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农资流通30年——记四川省农资公司原总经理、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段永康
2012-05-18孟洪宇,李雪川,许锋
段永康,1929年出生。1983-1992年曾担任四川省农资公司原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在农资行业从业32年,1993-2003年担任四川省农资公司顾问。
我对农资流通协会很有感情,是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成立时第一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
1983年以前,我担任四川省农资公司的副经理,分管化肥,当时国家每年财政补贴农资1000多万,但还是亏损。1980年仅磷肥一项,全省就亏损3000万。1980年,在向四川省政府汇报后,我们对磷肥业务进行了改革,1984年又对氮肥业务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涉及到把二级站的经营权全部收归省公司,因为在1984年以前省公司实际上只是管理机构,经营权属于下面二级站,改革后,则化肥经营由省公司直接将肥料送到基层网点,简化了中间环节。在这期间,对于二级站的生存问题,我们则采用费用定额包干的形式进行补贴,比如所有费用打包100万,让二级站用这些资金经营其他业务,并自负盈亏。在这一过程中,绵阳二级站经营良好,我们就将绵阳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也证明我们改革的成功。由此四川省公司成了实体经营单位,当时全国都在借鉴我们的经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化肥经营都是政府行为。1986-1989年,我们总结实施了“三统一”:统一计划、统一购销、统一价格。因为当时因为货源不足,抢购化肥现象突出,我们就采取“定时、定点、定量”避免抢购化肥情况。中央认为四川的 “三统一”经验很好。受“三统一”的影响,1989年开始农资专营。农资专营后,全国化肥市场开始安定下来。
1992年,农资流通又开始进行“双轨制”,就此进入农资流通体制改革过渡期,直到1998年完全放开。有了“双轨制”以后,给了工厂的5%的直销权。当时投产大化肥最早有14套设备,包括了四川4套、云南1套、贵州1套、上海1套,还有黑龙江、山东胜利、湖北枝江、江苏栖霞山、河北沧州、湖南洞庭、广东广石化等。1998年完全放开以后,政府对化肥的监管从过去计划经济的全面监管转变为仅对化肥储备监管。
在四川省农资经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1983年建立了第一家庄稼医院。这起源于当时我们在农村搞咨询服务时,发现农村有赤脚医生,因此想到农资行业也可以搞庄稼医生来给庄稼看病,所以起名叫“庄稼医院”。盐亭县在1983年创立了第一家庄稼医院。有了庄稼医院以后,我们就开始培养庄稼医生。短短几年间,我们通过四川农资科协在每个县每个基层农资店都配套设立了庄稼医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