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漳州角美红砖大厝案例探讨

2012-05-26ChenShu

住宅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开间林氏红砖

■ 陈 述 Chen Shu

0 引言

关于闽南传统建筑的专著和红砖大厝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专著《闽南传统建筑》,期刊论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闽南官式大厝外部空间简析》、《海沧镇红砖大厝的建筑形态与发展》、《闽南大厝的建筑形态及发展对策》、《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学位论文《泉州官式大厝与北京四合院典型模式的比较》等。

以上研究大多着力于泉州、厦门两地红砖大厝,以及闽南大厝的普遍特征,研究体系已趋完善。而对于同属于闽南地区的漳州地区,学界关注较少,针对漳州地区的红砖大厝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的调研对象位于漳州龙海市角美镇。角美镇位于厦门湾西北岸九龙江出海口,处厦门市区与漳州市区之间的中心位置,紧邻厦门海沧区。角美别称角尾,是漳州市重点侨乡(图1)。

从2011年11月起,笔者参与了同济大学卢济威教授主持的漳州台商投资区主核心区城市设计项目,同年11月和12月曾两次到角美进行实地踏勘。希望通过本文记录几座大厝的形制及现状,并对未来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1 大厝释义

“闽南的红砖民居分布在厦门、漳州、泉州所属的绝大部分县市;以合院为中心两侧建护厝的平面布局,红砖和花岗石的运用,曲面屋顶及艳丽的装饰是其突出的特点”[1],此处提及了闽南红砖民居的地区分布,一般建筑形态及特点。“两进以上的住宅,至少具备下落、顶落、角头组成的才算基本的完整布局,称为‘大厝’、‘官式大厝’”[2],这里指出了红砖民居中可称大厝的规模和等级。

明清时期厦门港漳州港兴盛,敢闯敢为的闽南人跨海出洋谋生,而后华侨带着大笔的财富回乡建造宅邸。红砖大厝便是富民财力殷实的表现,这些大厝糅合了传统官式建筑和某些西洋样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带有中西方交流印记的传统民居风格。

2 调研案例

调研范围涵盖角美镇的东山村、西边村及鸿渐村等三个村落,涉及近30座红砖大厝。笔者与另外两位团队成员对东山村的8座大厝进行了初步建筑测绘(图2)。本文选取林氏民居大厝、林氏民居群、田洋大厝进行分析。

2.1 林氏民居大厝——形态精美

建筑位于角美东山村建筑南偏东8°,基本坐北朝南,前有水塘绿树掩映(图 3)。该建筑横向极为舒展,屋面双曲燕尾脊如同飞禽展开华丽的双翼稳稳地匍匐于地,现状保存完整,在调研诸案例中最精美。

2.1.1 “五间张三落”

大厝的平面形制从横向来说,开间数的多少和开间大小决定了其规模和等级。林氏民居主厝的第一进下厅两边各有两间房,共五间,称“五间张”,由六堵墙相隔而成,因此当地也称“大六规”(图4)。这比一般三开间的“四规”等级要高。

林氏民居大厝总面宽38.6m进深(主厝面宽21.4m 两侧护厝面宽各8.6m)占地约1 550m2。大厝主厝部分面阔就达21.4m。采用双曲屋顶三段,加上护厝总达38.6m,面宽比一般官式大出许多。而泉州官式大厝五间张主厝部分面阔一般是13~18m,护厝面阔一般在5.5~7m左右[3]。林氏大厝规模之大在五间张大厝中也实属少见(图5)。

2.1.2 主次轴线分明

各地传统合院式民居的横向扩展大多是增加路数,边路基本是以厅堂为中心,无明显主次之分。闽南红砖大厝在平面上与其他合院式民居最大区别就在于:根据主人经济实力和家族人口居住需要,主厝的东西两侧再增加一排纵向长屋,称护厝。“护厝相对于主厝来说,起着翼护的作用,故得名[4]。”

