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2012-05-27许世宏
许世宏
(江苏省如皋市第三人民医院 226531)
脑梗塞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环境因素相关,由于其高致残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有效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我院住院脑梗塞患者96例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96例,为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或言语障碍,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的标准[1],均排除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和(或)伴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10例)和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1例)。
1.2 方法常规组给予传统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肢体功能锻炼等。观察组在病人入院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连续、动态、重点的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有效的实施,最终达到既定目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中的评估和实施方案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护理路径中的评估重点
长期目标第5-10天 指导、协助家属,结合生活中的图片、文字、锻炼患者的语言功能第7-12天 强化患者康复的主观性,根据病情选用饮水训练,舌运动训练,软腭上抬训练、进食训练等,使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最佳恢复第13-15天 强化患者对疾病预后的认知,杜绝各种潜在的身、心并发症,第3-7天 洞察患者心理状态,加强其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患肢的功能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短、告知出院后的康复要点和随访的注意事项
2 结果
两组患者患肢肌力治疗、护理前后的比较、两组患者饮水实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别见表2、表3、表4
表2 两组患者患肢肌力的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饮水实验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成效管理模式,恰好体现出规范诊疗行为,加速疾病康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率等特点[2]。而且不需要特殊仪器和设备,与目前全国开展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完全吻合,亦符合基层医院开展,本组病例观察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3.2 脑梗塞患者治疗后多数会伴有偏瘫、失语等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承重负担[3]。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脑梗塞病人,以肢体锻炼、肌力康复、吞咽功能改善、言语功能康复等为主线,通过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改善患者最终致残率,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护理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肌力康复和吞咽功能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促进肢体康复、吞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 -261.
[2]陆奇.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塞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73 -175.
[3]肖玉华,徐玲,王玲,葛美红.三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1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研究.护理研究,2010(2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