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护工场民间寻路
2012-05-14丁尘馨
丁尘馨
曾伟祥给自己设置的头衔是工场营运经理,这是他从香港庇护工场学来的叫法,而不是内地通用的“园长”“站长”“主任”。
成立庇护工场刚一年,曾伟祥已经计划好了之后几年的发展方向,27岁的他踌躇满志。“这个领域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特别是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来做这个领域。其实只要愿意去做,机会很多。”
“庇护工场”,其实是以帮助残障人士进行职业培训,让他们参与简单劳动,并使其能最终融入社会就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机构。这个名词起源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欧美兴盛。2004年,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帮助智障人士的庇护工厂;2008年起全国各省市开始兴起。
虽然国家鼓励民间机构设立庇护工场,但因为产品销路难以打开,目前仍基本以政府扶持为主。这种政府资助以公益为目的的福利机构,全国各地约有数十家,规模大小不等,运作模式和内容也大同小异。
不过,顺德人曾伟祥却从这项事业里品咂出了新的滋味。
顺德基因
180公分高,略胖,曾伟祥的魁梧身材在顺德并不多见,而长于经营的本能却是顺德人的本色。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的曾伟祥专业是环境工程,大学毕业后进过污水处理厂,到环境公司做过设计,还做过业务。在创立庇护工场之前的一年多,曾伟祥就已经开始做各种准备。那时,他是容桂街道仁爱园“阳光之家”的负责人。
“阳光之家”其实也是个新生事物。2005年,上海市推出“智障人士阳光行动”,目标是“组织1万名智障人士参与培训,康复,简易劳动,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由市政府全额出资、管理,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均建立智障人士“阳光之家”,共达241个。“阳光之家”也成为其他省市参考学习的福利模式。
容桂的“阳光之家”成立于2008年末。它的诞生颇具顺德特色,这个由头还得先从容桂敬老院说起。
1993年,旅港乡亲冯家彬捐资200万元港币,容桂街道办事处出资300万元,共同建立了一所半官半民性质的容桂冯派普敬老院。当时的负责人发现,容桂街道有残疾的弃婴和孤儿无处安置,于是就在敬老院另辟出一小块地方收留了这些孩子。后来又发现单托养不行,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还需要进行康复,于是又增加了康复训练。
“他们利用敬老院的资源来做这些,越做越大,直到政府发现不支持不行了,于是另给了一个地方,建立了仁爱园,主要做14岁以上残疾儿童的托养和康复。”曾伟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民间“倒逼”政府,说是顺德的特色并不为过。“顺德从1992年产权改革到1999年综合改革,到现在行政体制改革,都是倒逼示范的连续再现。”任剑涛如此概括,他曾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兼政府决策咨询顾问。
“做完康复,发现就业还没有涉及到,就提出来要不我们也做就业这一块。于是在容桂仁爱园腾出了几个小房间,开始做一些职业培训。”于是,仁爱园里有了专门做培训的“阳光之家”。在曾伟祥的描述里,每一个新的部门诞生似乎都是简单而顺理成章。容桂仁爱园以公建民营的方式独立运作,这也为将来“阳光之家”的分离提供了又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
2009年,大学毕业刚两年的曾伟祥受聘进入“阳光之家”担任导师。那时的“阳光之家”共有8名智障学员,导师一个半(半个是指兼职)。“刚开始很简单,串珠、插塑料花,串到一定程度就去义卖。导师的工作,除了教他们这些以外,还有就是保证人不出问题。”
