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世界500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比较分析
2012-05-22姚瑶,左斌
姚 瑶,左 斌
(1.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物产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6)
流通业从工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自成一个重要的独立产业体系,已得到主流经济学的正名。同样在实践中,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化,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发重要。尤其在我国服务经济大发展时代,流通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先导与核心产业。
但如丁俊发[1]、陆江[2]等流通专家所指出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流通业实行计划管理。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带来的流通改革也不过三十余年的时间。目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对流通业地位的认识不足及传统发展思路制约等问题仍较为严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无疑是非常明智且具有远见的决策。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既不能延续以往依靠低端制造业和投资驱动、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又不能抛开目前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国际比较优势基础,也难以像英美一样快速过渡到以金融、消费等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上去,更不具备像中东一样发展成为全球资源供应国的条件。现实的做法是学习日韩的发展经验,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模式。尤其是通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引领、带动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因此,本文特别对进入世界500强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集团进行对比研究,一是通过梳理、汇总,实证流通产业在中外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在世界一流阵营中的位置与趋势、优势与不足;三是提出我国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一、对比样本选取
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过程及其进行的相关活动。[3]按照流通商品的属性,可以分为生活资料流通和生产资料流通。生产资料指的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包括石油、煤炭、矿石、钢材、木材、化工品等原材料与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国际上,生活资料流通领域的典型代表企业如沃尔玛、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典型代表如瑞士嘉能可国际公司(Glencore International AG)等。
但在实际企业运作中,随着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边界具有模糊化趋势。一是业务范围的模糊化。由于企业多元化理论的盛行及企业流通技术与能力的提升,“大流通”下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一体化趋势明显。二是流通与生产的边界模糊化。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产业链上游介入关键原材料资源的开采,中游参股投资到制造业企业股权,下游则合资建立加工剪切工厂等。这一模糊性直接影响到研究样本的选取。但从历史起源和现状经营特征角度出发,还是可以区分:其一,主要经营产品在生产资料领域,即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的绝大部分在生产资料产品上;二是在产业链分工中主要职能在于流通。以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为例,尽管其也经销服装、粮食等生活资料,但历史上和现在的主要收入与利润都来源于能源、矿石、钢铁等生产资料;另外,尽管其投入了大量资本到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开采企业中,但其目的并非是要成为资源开采企业,而是要确保稀缺资源的稳定供应和对其价格进行有效的掌控。同样,其参股到钢铁企业、合资建设钢材剪切加工厂,不仅只占很小的股权比例,而且目的也是在于锁定供应和整体掌控,并无取而代之的战略意图。
由于《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4]中并没有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分类,因此根据上述两大基本标准,我们首先在其83家入围贸易/商业/零售行业企业中甄选了11家,然后在其他行业中具体搜索和分析,在金属产品、批发、能源产业中又增选了4家。按排名顺序分别为:瑞士嘉能可国际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中国香港来宝集团、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荷兰SHV公司、浙江物产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韩国三星C&T公司。
二、中外15家入围企业财务指标对比及启示
中外15家企业财务指标对比详见表1。
1.从整体分布来看
根据追踪近五年的入围企业数据可以发现,15家样本企业,增长态势十分明显,2012年就有6家新入选,增幅高达67%。中国一枝独秀,新增3家,分别为中铁物资、浙江物产和中国建材;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入选企业最多,达到7家,其中包括香港1家,占到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入围世界500强中61家的10%强。其中中国五矿、中国化工更已连续五年以上进入榜单。日本其次,达到5家,全部连续5年以上入选。在20世纪90年代,三井物产、三菱集团、住友商事等甚至位列前十。然后是瑞士、荷兰、韩国各一家。这说明:其一,生产资料流通产业在世界经济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增长态势明显,未来发展可期;其二,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大发展在亚洲尤为明显,亚洲具有培养世界顶级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群的肥沃土壤;其三,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集团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理论上对其深入研究、实践上对其大力扶持意义重大。
表1 中外15家世界500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财务指标统计对比
2.从营业收入来看
