资额由2万亿增至12.83万亿元(注:无特殊说明,单位均为人民币),而银行信贷占比却由91.9%降至58%。
短短数年,资金疯狂向其他平台运动,股市、债市、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PE、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等,蔚为壮观,“影子银行”大行其道。
尽管没有官方定义,业界普遍认为行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即为“影子银行”。小微金融人士王磊表示,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種规避监管的功能。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
参与者非常多元,目前“影子银行”整体资产规模只能靠猜。今年初到现在,就不断有银行人士或证券公司以自己的口径测算,数值落在10万亿到33万亿的区间。资深银行研究人士付兵涛表示:“单个市场机构或个人很难摸清真实规模,不过保守估计在10万亿左右,这两三年尤其翻着跟头增长。”
问题开始变得复杂了,今年中银国际证券研究所一份报告称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占比大幅下降的背后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崛起,如以银信合作为主的理财产品,2008年,资产规模大概1.2万亿,今年上半年已达5.54万亿。
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张化桥等认为,大量理财产品通过购买信托计划,流向房地产等个别高利润行业,风险相当集中,银信合作是最大的“影子银行”,也是最大的风险点。四川信托一位人士颇有同感,“公司项目是清一色的房地产,人少项目多,每个项目能派一个人过去看看就不错了,风险控制可想而知。”
今年年中,鄂尔多斯楼市狂跌,9家信托公司20多亿资金被套,相传有数家中型商业银行受牵连。肖钢认为,银行以资金池运作理财产品,产品期限错配,发新品偿付到期产品,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理财产品资金流向和透明度都有很大问题。他直言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是金融业未来5年的最大风险,呼吁加强管理。
国情下的蛋
历来很少有银行业高管如此公开承认并抨击行业风险,肖钢数言,在业内外掀起轩然大波。不过,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则认为目前国内对风险所论大多流于表面。
“影子银行”4年前出自美国一位投资家之口,他描述的对象是投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些机构针对各种标的,设计各种投资品种,吸引投资者掏腰包。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大量优质中小企业因评级低,几乎无人问津,得不到银行融资,投行家米尔肯寻找优质企业做标的,发行承销它们的债券,并以高收益率回报投资人,托出了CNN等一大批后来的名企,名震华尔街。
米尔肯实质上完成了类似于银行的存贷功能,所以“影子银行”在美国又叫平行银行,意为与商业银行并存,又完全在商业银行系统市场之外。国内却大为不同,曾刚同样认为“影子银行”主要由银行体系派生而来,这是国情下的蛋。
近年投资者貌似可选择许多投资理财渠道,然而股市连年走熊,债市只有极少数品种对个人开放,今年违约集中爆发,民间借贷纠纷不断,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通过这些市场上的机构投资,几乎都没什么好出处。到目前国内仍没有任何一个系统或机构,能够与银行竞争,银行依然牢牢控制着社会资金供给,它最大的竞争者在内部。“这就是为什么信托包括券商,会愿意让银行随心所欲地拿来当通道用。”曾刚说。
银行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理财产品,曾刚认为有两个原因:规避监管和同业竞争。国内银行一直就像五花大绑的螃蟹,扛着10几条监管红线,其中资本充足率8%、存贷比75%、信贷额度等规定最有杀伤力。银行理财产品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对以上3个指标均没有负面影响,反而可通过信托、委托贷款等方式,变成不受信贷额度控制的贷款。
长期以来,银行业同质化竞争相当惨烈,一家银行推出理财产品,为稳住自己的储户,所有的银行都得被迫陪着玩,除非被叫停,大家都退出。
这种“影子银行”体制下的所谓风险,曾刚认为监管层“心里有数”:“我接触的银监会的人非常自信能够控制银信风险,现在每个理财产品规模、投向都要上报,监管层对池子规模、风险敞口有比较清楚的掌握。信托又在银监会监管下,信托公司不会也不敢赖银行的账,信托公司不行了,还有它后面的大股东。”
而且按产品设计,理财产品风险投资者自担,然而刚性兑付已是潜规则,如果理财产品出问题,银行肯定来兜底,如果银行包不住,肯定再由财政来兜底。
曾刚表示:“目前业界对风险程度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个有钱的政府保姆,风险应该不是高官们最关心的问题。有人出来喊清除‘影子银行,最主要的原因我更倾向于认为是理财产品的同业竞争过于激烈,和其他同类大行差距越来越大,可能是撑不下去了。”
真正的地雷
风险并不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的风险。“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摧毁美国,就是因为投行兜售了多少个CDO(担保债权凭证)、CDS(信用违约掉期),最后它自己都搞不清楚,何况监管机构。
