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理校法在编辑过程中的运用
2012-04-29李里
[摘要]出版物的质量关乎到一本书的生命力,而要提高出版物质量,编辑的审读加工是一个重要的把关环节。本文则是从编辑日常审读加工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方法——理校法谈起。对理校法的概念及运用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举例进行了例证。在审稿中运用理校法,对于培养审稿技巧是极为有益的。
[关键词]理校法 出版物质量 审读加工
出版物的生命力在于质量,而出版物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编辑的工作。然而现实是,很多出版物由于编辑在审读中的失察而出现的错误,严重影响到出版社的声誉和出版物的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编辑在读校工作中,缺乏科学而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导致文字错误、数据错误、知识性错误等。如果现代编辑学习和掌握了理校法,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错误,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一、理校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理校法即推理校勘法,是校勘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类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校正讹误的方法。其实现代编辑在审稿过程中,也大量地运用到此方法,可以说理校法是现代编辑必须掌握的方法。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其名著《校勘学释例》对古籍校勘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出四种校勘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其中,“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必须使用理校法来判正误、定是非。现代编辑对书稿中引文、注释等的审读加工,与古籍校勘多有相通之处,而启发最大者当属四种方法中的理校法。
理校法是四种方法中的“最高妙者”,应谨慎使用,以避免理校过程中因为臆测造成新的讹误。而书稿审读加工中的理校法,因为旨在发现问题,之后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核实验证,所以不妨普遍使用。
应该说现在的编辑审读加工工作量很大,要求编辑对书稿中的引文、注释等进行一一核对是不现实的。尤其是目前很多出版社试图以规模取胜,编辑一年要承担繁重的加工量,且出版的面较宽,即使是一本书,涉及的专业门类可能也比较多,而个体编辑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许多编校问题很难察觉出来,尤其是那些出自名家权威的文字,在编辑看来,仿佛贴了免检标签。但是,笔者在审读时发现,虽然原稿很多都是文从字顺,貌似正确,但如果仔细辨查,推理分析,都能发现其失“理”之处。而这种以推理分析发现书稿错误的方法,其核心部分与古籍校勘中的理校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最后环节“可以查找资料、核实验证”这一点上有所区别。
二、例谈理校法
十几年前,笔者曾在报纸上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位编辑所谈的编辑体会,所受启发很深。文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读王蒙在发表于50年代的一篇小说时发现有这样一个情节:男女主人公之间出现了小误会,男主人公心情不好,独自坐在床边,自言自语地说:“难过……难过……”编辑感觉此语有些不符合当时的语境,可是查看各种版本后,上面都是这样写的。后来这位编辑找到了当年作者的手稿查看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手稿写的是“难道……难道……”,由于字迹潦草,又是繁体字,排字工人误将“道”字排成了字形相似的“过”字。因为作者当时已经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因此编辑在读校时也没有提出任何质疑,以至于影响了读者对细节的阅读理解。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都是运用一些基本的编辑知识,通过理校法的推理分析,最终发现了严重的文字硬伤的。
例一:
过度保护和限制不仅剥夺了婴儿自由活动的机会,而且由于全身感官感觉-运动学习不足,尤其是触觉-动作学习不足,从而导致儿童感觉综合失调,如出现多动、分心、学习能力低下等。
