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
2012-05-15黄进
黄进
(广州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广东 广州 510405)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关节腔或软组织沉积而致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反复发作可使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1]。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以分为无症状高血尿酸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期的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52~78岁,平均(63.3±3.5)岁,病程2~18年,平均(6.5±3.2)年。对照组23例,其中男22例,女1例,年龄50~76岁,平均(62.4±4.3)岁,病程3~20年,平均(7.2±2.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2];同时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关于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中有关慢性期痛风的诊断标准[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别嘌醇片,每次100 mg,日三次,口服。疼痛剧烈时,暂停服别嘌醇片,先服用秋水仙碱片。首日1.5~3 mg,分2~3次服用,以后日0.5~1.5 mg,分2~3次服用。连续3~7 d,疼痛缓解后停用,再继服用别嘌醇片[4]。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自拟方:北芪30 g,川萆薢30 g,车前子30 g,猪苓30 g,百合30 g,女贞子15 g,银花藤30 g,络石藤30 g,甘草6 g。关节红肿加丹皮、知母、半枝莲,疼痛剧烈加三七、地龙、延胡索,并发尿酸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治疗组按 15 d为1 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嘱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停其他药物,限制高嘌呤饮食,限制脂肪、钠盐的摄入;多饮开水,每天饮水量保持在2 000ml 以上;避免过度劳累及关节外伤等诱发因素。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临床经验拟定: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或基本正常,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相关检查指标和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相关检查指标和关节功能变化不明显或病情进展。显效率+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96%,对照组为78.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表2)。两组血尿酸治疗后均比治疗前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尿酸下降更明显(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痛风的发病年龄出现了低龄化,现有药物的适应证限制及不良反应的产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没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导致急性痛风的慢性化或产生并发症[5-6]。痛风性关节炎慢性期的特征是血尿酸持续过高;多数关节炎症持续存在,时有加重;常伴有肾功能损害、痛风结节和关节破坏、畸形及功能障碍等,有效控制尿酸盐产生和排泄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因此,本期患者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应长期服用抑制尿酸生成(别嘌醇等)药物,也可酌情采用或并用促进尿酸排泄(无肾功能损害及尿酸结石者)的药物,控制血清尿酸水平。虽然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已经减少,且程度较轻,但也有可能在慢性病变基础上突然加重侵犯新的关节,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给予炎症干扰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甚至在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前提下,小剂量长期应用。本研究联合使用别嘌醇片和秋水仙碱,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加速尿酸的排泄,减轻炎症反应导致的疼痛、肿胀等。虽然西药服用方便,但多数患者伴有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患者因此依从性差,使症状不易控制或导致复发,所以我们考虑联合中药治疗。
痛风属中医的“痹症”,尤其慢性期患者多年老体虚、气阴不足,又过食膏粱厚味,湿浊内生,运化失调,致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聚于体内经络,复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邪聚郁而生热,流注肢体、筋脉、关节而发。故笔者采用益气养阴、清热祛湿通络之法组方用药。全方扶助正气的同时,增加尿酸排泄,降低机体血清尿酸浓度,又能减轻西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治疗慢性期痛风性关节炎,优势互补,疗效明显,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2.
[2]熊曼琪,邓兆智.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3.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3(8):178 -181.
[4]董怡.译后评论:痛风发作时秋水仙碱该如何服用?[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4,4(7):122.
[5]Wortmann R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J].Curr Opin Rheumatol,2005,17(3):319-324.
[6]Mikuls TR,Saag KG. Gout treatment: what is evidence-based and how do we determine and promote optimized clinical care?[J].Curr Rheumatol Rep,2005,7(3):242-249.
[7]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