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展——当代杂文一面大旗

2012-05-14刘成信

杂文选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文学界风华舒展

刘成信

舒展先生于今年九月二十六日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一岁。

他的夫人杨再玲大姐告诉我,舒展曾嘱她和孩子,他逝世后不要通知任何亲友,不去八宝山,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就像他一生中为独创、自主,以杂文为其追求一样。

我是1988年认识舒展先生的,起因是中国作家协会发起评全国杂文、散文奖的活动。当年我被邀请和另外四位杂文编辑做初评工作。那时,我刚刚辞去《今天》杂志副总编辑工作,毅然与妻子王玮不带工作关系、放弃工资创办《杂文家》(《杂文选刊》前身)。我去见舒展先生,他虽然从未与我谋面也未有任何联系(估计我做初评工作是他推荐的),但他一与我们见面就直率地说:“成信,现在中国的杂文事业需要一些人支撑,我希望你能在这个时候出来做些工作。”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支持我的工作,而且动员当时北京几位杂文作家给我提供杂文稿件。

1988年《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于8月份推出“风华杯”杂文征文,这对文学界尤其是杂文界犹似一声春雷——自共和国诞生以来,尚未有如此广泛,如此有影响,如此震撼杂文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盛举。从8月到10月,仅仅三个月,《人民日报》副刊即发出五六十篇杂文。这些杂文几乎篇篇是上品,不仅作者构成来源广泛,作品内容、风格、深刻性、艺术魅力也都是空前的,在杂文界、文学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好评。

从1949年起到1957年,不论是在报刊还是其它媒体上,人们虽然也能陆陆续续地看到一些杂文,但像“风华杯”征文这般优秀的杂文,还是鲜见。“风华杯”征文要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十五贯》所造成的震动和影响更大。说《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而“风华杯”征文却让中国的杂文掀起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创作高潮。

这是舒展做了大量组织、策划工作才获得的结果。在这中间,他从每一篇有希望的来稿中,看到了杂文的前景,看到了杂文的希望。然而这次杂文征文并没有圆满结束,有一部分上乘作品只能在不久后出版的单行本——《阿Q真地阔了起来》中与广大读者见面。

写几篇乃至百把篇杂文作品,对一个杂文作者或杂文作家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舒展的杂文精神。

舒展其实并没有连篇累牍地创作几千篇杂文。他不像有些杂文作家一年二年就创作一本杂文集子;事实上他想发表杂文作品非常容易,一年出版一本杂文集也不成问题,可他不是那种以数量为荣的杂文作家。他每写一篇杂文,都是带着血与火的精神在创作。他一生中创作的杂文,成集的不过五六种,但是这几百篇杂文却都是百炼成钢的杂文。把杂文看成是自己的心血,是舒展精神的体现。

人们说鲁迅精神被民众颂扬的,就是那种不屈不挠的韧的精神。舒展也是看准了斗争的方向,一生为这种精神奋斗,只要读一读他的杂文作品,这种精神就扑面而来。舒展是继承了鲁迅精神的战士,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逝世时,送灵的人们为他披上的那面大旗。

猜你喜欢

文学界风华舒展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
百年风华 初心不改
政治与文学之间
The Us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新衣风华
浅析声乐教学中歌唱姿态的重要性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悲伤的孩子
游戏体育,快乐运动
90年代以来文学界出现过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