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比较优势问题研究
2012-05-23范菲菲
范菲菲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一、引言
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带,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实现河南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竞争机制的内核是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就是挖掘、集聚和创造自身优势,通过扬长避短,把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实现中原崛起,提高河南省竞争力,需要认识和发挥河南省的比较优势,走具有河南特色的崛起之路。
比较优势理论是当今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经历了从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再到竞争优势理论这样一个过程。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包括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商品绝对生产成本的差别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贝蒂尔·奥林接着李嘉图的分析,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不同是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后有诸多经济学家一方面完善了要素禀赋理论,另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要素禀赋来源,如技术差异,人力资本的分配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迪克斯特、诺曼等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新贸易理论,强调比较优势可以后天创造。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认为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四个关键因素决定,除此之外,还有政府和机遇两种因素可能影响竞争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国际贸易理论应以经济地理和集聚经济为基础。有关国际贸易的上述比较优势理论,实质上是区域发展理论在国际层面的推广,也可以运用到区域发展的层面上。对于中原区域的河南省来说,其比较优势问题方面的研究,已有学者涉及。张宏军(2009)在文章“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及对策研究”中指出,河南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后发优势,采用协调目标下的追赶型战略。[1]尚文英等(2008)在文章“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中指出,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必须实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有机互补和结合。[2]朱涛(2007)在文章“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中指出,中部应基于要素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他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以及自然资源型产业,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张合林(2005)在文章“从中部地区六省比较看中原崛起”中通过中部六省的比较,分析了河南的优劣势及在中部崛起的目标定位,提出了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对策和建议。[4]这些研究和探索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扎实的基础。
二、河南省比较优势分析
(一)河南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1.劳动力等三要素禀赋程度判定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任何一国或地区应该生产那些要素富足的产品,才能在贸易中取得优势。要素丰富程度主要从要素禀赋系数来考察。要素禀赋系数的计算公式是:要素禀赋系数=, 其中,xi代表某地区拥有的i资源;xwi是全国拥有的i资源;yi代表该地区的GDP;ywi是全国的GDP。如果要素禀赋系数大于1,则认为该要素是相对丰裕的,反之是贫乏的。这里以可耕地面积来计算土地存量;用从业人员总数来衡量该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用固定资产总额来考量资本存量。根据统计年鉴,计算出2008年河南省劳动力要素禀赋系数为1.2302>1,在中部六省中位于第四位,河南省劳动力资源较丰富,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河南省的土地要素禀赋系数为1.0637>1,其土地资源也较丰裕,与中部其他五省相比,土地禀赋程度位于第四位。而河南省的资本禀赋系数为0.9915<1,不具有资本禀赋优势,没有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2.人力资本考察
格罗斯曼和麦吉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前提下提出形成比较优势原因除了要素禀赋程度之外,人力资本也是原因之一。2008年,河南省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所占比率为0.0472%,低于全国水平0.0672%,与其他中部五省相比,河南省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劳动力所占比率居于第五位。这说明河南省目前具有高素质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小。根据格罗斯曼和麦吉的理论,人力资本素质较高所感兴趣的产业将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河南不具备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3.消费水平考察
Balassa认为在非完全竞争市场里,对某些产品具有强需求的国家将吸引产业去生产它们,克鲁格曼称它为国内市场效应。Davis等人实证检验了这一理论预测,并认为“国内市场效应”在没有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同样存在。对于河南省是否能够产生某产业的市场效应,要看河南省消费者对各产业和商品的消费水平如何。与全国和其他中部五省相比,2008年河南省在食品等七大类消费支出方面,除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外,其他方面人均消费水平不是很高。但河南省人口基数大,各方面的总消费支出都比较高,这为发展各种产品,并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比较优势提供了条件。
4.技术水平考察
多勒尔、马库森等人在规模报酬不变等前提条件下,分析发展中国家长期比较优势来源于技术进步。采用产业生产率来衡量技术水平,产业劳动生产率=各产业产量增加值/从事该产业的人数。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2008年河南省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均小于1,说明河南省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各产业的机械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农业为例,2005年河南省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7 934.2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09.53万台,农用运输车202.26万辆。2009年河南省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已增加至9 817.9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使用量增加值390.22万台,农用运输车增加至215.73万辆。但是与全国相比,河南省的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还是偏低。
5.河南省各商品和产业综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判定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简称指数)是各商品和产业比较优势的综合性表现。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RCAij=(xij/xtj)÷(xiw/xtw)。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一般而言,RCA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值大于1,表示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值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该指标值位于区间(-1,1)。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在计算河南省贸易竞争力指数时,采用的是河南省某种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值与其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后的比率。
表1 河南省各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竞争优势指数(2008)
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具体表现在动植物类等农产品,以及除了木浆及其制品(TC<1)等七类商品的工业产品。具有强竞争优势的商品有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TC接近1)等六大类;动物类等七大类商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机电产品等两大类商品具有较弱竞争优势;植物类,矿产品(TC<0)等六类产品没有竞争优势。对比发现,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往往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也有个别产品,如植物类产品、矿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却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二)河南省比较优势总结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比较优势有以下几点。