慢慢的,年轻的导师当上了仁爱园的副园长,并且开始寻找“阳光之家”新的发展机会。曾伟祥跟主管部门——容桂街道社会工作局提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我们已经是最小的一个行政机构,不如我们尝试在顺德首先成立镇街级的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
香港伍威权基金主席伍冯佩玲女士因机缘巧合到“阳光之家”参观,曾伟祥适时向她提出了打算做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的想法,希望得到基金会的支持。
冯佩玲女士是伍威权先生的妻子,丈夫去世后接手管理基金会。伍威权是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美心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人伍舜德之子,父子都矢志于慈善。
与此同时,曾伟祥数次前往香港,考察香港的庇护工场模式,同时看到社工对于社区管理的重要作用。2010年,他考取了社工证。
不久后,容桂旧马路的居委会因为搬迁,办公室空置出来。容桂街道社会工作局答应免费将其提供给“阳光之家”。这是一座1300平方米的2层小楼,紧挨着顺德德胜河南岸,这里曾是最繁华的工业区,如今已萧败。
“阳光之家”从仁爱园搬到了这座破败小楼,装修就花了40万。冯佩玲答应增加投资,最终,由伍威权慈善基金出资约120万元港币(其中包括添置的数十万设备),顺德区残联提供10万元,容桂街道政府免费提供场地,“容桂伍威权庇护工场”于2011年5月10日正式揭牌成立。
曾伟祥从“阳光之家”办理了离职手续,成为“伍威权庇护工场”法人代表。名称更迭背后,身份已截然不同,“民办”,将是此后庇护工场的身份标签。
但接下来,工场的“出名”多少有些巧合并得益于大环境的改变。
自从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任之后,近10年来逐渐被广东遗忘的顺德,再次成为新书记眼中的特区之特。2008年,顺德作为唯一县级单位成为广东省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汪洋亲自任其“直接挂点联系的省领导”。去年7月,汪洋到顺德区容桂街道专题调研街道的社会管理建设,刚成立两个月的伍威权庇护工场是他的考察点之一。
开始的两个月,工场还没有打开局面,依然只是串珠、插花、义卖。曾伟祥组织了几次到顺德外企的大型义卖活动,效果不错。当听说庇护工场采用了“政府购买、民间运作、第三方监督”模式运行时,汪洋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他们“继续探索,积累经验,成为示范”。
伍威权庇护工场也因容桂的改革实验和省委书记的到访,未啼先名。来自香港的新订单纷至沓来,曾伟祥看到了契机。
做出自己的品牌
刘金妹是庇护工场最资深的导师。2010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专业毕业前,刘金妹就到了当时的“阳光之家”实习,遂留了下来。因为会手工,就跟随学员到了庇护工场,继续担任导师。主要工作是教学员们串珠、丝网插花和软陶。
直到去年9月中下旬,庇护工场突然接到了香港伍威权慈善基金从香港介绍来的一笔“大订单”——李嘉诚基金会定制600个手提布包,作为礼品。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做过的项目。从买书来学裁剪开始,刘金妹需要迅速学明白,并且把整个过程分成裁剪、车缝、熨烫翻袋剪线头等3~4个工序,按难易分配给程度不同的学员完成。
3~4级以上轻度智力障碍的学员可以按照她画好的版完成裁剪。如果像手机袋那种简单的东西,他们也可以拿着纸板自己定位画版。车缝和熨烫,则必须是由智力相对正常只是肢体残疾的学员来做。而像翻袋剪线头这样的活,刘金妹会等到最后阶段,让一两个手脚灵活的智障学员完成。
学员们的分工相对固定。庇护工场主要接收智障和肢残人士,智障占一半多,个别还有精神问题或者癫痫。导师和社工会在他们刚进工场的几天里,根据试工培训时他们的反映表现对残障级别做一个基本的鉴定,再按程度分配到布艺组、印刷、加工组或者家政组等。“有的不行也会被刷下来”。
刘金妹现在是布艺组的设计师,主要是细分设计好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然后安排给对应程度的学员。李嘉诚基金会的600个提包,从采买布料到完工,是她带着七八个学员花了2个多月完成的。