15家营业收入总计与平均值分别达到6569亿美元和438亿美元,均有大幅增长,特别是在我国和邻国日本表现尤为明显。这与我国近两年支持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出台《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以及鼓励制造业实施主辅分离等政策密不可分。但与日本相比,尽管我国在数量上占优势,但营业收入总额却不及。中国7家与日本5家总计营业收入分别为2337亿美元和2373亿美元,平均值分别为334亿美元与474亿美元。这说明在我国钢铁、汽车、煤炭、化工等物资产销量均居世界前列并超日本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还明显偏低。当然,这一差异也与日本高端制造业发达相关。更重要的是,日本采取了一种贸易立国和混业经营的体制:一方面大力出台政策,严格要求制造业主辅分离,即将产品分销、原材料采购等大量业务分离给综合商社经营;另一方面,允许综合商社与大型银行之间交叉持股,为其提供强大的金融系统支持。但令人欣喜的是,追踪近5年数据,我国企业的加权年均营业收入增长居于领先地位,远超日韩和欧洲企业,应该说形势喜人,前景光明。特别是浙江物产集团和香港来宝集团,增长十分强劲。
3.从净利润来看
15家企业净利润总计和平均值分别为207亿美元和14亿美元,增幅明显,且几乎均超前期高点。说明随着金融危机逐渐过去,行业获利得到明显改善。但净利润总和只占世界500强的0.6%,平均净利润只相当于世界500强平均值的23%。15家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只有3%(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为5.94%),而我国入围企业净利润率更低。这充分表明,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业净利润率过低。其原因有很多,除了税费负担过重、行业低端竞争激烈等外围因素外,内在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营结构不优。产品以生产资料为主,生活资料基本未涉及,综合性偏低;品种以中低端钢材、煤炭、化工为主,高端高附加值品种比重偏小;市场结构上以国内为主,国际化程度偏低。二是赢利模式有待提升,以基于三差(时间差、空间差、批零差)的进销差价获利模式为主,主要创造的是物资银行/影子银行的价值。而国外领先企业在供应链集成、流通方案设计、库存管理、金融套保与投资服务、紧缺原材料供应上,增值服务多,附加价值高。三是产业链控制力不足。特别是在对上游原材料权益获取、重要港口码头控制、国际运输线路掌控、全球大型供应商和客户资源捆绑上,与国外差距比较大。
4.从资产项目来看
国内7家企业归属于母公司的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平均值为195亿美元和29亿美元,只有国外8家企业平均值的28%和20%。这说明我国的资产指标落后,造成的问题有:一是母公司权益不足,资产负债率偏高,母公司的融资能力受限;二是归属母公司的权益比例偏少,母公司对下属企业的控制力偏弱,集团综合能力发挥受限;三是对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对上游资源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产业整体控制力偏弱,赢利能力低下。
三、中外15家入围企业非财务指标对比及启示
通过对入围的15家企业逐个从企业性质、营业范围、战略规划、企业愿景、国际化程度、资产证券化水平等指标的分析,还可以获得如下四个方面的启示。
1.从经营范围来看
我国企业的经营范围较窄。从国内的产业分工来看,基本上是生产、生活资料截然分开。比如中国入围的几家企业,除了香港来宝集团以外,基本上以能源、金属制品、矿产、化工品等生产资料为主,生活资料占比极少。而主要经营生活资料的中粮集团则基本以农产品相关贸易为主,分工十分明显。国外企业尽管大多也起源于生产资料贸易,但其目前业务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已经非常突出。三井物产号称从鸡蛋到卫星、从太空到深海、从国内到国际,什么都经营。而从国家层面来讲,建立囊括生产与生活物资一体化的流通产业格局,既能共享物流、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壮大企业实力、发挥规模和集成效应,同时也并不会带来垄断问题。国外的企业实践已印证了这一点。
2.在战略思想层面,我国企业并不比国外一流企业落后
比如都强调国际化、综合化和现代化,特别在构建连锁分销、剪切加工、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现代流通模式认识上,发展思路清晰,但是在战略基础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上控资源、下建网络、中强服务的供应链集成运作思维已经受到国内企业的认可,但我们的执行效果还处于发展期,而国外企业大多已步入成熟期。以三井物产为例,在上控资源方面,其铁矿石年开采权益已超过4000万吨,居世界第4位,汽油、原油权益高达100千桶/日和80千桶/日以上,煤炭与铜拥有量在890万吨/年和6万吨/年以上;在下建网络方面,已建成覆盖全球的产品分销网络、产品采购网络、剪切加工网络、物流配送和仓储服务网络等;在中强服务方面,能重点针对钢铁、汽车、船舶、电厂、矿产企业等提供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日本流通企业的战略成功,除了其国内财团体制和贸易立国的强大支撑外,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全方位的产业渗透,与关键客户/供应商进行捆绑式发展。三井物产对我国宝钢集团渗透就是经典的案例。
3.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资产证券化程度偏低
在国际化程度上,除了荷兰SHV公司国际化程度中等,在海外只拥有48家事业公司外,其余境外7家企业均表现出较高水平,海外分支机构都在100家以上,业务涉及国家在50个以上。而国内6家企业,除了中国五矿集团(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家海外企业)和中国中钢集团(在全球13个国家建立17个公司和2个代表处)表现为中等水平外,其余国际化水平均较低,海外机构未超过10家,涉及国别相对有限。主要问题表现为国际化人才稀缺、全球服务网络不健全和国外市场渗透较弱等。
在资产证券化水平上,除了荷兰SHV公司保持私有未上市外,其余境外7家企业均已在日本、美国、中国香港、韩国等市场上实现整体上市,证券化率100%。而由于中外资本市场的差异,国内企业无一家实现整体上市,但大多拥有上市的下属企业,其中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最多,旗下有7家上市公司。中国五矿、中国中化分别拥有6家和4家。但整体来看,国内很多企业还是面临着所有者权益太低的问题,还有大量优质资产没有上市。因此,在我国,如何建立一种全面的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评估体制,兼顾到流通企业的发展特征和财务特点,鼓励流通企业提高资本证券化率,也是其谋求提升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位势的关键之一。
4.在企业性质上,我国以国有资本为主,国外以私营资本为主
仔细分析发现,生产资料流通作为涉及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和整体物价稳定的基础行业之一,均具有明显的国家管理痕迹。以日韩的6家企业为例,其背后都由国内大型财团控股,而财团实际上是代表国家在行使管理职能。如三菱商事由三菱东京财团控股,三井物产与住友商事均由三井住友金融财团控股,丸红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均由瑞穗金融财团控股,三星C&T由三星财团控股。同时,混业经营特色明显,银行股东对其控制比例几乎都在30%以上。中国香港来宝集团也不例外,前4家股东包括新加坡星展银行及其下属公司、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占股逾80%。
四、总结与建议