1.资源优势
河南省处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中部,先天资源丰富。根据分析,河南省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具有重要的比较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出外打工成本越来越高,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出现了河南省劳动力回流的现象,这为引进更多的企业,比如富士康,驻扎河南,形成各种产业的规模经济提供了条件,从而也为形成产业规模经济优势提供了可能。
2.产业优势
河南省在很多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农业和工业中的制造业和采掘业。也就是说河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资源和气候等天然优势条件,河南省一直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方面不仅具有比较优势,甚至可以说有绝对优势,河南省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4 582万吨提高至2009年的5 389万吨,粮食种植面积也由2005年的13 730.12万亩上升至2009年的9 683.61千公顷(14 525.415 万亩)。
河南省在工业方面,比如食品加工业,塑料、化工、珍珠等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企业,比如漯河的双汇,许昌的黄河旋风等。
3.市场优势
河南省消费人口居多,各种产业消费量增加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的消费水平也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增长。一个地区内部消费需求是一个地区产业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强大支持和持续发展动力。根据分析,河南省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消费基础和市场基础。
三、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的政策建议
对于既具有比较优势又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我们要保持其竞争力的持续性;对于具有比较优势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是植物类农产品和矿产品,我们要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却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如纺织原料及制品,我们要通过继续发展其竞争力,从而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内源动力。如果单纯依靠要素禀赋这样的外生性优势来发展产业,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比较优势丧失。切实地发挥产业的要素禀赋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竞争力,就要提高要素的利用率,即推动技术进步,增强比较优势自动实现的能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河南省出口产品中的植物类和矿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其竞争力不强。其竞争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为此,第一,要提高产业的机械化水平。随着河南省各种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全国水平相比,河南省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还是偏低。以农业为例,河南省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农业大省,但是其劳动生产率小于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对河南省驻马店市几十个乡的调研发现,现在广大农村主要的农机设备还只有拖拉机,其他一些大型农机设备,如联合收割机等,只是在收成的时候小范围租用,没有形成大规模种植收割的能力。第二,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健全劳动力职业培训教育制度,建立专门的劳动力培训机构,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减少结构型失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为引进更多的企业驻扎河南提供人才基础。
(二)扩大河南省内需,发挥河南省的市场优势
根据克鲁格曼的“国内市场效应理论”,对某些产品具有强需求的国家将吸引产业去生产它们。根据分析,河南省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消费基础和市场基础。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对产品的需求,一是消费者有意愿去消费,二是消费者有能力去消费。为此,要发挥这种市场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是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提高消费者的工资水平。收入是消费者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工资是大部分消费者获取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为此要提高广大民众的工资水平,包括最低工资水平,扩大中等收入水平人群数量,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第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为消费者消费免除后顾之忧。千百年来,中国人都有存养老钱、治病钱的习惯,也就是说以谨慎动机而持有货币不去消费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这方面的问题,但这样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为此,应继续深化河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作,并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对高收入人群鼓励适度的超前消费。
(三)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为优势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这个环境包括以制度法规为基础的软环境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硬环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不利于优势产业优势的发挥。同样,制度法规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好的制度法规能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不好的制度法规将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为此,第一,河南省应该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各种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项目,电信、通信等邮电通讯设备等。第二,应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法规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安心的环境,企业才能集中精力去做企业自己的事情,从而也能为引进新的企业进入河南提供可能。
(四)加大对优势产业的财政倾斜
财政补贴对一国的比较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补贴给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会使该产品的优势增强,补到一定程度,厂商对该产品的售价将会绝对低于国外,形成绝对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优势产业的财政倾斜,基于产业发展的原有优势,也会使产业发展事半功倍。如河南省的农业虽其竞争力不足,但作为优势产业,政府应强化河南省“强势农业”现有优势,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投入,建立对农业、农民的补贴机制,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使农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又比如对于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纺织业及其制品,省财政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倾斜,使其竞争力继续增强,形成河南省新的比较优势。综上所述,也就是说政府应尽可能选择关键产业并予以适当的财政倾斜,促使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河南省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也就是说外生型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另外河南省人口众多,具有很强的消费基础,市场优势较明显。但是河南省比较优势强度稍弱,表现在河南省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人力资本优势较弱等方面。在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消费收入水平,完善各项制度法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优势产业的财政补贴等方面来加强比较优势的发挥,使要素禀赋优势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产业,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
[1]张宏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97-100.
[2]尚文英,赵建吉,王艳华,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J].河南科学,2008(5):623-627.
[3]朱涛.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7(8):109-110.
[4]张合林.从中部地区六省比较看中原崛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