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石油在哈遭抗议风波

2012-05-14叶寒

凤凰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中哈哈萨克斯坦抗议

叶寒

经济上的互补,使哈萨克斯坦经济迅速形成了对中国的依赖,而大举进入的中国资本,让不少哈萨克斯坦国民产生疑惧心理。

6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城,100多位忐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挤在一个狭小的法庭中,等待听候法官宣判。

去年底,哈萨克石油工人在西部石油城镇扎瑙津抗议,要求一家中哈合资油气公司提高薪水,同工同酬。抗议最终演变成为一场骚乱,最终遭哈萨克斯坦政府武力镇压,14人死在军警的枪口之下。

2009年12月12日,哈萨克斯坦,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竣工仪式上的中国工人。当日正逢胡锦涛访哈期间。

在亲友们三个小时站立等待后,法警将37人带入被告席,他们正是骚乱的参与者。

当日法庭宣布3人无罪释放,13人入狱。法官在宣读判决时,旁听席陷入一片混乱。法官不得不中断宣判。

在审判前一天,2000多公里外的莫斯科,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部分左翼人士和工人领袖走上街头示威,谴责中资企业在去年骚乱中参与迫害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人。示威者认为,哈政府对骚乱的处理有中方资本的参与。在接受美国之音的采访时,流亡俄罗斯的工会律师乌克杰什巴耶夫表示说,自己遭到中方主管的亲自控告并被当地法院判处重刑。

急速扩张的中国资本

哈萨克石油工人要求加薪的抗议,并不只针对中国企业,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石油企业在去年的风潮中亦被波及。悄然进驻哈萨克斯坦的中国资本,因其规模而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已经对中国作出了太多让步,现在主动权都在中国手里。”哈萨克斯坦前外交部长托卡耶夫说。如今超过30%的哈萨克斯坦出口石油流向中国。金融危机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只有借助中国力量。对一直寻求独立自主的哈萨克斯坦来说,现状让他们尴尬而担忧。

1991年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一直凭借得天独厚的油气以及其他矿物资源,经济发展不但遥遥领先于其他中亚国家,甚至令全球瞩目。据统计,哈萨克斯坦已知石油储量全球排名第11,天然气储量全球第14位。

然而,哈萨克斯坦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过度依赖(2003年,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出口达7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65%,GDP的24%),使其经济极不稳定。2000年,由于石油和金属矿产品价格上涨,哈萨克斯坦GDP增速一年内由2.7%飙升至9.8%,并在此后的几年内一直维持在10%上下。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其GDP增速由2007年的8.9%徒落到2008年的3.3%。

金融危机打击下,外国机构中止向负债沉重的哈萨克斯坦私人银行提供贷款,昔日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因同样遭金融危机沉重打击,纷纷撤回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中国,对能源需求高涨,积极寻找海外投资的目光,正好与严重衰退中寻找外援的哈萨克斯坦相遇。

事实上,中哈两国在金融危机前就已在石油领域有密切合作。早在1997年,中哈两国就签署协议,计划由中石油建造中国第一条跨国石油管道。2005年10月27日,中国打出了进军中亚石油工业的第一重拳,以41.8亿美元全资收购哈萨克PK石油公司,该交易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它使得中国可直接由陆路从友好、稳定的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减轻对局势复杂的中东的依赖,稳定其海外油源。

目前,在哈萨克斯坦持有超过50%股份的中资石油公司,已超过15家。近几年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总额,占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吸引的外资总额的10%以上。

依赖与担忧的纠结

尽管中国并未显现出在中亞谋求特别政治利益,但对此前一直试图摆脱受俄罗斯影响的哈萨克人来说,金融危机后,中国取代俄罗斯成为哈萨克最大贸易伙伴,显然有悖于哈国一直追求摆脱对外依赖的国家目标。

除直接石油资本,中国还向哈萨克斯坦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以帮助哈萨克斯坦完善其石油设施,并锁定未来的能源供应。仅2010年,哈政府就收到中方15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就在本月的6H,中国又向哈提供11亿美元援助,用于升级石油精炼厂设备。

在阿克套等石油城镇,中方提供的资金能达到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30%~50%。