未来10年,我国流通业将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冲刺阶段,流通体制处于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在此关键时期,中央已陆续出台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比如《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物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下一步,建议中央及地方政府进一步研究制定《流通业改革与发展意见》和《流通业振兴与发展规划》等具体措施,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加快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流通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及对发展规律的把握,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具体来说,通过上述对比,学习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建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鼓励和加快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发展:
1.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促发展
这可以说是日韩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比如日本政府出台大量的政策和税收措施,要求本国制造业企业完全外包生产之外的采购、物流、分销、进出口贸易和设备融资租赁等活动。这也是之后日本、韩国均能同时诞生出一流制造企业和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对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只有外包非核心主业,制造业企业才能集中有限资源壮大主业,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的高端竞争。而同时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才能获得更大、更稳定的市场空间,并与先进制造企业形成深入互动与联盟关系,发挥各自优势,互利互惠,做强做大供应链。
2.大型制造企业与流通集团展开紧密战略协同、捆绑发展、构建产业链发展“航母群”
与国内企业相比,国外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上谈判权更大,对价格影响力更强,竞争力更优,因此利润也更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基本是单体竞争,而国外是“航母群”式竞争。日韩的6家入围企业背后都有企业财团支撑。以三井物产为例,其与丰田、东芝、索尼、三井造船、商船三井、石川岛播磨等著名制造企业都同属于三井财团,加上与新日铁、住友金属具有紧密战略联盟与互持股份关系,使其在钢铁、汽车、船舶等产业链上具有非常强大的话语权。为此,一方面建议政府在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的前提下,力促制造业与流通业互相渗透与融合,实现两者有分有合的协同有机发展;另一方面,流通集团在提升发展时,应特别注意通过持股或联盟等方式,构建与先进制造企业的捆绑式发展格局,在生产资料领域复制“万达模式”,尤其关注在供应链金融、合同物流、综合商贸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3.鼓励流通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支持流通业与金融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推动产融结合
国际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强大的流通集团不仅具备知识密集型特征,还有资本密集型特征。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做大,首先要具备充沛的金融资源,这是企业开展采购执行、集成分销、金融服务、配供配送等业务的基础与核心。其次,要进一步做强,就必须通过轻重资产结合,上控资源、下建网络、中强服务。而这些必须有强大的资本投入为支撑。但我国企业相对资产证券化率很低,净资产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做强;与金融资本结合较弱,自身拥有金融产业的集团很少。为此,建议政府和企业都应在推动整体上市,促进流通企业与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企业融合方面加大力度。
4.加强海外网络扩张,提升国际化水平,规范资源扩张并购行为
国际化是世界500强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我国企业整体来说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为此,我国企业应专门制定国际化战略,引进国际化人才,着力提高国际化水平,特别是在获取全球资源、整合与开拓海外分销网络方面;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服务贸易的促进措施和支持企业海外上市、跨国并购、引进海外人才等。针对近年国有资本海外收购失败或遇阻等困难,还应针对性地规范并购行为,加强企业并购可行性研究,完善投资决策与风险控制机制等。
5.推进流通新业态发展,创新商业模式
连锁分销、配供配送、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是现代流通业态的典型模式,这与传统流通依赖于“三差”和“三单一”(经营品种、经营业态、赢利方式单一)的传统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具有显著差异,也是现代流通企业的关键特征之一。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速落后、低效、高耗能流通业态的淘汰,并加快先进、高效、低耗能新业态的发展。同时,流通企业自身也应大力推进传统模式转型升级,鼓励和促进模式创新,向新业态发展。可以通过向西方先进企业对标分析的方法,结合自身特点,借鉴相关有益经验,开拓资源渠道,建立自身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与商业模式。
6.提升研发技术水平,增强对宏观经济与产业的把握能力,形成供应链集成服务和系统设计方案的能力
研发创新能力一直被制造业企业重视较多,而多为流通企业所忽视。但纵观国际领先企业,三菱产业研究所、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三星研究院等,都成为流通企业强大的研发支撑平台。现代流通企业间的竞争,关键是客户需求分析与供应链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的比拼。为此,建议国内大型流通企业成立自身的研究机构,联合外部专家团队和内部研发队伍,提升研发技术,重点加强行情情报收集、流通新技术应用、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设计、战略投资分析等,为提高我国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
*本文系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创新的现代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 0 J D S M 1 7 Y B)的部分成果。
[1]丁俊发.中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6):20-24.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1-12.
[3]马龙龙.流通产业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3.
[4]财富中文网.201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EB/OL].(2011-07-07).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