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激励法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
2012-05-28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 樊 华
目标激励法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 樊 华
高职教育成长十余年来,很多学者都尝试用情感激励法、行为激励法等去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文简称“基础课”)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相对其他激励法,目标激励法在“基础课”中运用相对较少,而高职教育的特殊现状凸显出了目标激励法的重要性。
目标激励法 高职 基础课
1 目标激励法的涵义
“激励”指有机体追寻目标时的动力和意愿,具有激励和激发的含义,能有效地形成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18世纪以来,激励法被广泛引用于管理学、传播学、教育学领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激励法才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激励法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激励原则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激励刺激,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动力,调动其思想、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帮助其端正思想动机,提高思想觉悟,使其朝着期望目标努力[1]。目标激励法是众多激励法之一,它通过设定合理的、阶段性的、可行的目标,多途径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主体对目标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增强其目标认同感。
目标激励法在“基础课”上运用成效显著。教师用语言告知学生目标的含义,用情感鼓励学生坚定目标、用行为帮助学生体验目标的重要意义,调动他们思想情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动力与实现目标的信心。然而,高职院校的特殊现状使目标激励法在 “基础课”中的运用显现出特殊性和艰巨性。
2 高职院校中的“基础课”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属性。高职教育把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在校学生具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还需掌握某岗位群所需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法治观念和突出的敬业精神,提高就业机会和拓展就业渠道。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教育规划纲要》同样强调,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这实际上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基础课”带来了更新的挑战: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高考分数基本集中在300分左右,甚至更低。进入到大学以后,他们感到专业知识难、学习压力大,对学习提不起兴趣,遇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产生挫折感;自我约束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旷课率高,缺乏勤奋刻苦精神;多数学生不能尽早设定合理的、可行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不能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较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旷课和补考不以为然;缺乏信心和拼搏精神,高职学生各方面起点相对本科生较低,被教师忽视、高考失利、家长失望使他们在内心认定自己是差生,这种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甚至会波及到学生的职业生涯中。
“基础课”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承担书本教学任务,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规划、职业目标等。而高职学生在文化基础、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相对薄弱,给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影响了“基础课”教学效果,教学任务愈加艰巨,探寻解决方案迫在眉睫。
3 目标激励法在“基础课”中的作用
学生认识过程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基础课”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课程。情感激励法、行为激励法在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方面较为显著,但不能忽视目标激励法的重要作用。“基础课”上运用目标激励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动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力,逐渐内化为行为(对未来的梦想和追求),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3.1 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目标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视作“诱因”,能诱导个体发挥出潜能和加强个体动力,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在大学这个从高中过渡到社会的缓冲带和交界点上,学生明确了目标,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有了航行方向,信心十足地面向未来,自然迸发学习激情。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既提高了学习热情,还能在实现了学习目标后,又把这种热情和动力带到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中,相得益彰。
3.2 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分三个水平,低级水平是能辨别对象,知道“是什么”;中级水平的理解体现在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认知,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水平是对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调整认知结构,知道它是“为什么”[3]。高职学生基础弱、学习自觉性差等状况容易造成对所学专业的恐惧和厌恶。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了理解力差,兴趣低、自信心不足。设定目标能让学生对未来有信心,对前途有憧憬,有学习的方向标。目标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认识的清醒度和定位的准确度,自然能把目标和专业知识建立联系,一步步向学习目标靠近,逐渐认识到专业“是什么”,怎样才能把专业学好以及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这样,理解力由低到高逐渐提高。学生每次理解力的提高,都是对目标的进一步靠近。
