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议“中国式养老”国是
2012-05-08戴闻名
戴闻名
对二三十岁的中国人来说,春节回家,很大程度上不只是地理距离的跨越,更是一个从工作生活的年轻人世界进入家族老人世界的“穿越”。
时光飞逝,“老人”,不但是指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日益包括进了五六十岁的父亲母亲、伯伯舅舅、叔叔阿姨。
就在2012年春节前一周,外公85岁的堂弟突然因癌症去世,让全家很是伤心了一阵子。春节的各种家庭聚会上,每提及此事,举座的老人都会回忆一阵子,然后声声叹息。
其实,他们自己的身体也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装了心脏支架的,有带了起搏器的,更有情况不稳定、需要子女轮流“值班”的。而基本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饭前或饭后,总会取出一些药瓶,倒出几粒药丸,和水服下,服药的动作,缓慢而颤抖。
传说中的“老龄社会”真的渐行渐近了。
亲戚朋友里,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这样一种养老方式:和某个子女把房子买在同一个或相近的小区,后者则主要负责照顾老人,如遇生病,则由所有子女共同承担费用和护理责任。
这可算是一种当代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中国式养老”解决方案,但前提自然是,子女和老人以及子女之间可以以某种方式达成这样的一致。
而且这样的方式也只是暂时适用于子女较多的老老人。我的舅舅曾评论说:“你外公他们一代人其实是比较幸福的,老了有我们兄弟姐妹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自己呢?以后真的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确实,做为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如果唯一的孩子远在海外,老了以后生活在哪里、由谁照料,目前还真看不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而以上所有种种,还是生活相对优裕的江浙沪地区老人的烦恼- - -基本上家庭衣食无忧,不需要依靠退休金生活,即使老人没有全额医疗保险,子女也负担得起医疗费用。如果放大到整个中国,养老,恐怕会是今后很多年更多家庭的烦恼。
而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的苗头,已经在逐步浮现。
家族里一些观念比较先进、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已经有了去养老院生活的打算,并且已经派子女考察了南京及邻近城市口碑较好的养老院。亲戚中的一位老人告诉我,老人其实还是跟同龄人在一起比较快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子女和孙辈平时工作很忙,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还是各住各的比较好”。
这次春节,更有前瞻眼光的家人提出了创办“家族养老院”的设想:即合资创办一个小型精品养老院,各家出钱,把老人送去同住,聘请专业护理人员,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快乐(而不只是整天闷在家里看电视),也可适当对外开放。
可这个设想也遭到了不少反对。其中最主要的,是质疑能不能找到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如家人般尽心尽责的护工,就算找到,成本会不会太高。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已经提上了日程、会被反复讨论的议题- -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某种程度上的结合,应该会是未来中国养老问题的大致解决方案。
观念已在变化,但路径如何,社会如何配套,还在发展之中。对目光敏锐的商人来说,这里或许会有很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