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湾里灯火明
2012-05-22吕朝阳
_吕朝阳 _连 畅
1.在深山里艰难施工
周家湾,坐落在舞钢市武功乡境内的罗大山山坳中。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虽距东西两边的主干公路皆不足3公里,但仅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向山外。今春,周家湾这个只有3户人家、5口人的小山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用上了明亮的电灯。
祖居深山,用电梦想成真
“我们周家已经在这儿生活了十辈人,我在这儿也快待一辈子了,真没想到还有机会用上电。”世居周家湾、如今已经73岁的周铭田老人乐呵呵地对笔者说。
3月12日,笔者一行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再次来看望周铭田大叔一家。此前两周,他们告别了无电的日子,用上了梦寐以求的电灯。
我们到达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周家15岁上九年级的女儿周淑萍恰巧刚放学回家。小姑娘虽然略显害羞,话还挺多,她兴高采烈道:“以前,我一放学就得往家赶,就是为了能在天黑之前写完作业。现在不用着急了,我可以在学校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了。”
周家湾是一个自然村,目前实际住着周姓3户人家。73岁的周铭田一家3口,他大哥去世后留下一位80多岁的老嫂子刘黑妮,还有他弟弟周赖国也是一人独居。据周铭田老人介绍,最热闹的时候,村里有6户人家、20多口人。1983年分地后,别的人家搬到山下去了。周铭田哥、弟家的孩子也纷纷搬出了大山。由于宅基地问题不好解决,加上家里困难,2010年在舞钢市民政部门帮助下,周铭田哥仨仍在原址上盖了房子,在沟沟坎坎上开荒种地。周铭田一家3口都是舞钢市的低保户。
周家湾的用电事宜,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农网改造开始,始终牵动着舞钢老少几代供电人的心,舞钢供电分局前后6任党政班子负责同志先后到周家湾走访调研,但因成本太高、收益低微,通电的事就一年年耽搁下来。近两年事情出现转机,因为据周家湾不足1公里的山坳里,新建了一座佛教寺院——白云寺,香火日益旺盛,来往僧俗不断增多,寺院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用电需求日益迫切。于是,周家湾用电事宜再次被提上日程。反复商议,多方筹资,调查勘探,协调通道,2012年1月,周家湾供电工程终于开工建设。
走进周铭田老人的家,新铺的线路、房梁上一个吊扇是屋里最新的东西。周铭田高兴地说:“电线架好了,趁电工师傅在,安了个大吊扇。”笔者跟随周铭田的老伴金秀娥大婶到四间正屋、三间偏屋走了一遍。老人每到一屋,都把电灯开关拉开、再关上,刀闸清脆的开合声音听上去很悦耳。
施工先锋,铺路与架线并进
承担周家湾通电施工任务的这支队伍,来自于舞钢电力实业发展公司。
据周家湾通电项目负责人高松益介绍:接到施工任务时,已经是2011年农历腊月中旬了,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恶劣,他们从公司所属的三支施工队伍中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一支由党员带头的施工突击队。施工过程中,施工队员分成三组同时开展工作,分别负责线路通道协调、运电线杆和杆坑开挖工作。
施工队长朱新宇回忆了当时的施工情景。他感慨地说,最困难的,要数往山上运电线杆和金具材料了。在此之前,这里连简易的沙石路也没有,拉电杆和材料的运输车行驶在山林间,走着走着就打滑了。于是,他们就先修路、再运杆。队员们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平整山路,边平整边前行,硬是用铁锹平整出来一条沙石路,工具车勉强行驶。再往山林深处,工具车实在无法前进,一名施工队员将自家的农用拖拉机开来,将卸下的电线杆一根一根地往里运,最后几里地实在上不去了,只能靠人工拖拽。就这样,重达千斤的26根电杆终于一根一根运达指定位置。这要是在平原,运26根电线杆只需半天时间,但是在山里,每天只能运上山两三根电线杆。等电线杆全部运达指定地点时,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八了,无奈天又下起了雪,山高路滑,树林茂密,施工实在无法进行下去,且第二天就是除夕了,农历春节年味正浓,施工暂时告一段落。
2.灯泡终于亮了
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六。此刻,大部分家庭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当中,这天一大早,天刚放晴,舞钢分局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背上工具、开着车,便向山里进发了。
正月里的罗大山,寒气逼人。冒着刺骨寒风,队员们穿梭在山林之间,艰难地按序施工。为了让周家早日用上电,队员们早上7点上山,晚上7点下山,除了中午吃饭,其他时间都不休息。由于地形复杂,天气寒冷,他们一天只能立起四五根电线杆。有时候赶进度,他们便放弃下山吃午饭,就在山上随便吃两口干粮填填肚子,然后继续干活直到天黑,摸黑下山。当很多人还在走亲访友的时候,舞钢电力实业发展公司的这支党员突击队仅仅用了5天时间,就让26根电线杆一根根依次站立在山林间。
放线,在平原地区不算啥,但在高低不平的山地、林区,稍有不慎,不是被树木绊住,就是滚落了线盘。山高路滑,现代化的架线机械全部都开不到山上,只能用最原始的人拉、肩扛等方式在山林间放线。为了节约时间,队员们将前一天放剩下的线盘放在施工现场以便第二天继续干,晚上就留两个施工队员住在施工现场看护。初春的山间,山风阵阵,寒气刺骨,队员们夜晚住在工地临时搭起的简易帐篷里,只能靠生劈柴火取暖。就这样,队员们坚持着,用一周时间架设了高压线路1千米、低压线路0.8千米,并安装一台崭新的变压器。
展望明朝,日子更亮堂
“通电那天晚上,俺妮儿高兴得一宿没睡好,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有电了,以后就方便多了,俺妮儿再也不用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了。等过些日子买个磨面机,俺也不用再跑八九里去山下磨面了。以后俺还要弄个打草机,养更多的柴鸡,一家人的生活也不用愁了。”周铭田老人盘算着今后的日子,眉宇间洋溢着幸福。
周铭田的三弟周赖国的大儿子,听说家里要通电,春节期间给家里打了多次电话询问。周赖国说:“我儿子打电话说,以后家里有电了,他们打算回来常住。有了电,俺去年新盖的三间砖瓦大猪圈就派上了用场,俺儿子可以专心在家里搞养殖,再也不用外出打工、老少互相牵挂了。”
我们离开周家湾时,正在偏屋喂马的金秀娥大婶赶紧出来送我们,并拉着我们去看她家那匹养了十六七年的老马。“这匹马可帮俺家出了不少力呢,以前脱粒、磨面全靠它,这回有电了,它也可以歇歇了。”周大婶说。
临行前,我们将95598供电服务热线告诉了周铭田老人,并嘱咐他们,以后用电如遇困难,可以随时拨打这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