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注射LPS对慢性牙周炎模型大鼠牙髓、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影响
2012-05-23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
脂多糖(LPS)对牙周炎及牙髓炎发病的作用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慢性牙周炎状态下,LPS对牙髓组织的作用,鲜见报道。2011年5月~2012年1月,我们通过局部注射LPS建立慢性牙周炎大鼠模型,观察LPS对牙髓细胞生物活性以及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SD大鼠20只,雄性,体质量250~300 g。大肠杆菌标准内毒素 LPS(Sigma,USA),用双蒸水稀释至2 mg/mL,过滤除菌后制成LPS溶液备用。
1.2 实验方法
1.2.1 牙周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将大鼠以10%水合氯醛(3 mL/kg)行腹腔麻醉,取仰卧位,将四肢及上颌固定于手术板上。以75%乙醇消毒口腔,大鼠以左侧上颌磨牙为对照侧,右侧上颌磨牙为实验侧。分别在实验侧上颌第1、2磨牙之间颊腭侧自龈沟注射2 mg/mL的LPS各0.1 mL,隔天重复注射,3次/周,直至处死动物前。每周观察实验侧与对照侧牙龈颜色及充血状况,并拍X线牙片观察牙周炎形成情况。
1.2.2 模型大鼠牙周、牙髓状态及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观察 造模第3、5周分别随机处死6只大鼠,迅速分离上颌骨,甲醛固定;去除牙周软组织后,用精确到0.05 mm的游标卡尺测定第1、2磨牙颊侧近中、正中、远中及舌侧近中、正中、远中6个位点的牙槽骨吸收值,取平均值。另8只大鼠于造模第3、5周处死,每次4只,迅速分离上颌骨,甲醛固定;10%硝酸脱钙8 h,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矢状面5μm厚连续切片;切片铺于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玻片上,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数据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大鼠对照侧牙龈组织呈粉红色,无充血水肿,无炎症性改变,牙龈无萎缩,X线检查牙槽骨无吸收。实验侧牙龈轻微红肿,探诊易出血,去除软组织后可见牙槽骨吸收;造模第5周时,X线检查大鼠牙槽骨吸收明显,牙槽嵴顶消失,硬骨板模糊不清;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但未超过根长1/2。大鼠对照侧与实验侧磨牙牙槽骨吸收值比较,见表1。
表1 大鼠对照侧与实验侧磨牙牙槽骨吸收值比较(mm,±s)
表1 大鼠对照侧与实验侧磨牙牙槽骨吸收值比较(mm,±s)
注:与正常侧比较,*P <0.05,△P <0.01;与同侧第 1磨牙比较,#P <0.05
上颌磨牙牙槽骨吸收值造模第3周 造模第5周磨牙实验侧 0.95 ±0.11*0.97 ±0.05* 1.95 ±0.10△1.55 ±0.10*#第1磨牙 第2磨牙 第1磨牙 第2 0.27 ±0.05 0.28 ±0.05 0.28 ±0.05 0.29 ±0.04正常侧
造模第5周,病理切片发现大鼠实验侧牙周袋形成,牙槽骨破坏呈陷窝状吸收,牙槽骨内可见多处破骨细胞,牙槽嵴顶吸收低平。成牙本质细胞减少,排列紊乱,发生空泡性变;炎症细胞浸润,可见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牙本质小管弯曲,数目减少,有些区域甚至不含小管。
3 讨论
3.1 牙周炎模型的建立 牙周病是由G-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LPS是G-菌细胞外膜的主要成分,其对牙周组织有很高的毒性。牙周感染时细菌内毒素及多种炎性因子诱导破骨细胞活化、增殖,抑制成骨细胞活性,牙槽骨代谢平稳失调,是引起牙槽骨吸收的主要因子,可直接和间接导致牙槽骨吸收[1,2]。LPS不仅自身能导致骨吸收,还可作为一个促进因子,与其他骨吸收因子产生协同效应,使其骨吸收能力得以加强[3,4]。由于LPS具有高度保守性,活性基本一致,而大肠杆菌的LPS结构与伴放线放线杆菌结构类似[5],致病性基本一致,所以本实验选用大肠杆菌的LPS代替牙周致病菌建立模型。
本实验采用2 mg/mL的LPS来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第3周时即形成牙周炎动物模型,可见牙龈轻微红肿,探诊出血,牙槽骨开始破坏吸收;第5周时,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明显,超过根长1/3但未超过根长1/2。该病程进展慢于其他研究,可能由于药物浓度、处理方式等差异造成。本研究结果发现,第5周对照侧与实验侧牙槽骨吸收值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单纯用LPS注射法建立牙周炎模型是可行的。第5周时实验侧第1磨牙比第2磨牙吸收明显,可能因为第1磨牙位置靠前、利于注射,或者大鼠咀嚼以第1磨牙为主等原因所致。同时,本研究用X线确定牙槽骨吸收的方法,与人类临床判断牙周炎的方法相似,形成的牙周炎模型牙槽骨吸收明显,更接近于人类牙周炎的临床发病状态。
