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味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2012-05-02陆春华

考试周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活动教学策略

陆春华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标要求及初中生心理和情感发展规律,从三个方面对如何运用趣味性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趣味性教学策略初中数学问题教学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文化内涵、科技文明不断丰富、不断壮大、不断充实的过程。同时,知识传授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容易到困难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而又艰苦的脑力劳动。教育学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品质树立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同时需要借助外界有效因子进行触发和驱使。”实验心理学指出,初中生处于生理发展关键期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既表现出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兴趣,又表现出易受外界不良情感,学习情感上的断续性和不平衡性,以及反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激发和能动学习潜能的展示。许多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学习地位,不能体味到“学习快乐,快乐学习”的真谛。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乐趣”,感悟“内涵”,已成为当前“快乐学习”的根本要求。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围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就采用“趣味性”教学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类从事某项活动,并持久开展的重要内在基础和重要保障。同时,愉快、轻松的心境,来自于和谐融洽环境的创设。”同时,教育心理实验证明:“学生对充满兴趣和爱好的事情更能主动地参与和探究,但初中生在情感发展进程中,易受外界影响出现畏惧性和反复性。”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违背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活动,致使学生“领略”不到学习的快乐,“领悟”不到学习的乐趣,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情感的“迸发”和“释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教学技能,主动做好学生情感激发的“推进剂”和“催化剂”,抓住学生情感发展规律,主动与学生交流,建立浓厚的师生情谊,设计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或教学环节,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减压”,使学生怀着激动和好奇的心情学习。同时,从教材教学内容切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开展轻松、活泼、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从而充分挖掘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潜能。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内容时,由于一次函数是数与形结合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与其他知识关系密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找准一次函数的生活性特点,创设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的“商品销售单价与利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一次函数的生活特性;又如在三角形章节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设计出“会议室有一张桌子,由于桌腿松动,影响工作,现在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可以讲桌腿固定住?”的现实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该知识的现实意义,学生由“畏惧”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重视问题解答要领传授,使学生领悟数学解题的“真谛”

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问题解答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展示。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问题解答活动。而教育学指出:“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体系的外在表现和生动展示。数学问题解答活动已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培养和树立的重要活动载体。”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情感未能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掌握和领会学习的“精髓”。可见,要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情感由“被动”向“主动”的有效转变,教师就可以抓住数学问题解答这一有效“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内涵的丰富性,数学问题表现形式的发散性等特点,做好问题解答方法传授工作,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问题解答过程中,逐步领会相似类型问题解答方法“要义”,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在解题中更加主动学习知识。

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知识内容时,由于学生思维灵活性处于较低层次,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不能正确地掌握,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此时,教师通过出示问题“如图,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FB。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让学生进行研究分析,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实验观察等手段,进行问题解答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化归”、“分类”等思想,采用添加辅助线方法,从而掌握和辨清判定方法的异同。使学生获得解题要诀,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三、提供学生多样活动时机,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理想”

教育心理学指出:“初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培树期,有着自身独特而又特殊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特点,内心活动比较活跃,对事物的反映比较敏感,具有精力充沛,接受能力较强,乐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而单一、枯燥的机械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会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载体,以及学习对象等方面的改变,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表现欲望可以得到“尽情展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每一个“情感细胞”,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规律,选择和采用合乎教学规律和情感发展的最合理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新知、解答问题、树立品质的进程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既轻松又有趣,实现学生乐于表现自我,乐于参与实践,乐于学习。

总之,趣味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合理使用,有助于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有助于学生实践探究内在潜能的有效释放,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功效。如何发挥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趣味性教学活动教学策略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