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专业 不止步

2012-04-29吴培华

出版广角 2012年5期

中小型的大学出版社必须要着力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根据自己的资源积累和规划定位,走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要以无可替代的品牌产品在中国出版业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树立特色和品牌就应该成为绝大多数中小型出版社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大学出版社作为上个世纪中国出版业异军突起的一支生力军,从它步入成长阶段开始,就面临着中国出版改革起步阶段种种不公平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带来的挤轧,在困境中艰难而又倔强地前行。从20世纪90年代各省发行集团的组建导致贸易壁垒的形成,到本世纪初各省出版集团的成立,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的垄断,中央部委出版集团的组建又进一步强化了条线的垄断,大学出版社由于其分属各不同高校的特点所决定,在各出版集团的圈地运动中腾跃的空间越来越小,除了少数几家已经成气候的大社和名社尚可在图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大多数的大学出版社都在被挤轧中感受到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在集团化背景条件下将如何生存,一直是大学出版界和中国出版理论研究界议论的热点话题。

一、集团的组建对于中小型大学社的双重影响

中国出版业要跻身国际出版业的舞台,确实需要“航空母舰”,中国的教育出版,要走向世界,确实也需要“航空母舰”。在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做大做强一批”:就是要选择那些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整体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出版企业集团公司,在安排重要项目、配置出版资源、上市融资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力争在三五年内造就六七家企业品牌、自有资产、自营销售三超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重点推动中国社科、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新闻出版优势资源先行整合,打造国家级传媒主力“舰队”。应该说,在国家层面上的规划是正确的,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是需要也应该有这样的“主力舰队”活跃在国际出版业的舞台上,去弘扬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仔细回顾和分析中国出版业集团建设的进程,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集团的构成并不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集团,无一例外地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各不相同的联合体;集团的构成并不是经过分子裂变聚合式合并而成的,而无一例外的是以区域为特点、在政府红头文件的指导下组建而成的。

中国出版业集团化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开始试点阶段。从最初几个试点集团的初衷来看,本是希望出现以共同利益为基石的自愿结合体,而不是行政命令强制撮合的“翻牌集团”,以协力创造增量效益为目标,而不是以重新分割存量效益为目的的跨行业、跨地域的出版发行集团,从而形成几支强大的“野战军”,在企业扩张的内在本能驱动下占有更大市场份额,以此带动本区域乃至全国出版产业的大发展。但是因为行政上的区域垄断性决定了在集团布局上的均衡化,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别人蚕食或者吞并的对象,于是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的末期就遍地开花了, “不均衡发展的战略”也就因此成了一句空话。

产业集聚对于作为内容产业的图书出版产业来说意义尤其重大,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能不遗憾地看到,陈昕先生在2007年发表的《中国书业转变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出版商务周报》2007.7.29)一文中指出的“出版企业集团化的行政主导色彩依然很浓,很多集团只是完成了物理结合,真正令人振奋的化学反应还没有发生或者基本上没有发生”的现象仍然存在。

各地为了确保地盘不失而纷纷组建出版集团,使集团建设在原来的意义上倒退了。于是乎,有些实力的出版集团纷纷以资本运作为目标,以上市、重组兼并的形式开始跨地区扩张。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的组建,尤其引起了100多家大学出版社和各地方教育出版社的关注,因为,这标志着教育出版领域新一轮竞争将更加激烈地进行。

大学出版社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从一开始起就面对着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域形成的贸易壁垒,在各地组建出版集团的浪潮中,大学出版社的市场空间一再受到挤轧和制约,20 多年来,大学出版社一直在一种并不公平的竞争之中求生存求发展。因为他们觉得,面对那些依靠政策或政府授权而获得垄断性出版资源的出版单位去谈市场竞争,几乎不具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更让大学出版人感到压力乃至于沮丧的是,本系统内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当你的图书或者作者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因为作者科研业绩的分值或者单位评估的需要而陷于“煮熟的鸭子飞了”的尴尬境地,有时甚至干脆由本系统的政府部门一纸公文,垄断了某些出版资源,封杀了大家进一步开发选题资源的机会和途径。对此,大多数的大学出版人是具有切肤之痛的。因此,这种由本领域主管部门主导组建的集团,引起大学出版人的关注也是必然的。

二、“航母”与“小舢板”并存是出版业生态平衡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出版大国,中国的出版业需要扩大规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但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出版业呈现一种均衡发展的区域特征。尽管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政府管理部门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不均衡发展的战略,然而,由于地方保护和区域利益的特征,在出版业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各省市在出版业组建集团、建立中盘、连锁经营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面前使尽浑身解数,力保自己的地盘不失,于是这些改革举措都在原来意义上被曲解了。当时的理论界针对这样的现象曾经进行过颇为深入的讨论,笔者就曾在2002年对这样的现象提出了明确的质疑和批评,认为这样建设起来的集团基本上是以地区为界,以系统为界,以国有为唯一,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对内是联合加上保护,对外是竞争暗藏排斥,其最终是形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贸易壁垒,有悖组建集团的初衷。