护厝式平面布局使主次秩序分明,中路轴线在两侧翼护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尊贵;同时,空间变得更加丰富,狭长的护厝天井与横长的主庭院让人有迥异的空间体验。护厝也体现了功能实用的特点:相比纵向多进深的布局,护厝式能够更方便地就近布置辅助空间,如佣人、厨房杂物院等,服务路线较短,联系紧凑,减少对中路活动的干扰。

2.1.3 形态特色

大厝作为民居屋顶形式硬山居多,屋面的单曲或双曲再加上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燕尾脊用于主厝,而马鞍脊多用于护厝。在此案例中,主厝和护厝均为圆形马鞍脊和燕尾脊的结合,显得隆重而细腻(图6~8)。

泉州厦门多见的是护厝纵长与主厝相等,头尾齐平,本案例独特之处在于护厝向前伸出一间,前设柱廊,与原护厝入口形成整体L形有廊的入口空间(图 3)。

红砖大厝一般在下落正中设置主要入口,闽南语称为“塌岫”,指入口处中部内凹一个椽架的空间。塌岫“塌”有内凹的涵义,“岫”可作“穴”解释[5]。内凹的入口为大厝从室外到门厅兼起居的半私密空间起到过度作用。入口内凹一次称单塌岫,内凹两次为双塌岫。

图9~13为漳泉两地不同间数及不同形式的塌岫式入口。仅下厅一间作双塌岫多见于泉州(图10)。在角美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独特之处的几个案例,田洋大厝主厝九开间,中三间内凹一次为单塌岫,出挑和跨度都较大加设了檐柱(图11)。角美林氏民居大厝主厝五开间,中三间以间为界内凹两次成舒展的双塌岫(图12)。漳州民居的下厅多不设塌岫,只使前檐墙后退,形成一个檐下空间,由两山伸出挑檐石支承出檐[7](图13),林氏民居群几座大厝都只挑檐不设塌岫是漳州地区有别于其泉厦两地的独特做法。

2.2 林氏民居群——气势恢宏

卫星航拍图上可见环山而建的村落肌理尚存,但很大部分已经改建,因此林氏民居群这五座连成片的大厝屋顶在这之中便显得格外气势恢宏(图14)。

2.2.1 选址布局

角美大厝选址基本以山为背靠呈放射性环绕布局,基本朝向并无定势。据村民讲,曾经有水绕村而走,常有山中泉水汇于宅前水塘,当地以为背山面水为佳。而远离山地,处于平原田间的大厝则自然坐北朝南。林氏民居群各大厝的朝向在东偏南35°~42°之间。

2.2.2 规模纵向扩展

红砖大厝平面从纵向看两落(进)形成一个合院,三落形成日字形围合两个庭院,直至四落目字平面已近极限,极少见五落四院(图15、16)。林氏民居群中有三座大厝四落基本保存完好,平均进深方向总长达58m。以三间张为例,在平面上通过落数、路数、护厝的变化及组合,可以从两落大厝到四落双护厝的进行扩展和演变(图 17)。

2.2.3 主轴线的功能

与其他合院民居平面布局不同,红砖大厝的厅堂延伸占据庭院中心,功能为祭祖而非长辈居住,所谓宅祠合一(图18、19)。厅堂也在多重院落中显得更加尊贵,主庭院呈回字或凹字形深天井。轴线上第一进为门厅,中厅则作生活起居接待宾客之用,后厅供祭祖先。第一进门厅与中庭一般仅由隔扇屏风相隔,第二、第三进的厅堂则完全通敞不做门窗,它的空间与中庭相接,连成一体(表1)。

厅堂用樘板做影壁直达屋顶梁底,将厅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陈设祖宗画像与牌位,居住者与其祖宗的神灵,就在这开放的礼仪空间之中得以沟通。后部称为后萱,“萱”喻指母亲,后萱是古代家庭女性成员的起居空间[8]。

林氏民居群中1、2号的第三进都是独立坐落于庭院正中的二层砖石小楼,这种布局在泉厦红砖大厝中也是相当少见的。建造二层的楼房不仅增加了有效使用面积,还可凭栏眺望大厝群层层叠叠的红瓦屋顶(图20)。

