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林创业“塑编城”
2012-05-25萧邦寿
萧邦寿
小传:萧云林,浙江平阳人;1946年出生, 1965年入伍,1968年8月入党;历任班长等职;1969年退役;处世低调,淡泊名利。
好风凭借力 激发创业情
温州号称“全民创业第一城”。 温州人的故事很多,千个万个,都是创业的故事。萧云林创业“塑编城”的故事,便是温州创业故事中的一朵浪花。1969年在部队服役5个年头的萧云林放弃了在部队提干的机会,立志回家乡闯一番天地。为了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祖国建设中来,为了实现毛泽东倡导的共同富裕,萧云林筹划成立编织厂。然而,万事开头难。更难的是在当时计划经济大背景下,生产企业主要是国营企业、二轻企业。社队企业被视为“三等公民”,受到不平等待遇。各部门对社队企业的发展增设了很高的门槛和苛刻的条件。面对这些困难萧云林没有退却,他顶住压力和阻力,在“悬崖上”攀登。在部队多年炼就的那种坚韧不拔精神和意志如今派上了用场。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此话不假,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1982年他参加浙江省社队企业财务管理培训班学习。这年12月,形势峰回路转。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会议提出:专业户、重点户是农村生产力的先进代表,应当给予鼓励与支持,并出台“五个允许”、“五个支持”的政策。抓住机遇,他组建了平阳第一家(同时也是全国第一家)塑编厂,带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
传承“萧家渡” 创业平阳城
萧云林生于温州萧家渡(今萧江镇)。萧江原名“古院里”,早在隋唐时期就是浙闽交通的关津,扼浙闽古驿道的咽喉。宋朝时期,因原籍古院里的兵部侍郎萧振关心家乡公益,自行出资造大船雇养船夫,为百姓免费摆渡,百姓纪念其美德,把“古院里”的老地名改称“萧家渡”。因“家”、“江”方言同音,自1985建镇之日起更名“萧江镇”。闽南话到现在还是说“萧家渡”。萧振关心家乡故里,为人造福的故事自幼便在萧云林的心目中和扎下了根子。
1979年4月,萧云林带头创建个体经济。“万事开头难”,最初只有47人参加,第一次集资530元,第二次集资10070元,二次总共才集资10600元。1979年7月18日经平阳县社队企业经营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平阳县萧江青龙塑料编织厂”,购买木头做平机(木机)22台,租用民房6间,办起全国第一家塑编企业——“平阳县萧江青龙塑料编织厂”。由于他们的产品“适销对路”,投入市场后大受欢迎。编织厂创业成功的信息,在萧江当地引起了轰动。很多村社领导、“能人”前来平阳县萧江青龙塑料编织厂参观学习;纷纷希望效仿萧云林创办企业组织群众共同勤劳致富。
天道酬勤,初战告捷的平阳县萧江青龙塑料编织厂厂长萧云林成为萧江“全民创业”的带头人。为了带动萧江群众共同富裕,他派出本厂编织技术人员到本县各地方传授办厂经验和编织技术,帮助乡里相继建起了“桃源编织厂”、“庄里编织厂”、“毛家处编织厂”、“江边萧编织厂”、“青龙”本地编织厂等等一批塑编企业。从此,塑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平阳大地上涌现。
人有志,天不负。塑编产业迅速发展为萧江乃至平阳县第一大支柱产业。塑料编织生产的发展,也大大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观念。“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成为当时农村农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从此,温州塑编产业开始从家庭作坊和户外加工转向集约化生产,塑编企业逐步走向有序发展,促进了温州社会发展进步,萧云林也实现了退伍军人的创业梦想。1984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提倡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搞活流通——民间创业行为得到肯定。萧云林的激情再度喷发,带领家乡人民致富不断迈出新步伐,使平阳以家庭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有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目前,民营经济在温州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高达98%。
打造塑编城,形成产业链
政策牵引,科技助力。一九八〇年以来,在萧云林的带领下萧江的塑编产业迅速发展,生产设备从原始手拉木织机到半自动铁轮机再到四梭六梭全自动圆织机;产品从单一规格到系列规格的包装袋和吨袋,包装袋广泛用于水泥、化工、粮食、饲料等行业。经过三十多年努力,全行业从简易编织加工发展为软包装、复合彩印、电雕制版、零配件、油墨、塑料包装机械设备等关联配套产业;产业规模也从小规模作坊式、家庭式、联户式的生产管理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区域产业链,构成了相对优势产业群体。而五万多塑编产业工人,为平阳提供税源、解决就业、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在萧云林等创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前进中的平阳县不断迈出新步伐:1999年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塑编城”;200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塑编之都”,2008年列入浙江省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11月被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县域产业群竞争力百强”荣誉称号。作为平阳县支柱产业的塑编产业,如今成为拉动平阳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