3.2 LPS对牙髓、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影响 研究表明,LPS直接作用牙髓组织,可导致粒细胞、血小板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血小板凝集,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血液循环系统障碍[6];同时,LPS对细胞周期有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影响牙髓细胞的损伤修复[7]。侯本祥等[8]报道,用 5 mg/mL的LPS开髓直接暂封,1周后成牙本质细胞减少,根管壁周围有少量修复性牙本质形成;2周后冠部牙髓部分坏死,仍可见炎细胞浸润;髓腔周围有牙本质小管较少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以根管内最为显著。然而本实验观察到,LPS局部注射形成牙周炎时,与LPS直接刺激牙髓时的反应相类似。
牙齿在受到龋坏、机械、化学损伤、感染、磨损等多种刺激后,牙髓组织都会有修复反应[9]。牙周炎时牙周袋内的LPS及其刺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根尖孔、根管侧支和牙本质小管,对牙髓和牙本质造成慢性、小量的刺激,引起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炎症可能是修复过程中潜在的关键因素。炎症事件激活干(祖)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炎症细胞或者牙髓成纤维细胞进行表型转化为成骨细胞/成牙本质样细胞,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既可能是牙髓自身修复的反应,也可能是一种牙髓刺激反应[10]。
综上所述,本实验用局部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成功构建了牙周炎动物模型,并观察到了成牙本质细胞的空泡性变及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等,这为研究牙周所致牙髓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
[1]Chen LL,Yan J.Phyromonas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 activated bone resorption of osteoclast by inducing IL-1,TNF,and PGE[J].Acta Phamacol Sinica,2001,22(7):614-618.
[2]Jiang Y,Metha CK,Hsu TY,et al.Bacteria induced osteoclastogenesis via an osteoblast-independent pathway[J].Infect Immun,2002,70(6):3143-3148.
[3]Bainbridge BW,Darveau RP.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an unusual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ligand for the innate host defense system[J].Acta Odontol Scand,2001,59(3):131-138.
[4]吴壮志,姚晓丽,廖彦.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8,48(19):83-84.
[5]Masoud H,Weintraub ST,Wang R,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lipid A from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strain Y4 and human clinical isolate PO 1021-7[J].Eur JBiochem,1991,200(3):775-781.
[6]顾斌,刘洪臣,郭宏,等.大鼠急性牙髓炎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9,7(5):304-308.
[7]Carratu P.Evaluation of leakage of bacteria and endotoxins in teeth treated endodontically by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J].Endod,2002,28(4):272-275.
[8]侯本祥,史俊南.内毒素脂多糖刺激大鼠牙髓的组织病理学反应[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7,7(1):12-15.
[9]Schiaffonati L,Tiberio L.Gene expression in liver after toxic injury:analysis of heat shock response and oxidative stress-inducible genes[J].Liver,1997,17(4):183-191.
[10]Schuurs AH,Gruythuysen RJ,Wesselink PR.Pulp capping with adhesive resin-based vs,composite calcium hydroxide:a review[J].Endod Dent Traumatol,2000,16(6):24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