尽管20多年来一直执掌哈国大权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对中国资本持欢迎态度,但哈国内外一些民众和政客却开始怀疑和警惕中国资本背后的政治考量。前哈萨克斯坦驻中国大使阿耶佐夫就曾经说过,中国将整个中亚,尤其是哈萨克斯坦,视为一个扩张的平台。

2005年,中石油对PK石油公司的成功并购,是以远高于市场价的成本击败了俄罗斯石油巨头Lukoil。那场交易中,中国将所持的哈国有石油公司KMG所有股份卖还给哈政府。

2009年,中国提议在哈萨克斯坦西部边境租借农地以种植大豆,此议引来哈萨克斯坦民众和部分政治家的激烈抗议。哈萨克斯坦民间政治活动分子认为,该举动是中国入侵的开端。

由于哈萨克斯坦地处内陆,周边有出海口的邻国缺少政治稳定,摆脱油气输出管线对俄罗斯的依赖,只能靠对中国的油气输出管线,其油气资源的出口市场始终难于做到多元化。而中俄两国的利益,加之美国甚至伊朗对中亚石油资源的需求,使得哈萨克斯坦必须在寻求大国利益的平衡时更加灵活。

“我们的邻里关系非常复杂。”托卡耶夫对游走于大国间的祖国充满担忧。

愤怒的石油工人

与西方资本不同,随着中国资本进入哈萨克斯坦的,还有大批中国商人和工人。

1993年,559名中国工人作为中国公司的雇工进入哈萨克斯坦,2004年,新到的中国工人人数为1457人,两年后,这一数字变成5008人。而2009年新华社一篇报道声称,在哈萨克斯坦经商、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多达30万人。大量进入哈国的中国劳力直接威胁到哈国工人的工作机会和待遇。由于语言和效率的便利,做同样工作,外国工人的薪酬通常是本地工人的2到3倍。

哈萨克斯坦政府一直努力打消民众对中国资本和劳动力的怀疑和敌对。国有公司KMG的发言人曾经透露,只有2%在哈工作的石油工人是外籍雇工。

“不存在中国扩张这么一说,哈萨克斯坦的政策制定都是基于本国的利益考量。”这位发言人强调,“我们和中国的合作就是基于这种考量。”

但这不能平息哈萨克斯坦工人的不平。2011年5月9日,在哈西部的一个石油城镇,一家中哈合资的石油企业的工人开始示威游行,抗议生活成本的增长,要求政府承认独立工会以及获得同外国工人平等的薪资待遇。不到一周,抗议活动扩展到周边,演变成一场上万人参与的大规模罢工运动。

公司管理人员迅速发起对抗议者的集体诉讼,法院裁定示威不合法。当地媒体报道,中国主管没有对当地工人的愤怒作出积极回应,反而将1000多人扫地出门。而被波及的西方公司多与工人达成妥协,提高了薪资。

2011年5月爆发的抗议潮在哈政府的压制中持续了半年,终于在2011年底由扎瑙津工人再度大规模爆发,并最终引发骚乱。中国外交部很快作出表态,谴责骚乱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支持哈萨克斯坦政府为恢复地区稳定作出的努力。

抗议开始集中指向中资企业,背后有种种对中国资本不利的传言,譬如哈国政府对工人抗议采取强硬态度,背后有中国资本的参与和介入。

“这种说法不真实,也不可能真实。”根据哈萨克斯坦媒体报道,中国外交部欧亚司司长张汉晖坚决否认这种说法。“哈萨克斯坦工人在中国公司内有良好的工会组织和薪酬待遇。”

“中国政府已做好准备提供一切必要的道义和物资上的援助。”张汉晖表示,石油本就是一个敏感话题,西方国家在中哈石油合作问题上多次抛出人权、民主等问题,实为这场骚乱背后的原因。

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对西方国家关注骚乱不以为然:“西方媒体对哈萨克斯坦,尤其是这么一个小地方(扎瑙津)感兴趣是好事,不过他们是像苍蝇一样冲着血腥味涌过去,这就不太好了。”

骚乱平息的半年后,37位被逮捕者中,有13位骚乱参与者得到3年N7年不等的判决。

编辑 段宇宏 美编 青年

猜你喜欢

中哈哈萨克斯坦抗议
接棒
哈萨克斯坦6月提前大选
缝线抗议
狼图腾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陈云林抵台湾笑对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