刘金妹家在广东云浮市,离顺德约200公里,这里的月薪2000多元。目前,工场里的导师共有12名,像她这样的“外地人”并不多。
布艺加工的订单主要来自香港基金会的推荐。虽然伍威权已过世,但老朋友的圈子都还在,朋友们聚会的场合,伍冯佩玲女士会向香港的富商名流们推荐到自己的庇护工场定制简单的礼品,李嘉诚基金会的提包订单也因此而来。大家也乐得既做了慈善,又成全顺水人情。
加拿大皇家银行提包的订单也是如此,它目前是伍威权庇护工场最大的客户,“已经翻了好几次单”。
如今,布艺组是工场最主要的一个订单项目,外单已有6个。4月份新增设的印刷业务也开始接单,订单基本来自政府部门。不论纸袋还是提包,曾伟祥都一定要加上“容桂伍威权庇护工场”的LOGO。LOGO很简单,庇护工场的名字上方,一轮七彩的太阳映照着3个手拉手的小人。
“社会企业”的可能性
庇护工场来了陌生人,学员们就会隔三差五跑过来。有的拿着扫帚假装过来扫地,有的假装擦桌子,还有的学员干脆坐在旁边径直地看。
19岁的冯典河拿个小刷子在附近的地上来回蹭,最后还是忍不住凑上来问,“她从哪里来?我怎么没见过。”
从启智学校毕业后父母亲就把冯典河送到庇护工场来,因为太好动无法安静下来。刘金妹安排他在家政组,负责平时工场里的打扫。
冯典河的记性很好,谁来过一次他都能记住。刘金妹说,“学员大部分都是乖的。知道我们是老师,也会听我们的话。有时候也有反复,好好跟他们讲,基本上都会听。”
庇护工场成立之初,“阳光之家”的学员只有20多人,曾伟祥还需要从社会工作局的户口登记簿里找到符合培训条件的智障或肢残人员,劝说家长带他们来参加免费的培训。
很快,学员增至现在的50名,政府给的名额已经填满。容桂街道社工局按学员人头购买工场的服务,包括支付学员每人每月300元补贴、100元伙食补贴,10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原材料购置费用,水电开支,行政服务。伍威权基金会每年注入一笔运转资金,并参与工场的管理,用于购买设备及支付学员每人每月100元补贴。
两层的小楼如今区隔成工作区和康复休息区上下两个部分。楼上有学员中午休息室,简单的健身器械、台球桌,还有社会上捐赠的图书。楼下工作区的划分,曾伟祥完全参照香港庇护工场的样式,“从装修到买每一张桌子椅子都是我亲手操办的。内地没有好的模式,我们就到香港,除了参考模式以外还观察他们的社工做什么、导师做什么、办公室做什么,我们希望从更高的标准来进行参考。”
现在,工场分有软陶、布艺、花艺、加工、印刷、家政6个小组。今年下半年开始,布艺和印刷的订单多起来了,像软陶、花艺这些不走订单的活便暂停下来,小组的学员调整到布艺和其他组支援。
内地的庇护工场、康园工疗站多是单纯从事手工加工生产,同时为学员上些培训课程、心理辅导、娱乐活动和帮助参与社会活动,而和他们相比,曾伟祥的追求更为明确而且直接。
接下来,曾伟祥的计划是进一步扩大印刷的业务;关于洗车业务,也已经和某知名大汽车厂商谈妥合作。还有其他一些项目,也在筹划之中。
而一个更大的梦想,是成立社会企业。这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也就是指运用商业的模式发展、运营社会福利机构。曾伟祥说,香港的社福机构在做了二三十年后,它的管理者从最早的护士,到社工,现在已逐渐转到让更专业的管理经营者来操作,把它当做一个生意做。
不过,如何把社会目标和商业管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仍在摸索之中。
曾伟祥的另一个身份是顺德区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监,这个服务中心和庇护工场在同一天挂牌成立,由庇护工场购买它的社工服务。社工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和导师一起对新来学员进行评估,对表现异常的学员开展个案辅导和心理辅导,以及组织工场活动等等。
伍威权庇护工场和其他工场一样,培训的目标分为三部分,即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和公开就业。工场建立一年多以来,共有6名学员已经成功地走向社会就业。这也意味着,一年来只有6名新学员的名额可以补充进来。而在顺德,残障人士的数目是7万人。
相比庇护工场适应社会的速度,社会接受他们的程度来得缓慢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