3.3 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目标能激发兴趣和信心,兴趣和信心会随着目标的明朗化愈加浓厚和丰富。兴趣和信心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目标和坚定追寻目标的意志力。大学生在刚进大学时容易养成懈怠、目的性不强等习惯,甚至产生对未来迷茫的情绪,这些习惯和情绪会逐渐影响到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高职学生的特殊现状使这类情况尤其明显。“基础课”上,则需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目标激励法激励学生自我设定目标和巩固目标。学生有了动力,加上阶段性的成功(例如成绩的提高、比赛获奖等),自然建立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在目标的指引下,兴趣的逐渐浓厚伴随信心的逐渐加强,形成兴趣、信心、目标三者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 在“基础课”中运用目标激励法的方式方法
4.1 用语言激励学生设定目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和交流方式,使用得当则事半功倍,使用不当则事倍功半。善于用赞美鼓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和设定学习目标的激情是一种良好的表现艺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使用语言鼓励学生设定目标、规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必须在心底切实遵循真诚关爱、平等尊重、知情信任的原则。[4]
在语言激励中,“基础课”教师需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个性特征,因人而异设定目标,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以及师生间交流。如探讨某个名人成长的轨迹或者当下某个成功案例,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设定目标。这种鼓励对象既包括发言者也包括其他学生,对发言者而言,语言交流能使其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目标的内涵和意义,体验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衡量得失,从而更加坚定目标;对未发言的学生而言,聆听同学在和老师交流的语言更是一种激励,激励他们在心里总结过去和坚定未来。语言交流既可以鼓励有目标的学生,也可以刺激没有确定目标的同学把内心的梦想和目标表达出来、做起来、实现起来,增强他们的尝试欲,内化为行动。
此外,语言激励在“基础课”中的运用往往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语言激励,除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坚定对未来的信心,还能把学生导入深层次的思考。教师适时、有意的语言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会使他们倍受鼓舞、信心百倍。
4.2 用情感激励学生确立目标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相应的,“活动能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满足需要的对象,引起情感体验的变化,推动情感的发展”[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客观存在,情感的实现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客观存在。“基础课”上,这种特殊存在就是学习目标。
情感能激发学生探索、建立目标;目标建立以后,反而会激发情感的释放。“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上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找到“符合人的需要”(即目标)是内化为自觉行动(对目标的追求)的必要前提。“基础课”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更加注重运用情感激励学生树立目标。例如教师饱含热情地讲授知识和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学习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在一问一答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如提问:“当下你最想做什么和将毕业时最想得到什么”,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当下目标与三年后的目标之间还有差距,自己还需努力,情感上对目标形成实际认同;教师还可以预先设定目标,让学生预先情感体验目标已经实现,从情感体验中修正或巩固最初目标(如设定一个题目:“如果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你还会做些什么?如果你成为比尔·盖茨,你会怎么样,怎样正确对待用之不尽的金钱?”)在这些互动探讨中,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的需要”,在内心更明白自己究竟想得到什么,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对人生、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确立了目标,在追寻目标中释放了情感,以情感作为动力,形成学习——目标——感受目标——实现目标——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4.3 用荣誉激励学生确立目标
人的行为背后总是受到结果(例如荣誉)的支配,行为的结果(荣誉的获得与否)则又加强或者减弱人的行为力。人有获得肯定、争取荣誉的需要,用荣誉激励学生,辅之以情感烘托,起强烈的示范作用,从而调动人向目标靠拢的积极性。
“基础课”上,教师饱含感情地将获得荣誉的学生作为案例,向授课学生介绍其学习、生活经历,激起他们的情感认同,在内心总结自己,与获得荣誉的同学形成对比,重新规划自己目标。用荣誉激励学生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大目标是由很多小目标组成的,“基础课”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个体的阶段发展情况给予荣誉,逐步激励其完成更大的目标。例如,某个学生基础较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获得小进步,实现小目标,老师及时给予这个学生一定的荣誉,这样,激励了其学习的动力,增强了信心去完成更大的目标。相反,如果老师没有给予一定的鼓励,学生则会产生失望、消极的情绪,很可能停止前进,甚至倒退;群体目标实现获得荣誉(例如班级获得优秀班级、十佳班级等)会让个体(学生)油然而生自豪感,在心理和行为上更向集体荣誉靠拢。所以,多设定班级荣誉奖项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集体向心力,学生的目标计划逐渐在集体荣誉中形成、强化。
4 运用目标激励法的注意事项
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目标激励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建立在高职院校学生特殊现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运用;②目标的设定要注意合理性、具体性、阶段性,避免不切实际。在目标激励过程中,一旦学生目标受阻,要正确引导学生归因;③利用目标激励法的同时,辅之情感激励,如互动、关爱、尊重、平等,形成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的良好互动和相互补充;④在目标考核和评价上,避免把成绩作为目标评价的唯一标准,要按照德、能、勤、绩标准,定性、定量、定级三种评价方式科学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考察,“刚性”规范,奖罚分明。
[1]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78-82.
[2]陈春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高职特色探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1):115-118.
[3]阮晓莺.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究与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70-74.
[4] http://baike.baidu.com/view/1828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