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海面看火山
2012-05-03撰文leithian
撰文/leithian
透过海面看火山
撰文/leithian
从海面上,可以看出海水颜色的深浅,从而能清晰地分辨出海底的地貌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你能否想像得到,海面下有着怎样的世界?大洋深处又有着怎样的“躁动”?如果说海面好比美丽少女的脸庞,那么大洋底部则像是饱经沧桑的老者的面容。几个世纪以前,人们对海洋底部的情况还是一无所知,那时只是根据陆地的结构推测,海洋底部不会多么平整。
确实如当时人们的推测,海底的构造是复杂的。但人们不会想到,海底最深处,会比陆地的最高点还要深;海底的山脉,甚至比陆地的山脉要庞大上几倍;海底的地震、火山喷发,要比陆地频繁得多。除此之外,陆地上的火山,多分布在板块边界处。而海底的火山,除了分布在板块交界处以外,还分布在各大洋洋中脊的顶端。
环太平洋火山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也称太平洋火环,是广为人知的海底火山带。它南起南美洲的奥斯特岛,经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脉,转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向西南延续的是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长40000千米,大体呈一个马蹄形环绕在太平洋上。在这片区域,火山地震活动非常活跃,原因主要就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各个板块发生碰撞摩擦而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分布着一系列岛屿,这些岛屿沿着火山带呈链状分布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岛弧。从中国沿海向太平洋望去,有好几条这样的岛弧。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太平洋岛弧”。它分为南北两段,北段由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构成,面向太平洋;南段由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努沙登加拉群岛组成,向印度洋突出。在西太平洋岛弧上,地壳非常不稳定,因为它正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以及印度洋板块的嵌合带。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总共有500多座活火山,其中一半以上都分布在西太平洋岛弧上,而那些裸露出海面的岛屿,则大多是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岛。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
小贴士
典型的岛弧,也有着典型的形态。一个岛弧往往在一侧有着陆块或者较浅的海域;而另一侧,则存在着狭长的深谷,这种深谷就是海底上的“伤疤”——海沟。地球已知最深的地区——马里亚纳海沟,就属于这种凹陷。
加拉帕哥斯群岛是沿赤道南美洲离岸海底火山的顶端部分。由火山运动所造就的群岛被认为是被认为是一根由热地幔物质从地球深处上升从而形成的地柱。
世界各大板块交界处,往往都是不平静的。不只是海底火山带,陆地上的火山带也集中分布于此。例如,印度洋板块不断地“挤”着亚欧板块,久而久之就“挤”出了喜马拉雅山脉,也创造了著名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当然,也有很少的火山存在于板块内部,它们可以说是火山中的“稀有品种”了。
火山喷发起来,释放的能量是惊人的,这些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都知道,在地球的内部,存在着高温、高压下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岩浆。岩浆是在地壳下面缓慢运动着的。当岩浆运动到地壳薄弱的地区时,地壳就会“受不了”地球内部给它的力量。岩浆就会冲出地壳,喷发出来,这就形成了火山。岩浆冲出地壳时,地壳会因此发生断裂和错位,造成局部地区的震动,这种震动,就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地震。
地球虽然是一个星体,但它又具有生命的特征。它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吸收、转化、传递、储藏等方式收集着能量,也维持着自身的运转,不会让自己慢慢“变冷”。而火山喷发,可以说是地球释放能量的方式。根据火山活动产生的种种迹象判断,火山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基础条件,即地球内部要具备极高的温度使内部的物质具备流动性,能够不断地进行运动;二是外部条件,即地壳的部位上必须具备储存大量的高热值的能量物质或放射性物质。这两个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地震和火山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火山爆发时,向外喷发的岩浆、火山灰等物质的数量往往非常惊人。在陆地上,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生物活动、地质变化甚至当地气候的变化;在海底,也会使地壳变动,有时甚至能造出露出海面的岛屿。1815年4月5日,印尼的松巴哇岛北部的坦博腊火山开始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火山喷发,喷发出的气体和火山灰持续了三个多月。有人估计,这次火山喷发喷入到大气层中的火山灰总量约为五、六百亿吨。而在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更是掩埋了2座罗马帝国最繁华的城市。这种巨大能量的释放,更像是什么东西在地下剧烈爆炸了一样。关于这些异常猛烈的火山爆发,科学家们也进行了种种猜测,有一种猜测是一座储量巨大的煤田随着地面中的物质进行的沉降运动进入到了地壳,在高压高温下进入到临界点后而被引爆,没有被瞬间引爆的或比较稀薄、分散的煤层继续燃烧,因此,才有了这种如此猛烈和绵长的火山爆发。
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一座火山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