表1 大厝主轴线功能序列

2.2.4 群体组织与公共空间

红砖大厝从单体发展成群体,会根据地形的限制及各家财力的不同,形成风格统一协调又有所差异的建筑群(图21)。如民居群3号与2号拼接时成一定角度,护厝后部平面呈梯形,5号则只建单护厝。

大厝的前院称为“厝埕”,地面铺以条石(图22)。这种厝埕相对独立,婚丧节庆祭祀以及平时劳作交往需要较大空间时才使用(图23)。“厝埕”一般环以矮墙,墙高0.5~1.8m,常有镂空砌筑,有一定的通透性。院门的装饰和色彩不如大厝主体华丽,却有拙朴的独特风味,低调地将浓墨重彩的装饰藏于宅门之内(图24)。泉厦两地大厝的院门有偏设一隅,也有从侧边进入,一般不居正中,但角美大厝的院门毫不避讳地位于轴线正中。林氏民居群院门之外也有相对于街道稍作放大的埕,为几家共用的邻里空间。

厝与厝之间留有巷道,宽度1.2~1.6m不等,地面铺以石板或红砖,行人可通过,有防火之用。巷道两侧是护厝外墙,封闭幽静稍显压抑。每座大厝会有1~2个侧门开向巷道(图25),以方便出入。

2.3 田洋大厝——形制僭越

田洋大厝在角美东山村西北侧村落边缘处,距离龟山较远,周边有零散房屋和大片农田。大厝朝向南偏东11°,九开间两落带双护厝,后落九间有两层(图26~28)。房前有带院墙的独立厝埕(图29)。

田洋大厝在形制上属于两落九间双护厝,主厝九开间,面宽41.6m,总面宽达60m。由于大厝房间数目较多,被当地人称为“九十九间”。“九十九”表示极多,虚指房间数之多。闽南人有讲究排场的个性,向来重视宗族利益,甚至不惜僭越住宅形制,他们的住宅采用某些官式、宫殿的做法,形成官式大厝,其形制高于一般传统民居。在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对民宅的建造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饰,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明史·舆服四)。田洋大厝通过将主厝的九开间分为三个三开间,在结构上又联成一体,既巧妙地避开了间数的限制,又满足了房主对气派的追求。这种做法在闽南地区也不多见,若大厝不够居住一般会加建落和护厝,达五开间和四落以上就会选择另建一座,而不是将主厝扩展至九开间(图30)。其实,闽南民居“越制”的不仅是间数,还有个别构件,如泉州某些大厝屋顶部分使用筒瓦。

田洋大厝后落是两层的楼房,三部楼梯各布置在每个三开间当心间的后萱部分。二层南向有连通的走廊,突显了建筑的整体性。当中三间的屋顶高,东西两段的屋顶低,形成一高两地的轮廓线,巧妙化解了屋顶过长的单调和间数越制的危险。振翅欲飞的燕尾脊使偌长屋脊显出许多生动,加强了屋面的张力和动感(图31)。

3 保护与更新

3.1 历史价值

作为闽南地区典型居住类型,红砖大厝从形制、材料、装饰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人文气息,反映出当地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闽南的红砖大厝,把实用功能、艺术鉴赏有机结合,美观大方独树一帜,令人过目不忘。红砖大厝在建筑史、民居学、住居史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想当年,红砖大厝的始建主人不是富甲一方的豪绅就是权倾一时的官宦,大厝见证了每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记录下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故事。红砖大厝还留下了我们中华民族奋起抵抗外敌的印记。如林氏民居群3号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军队驻扎,下厅中厅两侧墙上书有红色繁体标语“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卧薪尝胆”、“誓雪国耻”;还有作战地图的残迹:“左侧卫第三连于龙头桥驻止掩护配备要图”的字迹仍可辨识(图32、33)。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红砖大厝成为抵抗外侮的庇护所。红砖大厝也遗留了民族走弯路的痕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红砖大厝许多构件物品如中厅的格扇雕花,牌匾字画,屏门等构件作为“四旧”“封建文化遗留”遭受有组织的破坏和损毁。