应该说,领导层面上决策的初衷是正确的,而且可以说是具有远见的;理论层面上的指导是符合实际的,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的;实践层面上的教训是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具指导意义的,那为什么存在着的而且明明已经发现了的种种痼疾还医治无效,继续恶性发展呢?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思考?今天中国出版业改革的实践,已经否定了当初的那种圈地运动式的组建贸易壁垒的举动,跨地区的联合、兼并重组已经成为发展势头良好、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出版企业在新时期的战略目标,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出版业在改革发展道路上跨出的重要一步而欢呼。

打造航母是为了做大做强,然而在“大”与“强”的理解上也是有偏差的。“大”固然指的是规模,如果从规模上来说,中国出版业年出书量已经在30万种以上,绝对是一个出版大国,但是这就可以说是“大”吗?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图书年纯销售才五、六百亿人民币就能称为大国?何况我们的销售增长几乎就是靠品种的增加和定价的提高来完成的?就算是出版大国,我们也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版强国,这是人所共知的。因为我们知道,“强”的标志绝对不仅仅是品种与码洋。柳斌杰署长在2010年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过,“如果我们没有生产出新的具有历史标志性、能够列入中国文化精品行列的产品,那么,我们这个行业做得再大也没有光彩”。同时,我们在强调集团发展的多元化过程中,决不是主张忽视甚或放弃主业,那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行为与出版业的做大做强是相悖的。看看那些上市了的出版集团,有几家在主业上真正获得了长足进步的?美其名曰是多元化发展,“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其实质是以传媒出版的名义圈了股民们的钱却在干着与出版不相干的事情。

其实,我们也十分清楚,我们在打造出版“航空母舰”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中小型出版社的发展,因为出版业的发展、图书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众多的中小型出版社。这也像百货行业一样,我们是应该有大型的百货商场,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但同时也正因为它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所以也就大同小异,显示不出什么特色,“欧尚”与“沃尔玛”你是无法用简洁的话语说出它们的不同来的。相反,专卖店不仅是品牌的标志,而且也在于它的专业化、个性化,有了大型的百货商店,也有了专卖店,那商品市场也就完整了。这也好比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正规军、地方部队,同时还应该有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这些准军事力量,出版业队伍需要“航空母舰”,同时,“小舢板”“冲锋舟”同样也需要,只有这样组成的出版队伍才是完整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小而特”“小而优”的中小型出版社一定会以他们的不可替代性在中国的出版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三、专业化是集团外中小型大学社的生存之道

纵观国际出版界,规模宏大的出版集团固然占据着出版的绝大部分的份额,但是,众多中小型出版社以他们的专业化、特色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构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出版格局。在中国的出版格局中也同样不会例外,众多的大学出版社仍将会以“专”“特”“优”活跃在出版领域,仍将会以她们的不可替代性在中国的图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她们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将处于一种前后受压的处境,将在夹缝中求生。这样的竞争态势决定了中小型的大学出版社必须要着力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根据自己的资源积累和规划定位,走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要以无可替代的品牌产品在中国出版业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树立特色和品牌就应该成为绝大多数中小型出版社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当一个出版社拥有了众多著名品牌图书和优秀的编辑人才,出版社的品牌也就形成了。

每个中小型的大学出版社应该在找准自己定位的基础上,首先在出版资源上盘点自己的“家当”,优化结构,整合自己的选题板块,发挥自己的长处,在特色上做文章,“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全面出击为有目的有计划的重点出击。这样的调整将有利于这部分出版社的长远发展,尽管他们不可能在规模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这样在特色上做文章的战略调整意义将是深远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专业化上大做文章,惟其专业化,别人无法替代,真正在“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活”的特点上做足文章,从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我们看看以下几家出版社的经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实施 “汉语国际推广计划”“汉语教材大学普及计划”“汉语促西部发展计划”,坚定地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出版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在特色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上为众多大学出版社作出了表率和示范,成为中国出版业“输出第一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紧紧抓住“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这一重大发展契机,在重点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规划上一举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入选的大户,教材品种数位居全国第二,学术著作名列第四,在医药教材出版社中名列第一,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紧紧围绕自己的领域,在矿业上做足文章,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一个只有两三千万码洋的小出版社,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销售超亿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全国百佳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等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小型出版社正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

笔者十分赞赏这样的出版理念:做一些自己所熟悉的,做一些可以延伸开发的,做一些可以传世的。相信只要坚持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和具有自己优势的领域里坚持不懈地努力耕耘,必将形成气候,凸显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自己在图书市场上不可替代的品牌地位。同时,中小型出版社也可以在性质相近、可以优势互补的出版社之间开展项目与项目乃至于社与社之间的联合,让自己的触须能最大限度地伸向出版领域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航空母舰”与“小舢板”对于中国的出版业同样重要,我们应该去关注那些少数可能成为“航空母舰”的大的出版集团的建设,同样也应该关注那些不可能成为“航空母舰”的中小型出版社的建设,让他们成为出版领域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冲锋舟”“小舢板”。管理部门应该在努力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图书市场上下大力气,在制度上对大集团和中小型专业出版社都提供一致的市场环境,因为创造公平、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才有利于出版企业的优胜劣汰,而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中能够发展并脱颖而出的企业也才是未来并购、重组的最适宜的对象。同时,中国的出版业也只有形成这样的出版格局才是完整的。

吴培华,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