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问题的探讨
2012-05-02杨春青
杨春青
摘要: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的重要性,指出科研项目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课题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课题
1.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训练被普遍认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当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趋于一致,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通过课题,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工作作风。
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在大学里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并能够获取持续发展的机会,搭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坚实桥梁,走出一条学生、家长、高校、社会都欢迎和支持的“四赢”之路。
2.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问题分析
本科教育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现象。如何确定科研训练课题,对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影响极大。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形式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丰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研分析发现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以下问题。
2.1项目覆盖范围不广
科研训练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覆盖比例仍然较小。
2.2项目形式较单一
目前,科研选题大部分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学科间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且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科专业或基础研究,从内涵上讲,科研训练计划应该扩展到理、工、文、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提倡学科交叉。如果学生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就会不利于多思维分散型的培养,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发展潜力的人才。
2.3项目的开放性不够
3.课题来源及特点分析
课题的选择应注重学科交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接轨;尊重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能力提高,等等。课题来源广泛,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可以有以下途径。
3.1教师科研课题
教师科研课题为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深度和科研价值的课题,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学生参与进来,可拓宽知识面,夯实基本功。
借鉴“导师制”形式,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指导学生参加设计,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加,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及就业、深造等方面给予切实直接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大学生对科研的强烈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对新知识的敏感、进取精神、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使教师在指导科研的过程中,获得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学相长。
3.2学生兴趣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潜力。兴趣课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研究中发现商机,发现新的就业机会。如仿生设计、飞行器设计等。
不同课题组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沙龙的方式举办交流活动,每次围绕一个技术主题,交流心得,对活跃学术氛围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3.3社会课题
开展面向社会需要的科研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和社会实习机会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坚持以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开发新产品为主体,以科研为重点,可得到社会的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目的性更强。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现象,比如能源短缺问题、交通问题、环保问题、教育问题等、社会老龄化、设计人性化等方面,从专业和非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社会背景认识科技问题,学生能加深对科技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理解,激发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
社会课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专业研究课程课题
结合课程所做的研究课题,课题涉及范围较小,针对性强,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5企业课题研究
企业课题研究项目实用性强,注重基本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性强,专业性强。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作为顾问,根据其技术特点,针对不同项目,现场指导,对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课题研究可以实现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大幅提高就业成功率。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4.结语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但有助于其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是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锻炼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选题、申报立项、科研调查、文件检索、科研实验、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与方法;并在科研实践中增强情感,磨炼意志,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全面提高素质奠定基础。大学生科研活动有利于营造一个开放、进取的校园学术氛围,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科研训练过程,围绕科研课题,形成科研团队,以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9).
[2]刘献君.论教学服务型大学[J].教育研究,2007.
[3]刘冰,尚航.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的理念与制度创新[J].比较教育,2008.
[4]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高等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