3.2 居住现状

随着时光流逝,大厝渐已失去新建时那种兴盛鼎沸之势。角美的大厝居住者多数为始建主人的后人,依然在大厝中过着悠然自得的慢节奏生活。出于现代生活的需要,居住者们自发对居住空间进行了修缮和改造。修缮活动包括修缮大厝的瓦屋面、外立面、更换构件及老旧门窗等。自发性改造是指居住者根据居住需求在大厝内部布置现代生活的设施,如通水接电,增加新式灶台和卫生设施等。在大厝内临时搭建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在护厝天井临时搭建房间,改变了大厝的空间布局。那些没人居住的大厝,由于缺乏必要的修缮和维护,在自然风雨的侵蚀下,局部构件不断腐朽得不到更换而逐步破败,甚至导致坍塌。与泉厦两地发达地区相比,角美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起步较晚,大厝的人为破坏也比较少。反观发展较早的厦门海沧区,外来人员居住需求较大,海沧新垵的大厝出租给外来打工者居住,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导致大厝内部随意搭建严重,大量砖雕等精美构件装饰被偷走。这种人为破坏远远超过角美地区的自然损毁的严重程度(表2)。

3.3保护与可持续更新

众所周知,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一直存在。在厦门海沧区,灌新路延伸段将穿越惠佐民居群,导致民居群在申请文保单位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

此前,角美镇范围内已被列入文保单位的传统建筑,主要是宫观寺庙宗祠等公共建筑,被保护的大厝民居则较少;已开展的保护工作仅停留在建筑单体,而缺乏对于民居群乃至聚落的整体考虑。数量庞大的民居及群组构成了村落肌理,一草一木都留存着当地人生活的印记,民居的有效保护将对以后更好地发扬历史文化奠定基础。

在2011年底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本文调研涉及的角美镇东山村几座红砖大厝(群)都已被登记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在法规层面确认了红砖大厝的价值和继续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文物部门对于地处村镇的传统大厝缺乏强有力的保护细则、配套法规以及激励机制。因此,多数红砖大厝无法得到持续的、专业的全方位保护,而保护条令对现有居住者缺乏足够的约束力,也无法调动居民保护的积极性,使保护工作限于片面化。

目前,角美镇已归入国家级新区——台商投资区的范围,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城市设计,大规模工程建设也已逐渐启动,角美的红砖大厝已面临着生死抉择。有关部门的保护工作显得及时而必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民居及其文化可以成为城市设计中的有利资源,为之后打造城市特色做真实的铺垫。在文物普查和评级的漫长等待中,应首先严格保护红砖大厝的建筑形制和材料,避免遭受人为破坏和损毁,严禁因经济利益驱使而随意拆除。

当然,居住功能的一成不变和对周围建设开发的限制并不能给红砖大厝带来持续的生命力。笔者认识到,红砖大厝的保护工作从来不是孤立的,必须在居住者利益和公共利益、商业和文化、保护和更新、等多重矛盾中寻求平衡,从而得出可持续更新之道。针对角美镇红砖大厝群组较少,分布较散的特点,其保护与发展可结合城市分区的需要,作为城市设计的要素完全融入城市的发展,这与泉厦两地的大厝民居群开发成旅游区是有所不同的。角美的红砖大厝可在建筑修缮和设施改造之后保留居住功能,也可在保证形态完整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置换。红砖大厝适合被改建成为办公设施(图34)、博物馆、青年旅社、茶馆、学校等文化商业服务设施,从而使之焕发生机,成为城市中的活力点。

[1]李玉祥编.老房子福建民居[图集]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45.

[2]曹春平著.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

[3]赵鹏.泉州官式大屠与北京四合院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P]华侨大学.

[4]曹春平著.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8.

[5]关瑞明,陈力.泉州官式大厝的词源及其读音释义辨析[J]. 福建建筑2006(1):20-22.

[6] http://masa-taka.at.webry.info/200704/article_12.html.

[7]曹春平著.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5.

[8] 关瑞明,陈力.泉州官式大厝的词源及其读音释义辨析[J]. 福建建筑2006(1).

猜你喜欢

开间林氏红砖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皇帝为什么又被称为“九五之尊”
红砖楼
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红砖白石五店市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