在国内,尽管银行理财产品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多位受访者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认为“影子银行”最大的风险地带不在于此。王磊在北京一家知名投资顾问公司做副总,正准备离职,原先他被以百万年薪招进公司,负责公司P2P(peer to peer),也被称作人人贷,然而来了之后,发现这里自己实在玩不下去。
据他所知,在老式的北京民间拆借中,投资顾问公司、担保公司等作为居间人需找出资人和借款人,一般是先有项目再找资金,合同是由双方以个人名义签订,居间人不经手资金,只收介绍费。到目前虽然个人不允许放贷,但这种行为可以打擦边球,因为最高人民法院有文件称亲朋好友同事之间的拆借合法。
像王磊所在的公司,也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大量放贷,即公司确定借款方,经银行发放委托贷款,公司老板为某实力雄厚的港商,所放资金大多是老板的自有资金。
这些方式安全却以损害资本效率为代价,如居间人手中无资金,不可能具备银行那样的存贷匹配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收益。近两三年兴起的P2P模式带来了颠覆,王磊说,P2P原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个人自由对接,平台撮合交易。到了国内,许多公司拿着这个牌子,却从线上往线下发展,就相当于原先是淘宝,现在被改成了中国工商银行。
P2P没有门槛,只要是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就能作业,完全无部门监管。摸熟套路后,不少公司就在吸收客户存款,发放贷款,建造类似于银行的资金池。王磊说,只要有满意的收益率,能安全收回投资,并不太在意他的钱投给了谁。“很多公司就虚拟借款人,圈投资人的钱。”
而且有公司已经开始资产证券化,王磊知悉某家投资顾问公司在未告知客户的情况下,将其债权收益打包,转化为投资理财计划,卖给公司的其他客户,也卖给其他P2P公司,已形成批量业务,该公司再拿着融资来的钱去投资。
虽然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却非常热火,据王磊了解,像行业领军企业宜信,今年打算扩充员工至2万人,而包商银行才6000人。他所在的公司也四处扩张,连在当地营业执照都未拿到,老板已经要求去开拓业务了。
从业四五年,到现在王磊也不知道P2P公司有多少家,规模有多大,各家的操作模式如何,但他已经感到深深的恐惧。他说,目前公司大多放贷对象是中小企业,实际利率一个月多在3%,一年不算复利也是36%,很多借款人实际是很难承受的,资金以短快为主,短存长贷比银行更为严重,现在公司仅有2%的坏账拨备,连塞牙缝都不够。
王磊说:“经济大环境不好,P2P开发了资金池,甚至还有理财产品形式的债券,它的风控、资金盘子和银行却远远不是一个等量级。而且P2P存款额小,储户多,现在感觉一个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挤兑,甚至是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何处监管
在目前一行三会体制下,分割监管改变了很多行业的命运。
和信托相当的工具多了去了,为什么银行偏偏选中信托?曾刚表示银行和信托像银監会家里的两兄弟,银监会能够轻松地控制住局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可以说是想叫停就立马会被叫停,简单易控。
但银证合作监管就比较难,券商属于证监会监管,两个平行部门协调起来难度就大很多,银监会会非常谨慎。现在券商也在做信托以前的通道业务,但能做多久很难说。原先信托资产规模还不如券商,今年已近券商的3倍,而小贷公司和典当行两个行业加起来还不到信托资产的1/9,“在这种体制下主事方很难会从整个金融市场角度考虑,而只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收成和风险。”曾刚说。
“影子银行”横跨证券、保险、信托等众多行业,目前这种体制要监管住,犹如破网捕鱼。
留下的空白越来越多,央行调控难度越来越大,就如一位学者所形容的,央行在被拿到火上烤。近期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撰文呼吁尽快起草相关综合统计法规。一开始情况其实并非如此,央行金融稳定局曾牵头对“影子银行”等做专门的监测研究,但因要协调银监会、证监会等机构,最后不了了之。
央行如何协调监管的难题,并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清晰的蓝图。而此时“影子银行”规模已占据半壁江山,如何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对央行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其实“影子银行”不是一个新话题,之所以浪潮一波接一波,许多市场人士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化桥在去年底就开始强烈鄙视银信合作,他所愤恨的莫过于利率管制和银行垄断。多年来,利率人为制定,银行低廉拿着老百姓的资金,为国企、地方政府融资,中间藏匿了多少腐败,牺牲了大量资本效率。
某对冲基金经理刘海影说:“‘影子银行有风险,垄断的银行也有风险,目前是系统性风险,房地产等行业就像悬在头顶的堰塞湖。见过几个银行的行长,他们都对自己的风险控制很有信心,但金融向来存在诸多未知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