这是某家医院知名儿科专家、教授的《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0~1岁方案》书稿中的一段话。1999年,有关儿童早教方面的书籍包括健康书籍还没有如今这么普及,很多名词术语也不为大家所熟悉。笔者看到的是作者请人用电脑打出的文稿,且作者交稿时声称已经看过,专业名词上绝对没有问题。书稿中的“感觉综合失调”一词出现了十几处,完全统一,因此三审和三校中没有任何人提出质疑。笔者在最后一次通读时,注意到书中注明“感觉综合失调”一词的英文为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而其中的“integrative”,它的含义单用“综合”这个汉语中的常用词是难以准确反映出来的,这引起了笔者的警觉。另外,笔者曾在翻看台湾版的儿童游戏图书时,看到过“感觉统合失调”的表述。因此,向作者要来了手写稿,结果发现,原稿中使用的也是“感觉统合失调”,是电脑录入文稿者自以为是地认为,“统合”是笔误,就将其一律改成的“综合”。这个例子说明,只要保持敏锐的嗅觉,从多重角度提出质疑,有的错误,即使快出片了,也一定能把它们消灭在付梓之前。
例二:
1943年,我在老家的乡村小学读四年级,这一年来了一位叫张演群的老先生。……他这动作引起我这个10岁孩子极大的好奇心。……1955年我到广州上大学时,曾向演群老师辞别……(作者:张木桂)
这是一位编辑朋友告诉我的他运用理校法发现问题的例子。理校法的原则是“据理”,用之宜慎之又慎。切忌鲁莽臆断,否则会错之又错。朋友审读时,对这段文字中的数字有些质疑,他琢磨,如果作者1943年10岁,那么他1955年22岁。22岁才上大学,显然与常情不合。此类文字通常摘自网络或报刊,出处难以查找,他没有查找原文,但是为了不至于误导读者,他将“1955年”改为“1951年”。为保证推理的正确性,朋友在网上搜索了作者,竟发现作者是个名人,电视剧《虾球传》的编剧,出生于1937年。这下问题迎刃而解:作者确实是1955年上的大学,但是上大学时只有18岁,10岁时是1947年,而不是1943年,是原稿弄错了年份。这个例子证明,如果书稿有失“理”之处,即使错误不在这里,也一定会表现在别处,一定要紧追不放,以保证图书质量。
例三:
2003年三月,我远离了都市的陈嚣;洗去了旅途的疲劳;置身于清山绿水之中。我按奈不住心头的喜悦,兰天下,白色的云彩那么近,仿佛伸手可鞠。满山遍野的映山红,浓艳得让人心醉。不绝于耳的鸟呜,一阵接一阵的松滔,远胜人造的音乐。清彻的江面上,只有二三小舟,鱼父有一搭无一搭地点着篙,也不忙着下网……
参考答案(括号中为正确答案):“三月”(3月);“陈嚣;”(尘嚣,);“清”(青);“奈”(捺);“喜悦,”(喜悦。);“蓝”(兰);“鞠”(掬);“满”(漫);“呜”(鸣);“滔”(涛);“彻”(澈);“鱼”(渔)
这是2010年北京编辑出版资格考试题之一,要求运用理校法纠正其中的各种错误,并直接在短文上作出校改。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表达工具。当然,语言是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规范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理论上讲,这段文字首先应该从分析字词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并充分展开联想、推理、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然后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从而避免妄改。素质好的编辑,凭借一般的语文功底,运用理校法纠正其中的错误不成问题。其实现代编辑审稿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运用着理校法,可以说,理校法贯穿于整个编辑的审稿工作。这个例子说明,大部分书稿都需要运用理校法,可见科学、合乎理性的理校法得到的广泛应用:事理上的推断探求,主要解决“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情理上的斟酌推敲主要解决“准确、合理”与否的问题,而文理上的琢磨锤炼,则主要解决语言“规范”与否的问题。
三、理校法的重要性
大量编辑工作实践证明,纠错、推理、判断所据的都不是高深的专门知识,而是一般的社会常识和语文知识,不出编辑基本功的范围。现代编辑,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内的书稿文字错误,应该具备一眼识破的能力,但是,对于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是不可能求全责备的。然而,编辑有术,一个优秀编辑,除了要具备专杂兼备的知识结构这一硬实力外,还要培养审稿技巧的软实力,其大致可以归为专注的态度、怀疑的精神、敏锐的嗅觉、严密的推理和迅捷的查证。在审稿中运用理校法,对于培养审稿技巧是极为有益的。当理校法的运用成为审稿的一种习惯,编辑就可以成为吕叔湘先生所称道的那种“眼高手低”的编辑:“虽然我写不出来,你的稿子有什么问题,我可看得出来。”
(作者单位:中国妇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