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出版,新举措

2012-04-29胡守文

出版广角 2012年5期

图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会消亡。因为图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书香”,正是图书所特有的魅力。

在现今各大出版社强强联合、集团重组的出版环境下,中青社作为一个综合性普及读物出版社,面对新媒体的崛起,面临的课题是什么?新的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又是怎样的?笔者从三个方面捋清思想,并进而确立了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

第一,走“类型出版”的路。新媒体崛起,带来了阅读的分众化。出版社综合普及的性质,如何适应?过去,我们将自己的出版经验概括为四句话、八个字,即:基础、入门、综合、实用。沿袭了几十年,事实证明也确实管用,是中青社的性格和路径。在这样一种出版定位情况下,中青社许多普及类出版物领一时之风骚,如《通俗哲学》等。但在分众的时代,这一套还灵吗?

所谓“类型出版”,具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原来几十年存在着的出版涉及范围,依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出版物类型改造和调整机构和方向,剔除原来在一个编辑部中存在的“综合性”因素,将出版方向渐次集中向某个主题,以使编辑养成目不旁顾,深耕某个主题出版物的习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调整为现有的青春读物、文学读物、艺术读物、人文社科读物、纪实读物等若干门类。二是在具体的出版物中,不再坚守浅入浅出和“杂绊儿”式的写作风格,而是将普及类读物向更高一级层次改变。如从书籍的整体设计上寻求普及通俗读物的突破。这个“类型出版”的思想调整,已被大家接受,尽管这种改变和改造还在过程之中,但其效果已开始在2011年的出版实践中得到显现。“类型出版”亦正在成为中青社新的出版路径和出版性格,新的出版战略指导思想。

第二,传统出版的“经典再造”和“再造经典”。市场的挤压给传统出版物的未来蒙上阴影。业界有不少悲观的看法,而有些新媒体从业者,又有意唱衰。客观地讲,某些新媒体的及时性、随时性、便捷性,使流行文化找到了宣泄出口,由此,娱乐性和大众化的传统出版物,会受到更为强劲的冲击。传统出版、尤其是通俗类普及性出版物,一定需要寻找一条再生生路。

图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会消亡。因为图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书香”,正是图书所特有的魅力。但也正是图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书的呈现形态,必须随时应变,随需应变。怎么变?无外乎两个办法:一是在原有出版资源基础上,设法“经典再造”;二是其逻辑的发展,必然会追寻“再造经典”的路子。前者是使图书的重印和再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使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提升的过程;后者则是新的出版行为的标准提升,使出版社不再纠缠于平庸书的图书,而集中精力打造精品。经典再造,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经典。西方某名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你看了放不下的书,看了又想看的书,看完觉着很过瘾的书。这样的书,出版社有,但不是很多。

我们确立了经典和精品的标准,再确定何为“再造”的标准,使“再造”成为出版社再版书这样一个传统的出版流程和环节的革命性手段。它注入了当今世界出版业领先的前沿理论——书籍设计,将文编和美编的创造力和创新融为一体,集中呈现,从而使书籍的再版不再是简单的“再版”,而成为产品提升和创新的新的文化革新试验,从而创造出一个传统产品的新的文化消费市场。这样的做法对出版资源的变革式改造,对新的出版物选题决策、编辑设计、产品推广有着互相的影响。于是,“再造经典”就有了水到渠成的必然。

第三,对接新媒体。新老媒体并存竞争,无关高下的问题。两相比较,传统出版,是一极其成熟的行业,而新媒体则在探寻中,带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传统出版全面转型,成为新媒体的运营商,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在认识新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出版的优势和经验,对接新媒体,介入新媒体,则是可能的和需要的。

传统出版社进入新媒体的最佳途径,是电子书的出版。中青社未来新媒体的布局,一是依托《青年文摘》杂志品牌,创办电子版的手机杂志和相关网络杂志。二是进行主题出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进行抽屉式数据内容储存。依据市场需求,直接组织编辑电子图书并进入网络平台销售。未来出版社的出版物,即由传统纸质书和电子书两大门类组成。编辑队伍要随之进行技术化改造。只有传统出版的职业从业者,渐次成为两栖出版人。这样的队伍才有战斗力,出版社才会有未来。

胡守文,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编辑 、《中国青年》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