桎梏民营书店的六道枷锁
2012-04-29尤建忠
我们的民营实体书店,在延续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完全起着公共设施的作用,却不是城市公共设施,也更享受不到公共设施的各种待遇。
编者按:当前,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就民营书店的生存发展给出了政策支持,此时此刻,我们再来梳理国内民营书店发展历程、生存环境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年民营书店的相继关门,成为书业风景中如此跨不过去的坎?又是什么原因,让读书人如此喜爱的书店,只能成为他们记忆中的往事?在当前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来研究这些民营书店,研究它们的前生和今世,以及它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困境。
国内民营实体书店的前生和今世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一种手段,全行业公私合营终结了国内所有民营实体书店的生命,代之行使图书发行职责的是新华书店。因此,国内的民营实体书店在很长一段时期是个空白,当时的国内图书业完全由新华书店一统天下。
我国现代民营书店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8月,国家下发《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举措是鼓励与支持集体、个体书店的发展。从此,民营书店迎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渐渐在数量上超过了一统天下的新华书店。
追寻民营书店近三十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首先在新华书店的基础上有了各种经营思路的民营书店。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一些有特色的民营人文学术书店脱颖而出,并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道道亮丽风景。比如北京的风入松书店、万圣书园、读易洞书房、单向街,上海的汉源书店、季风书店、明君书店,广州的学而优书店、博尔赫斯书店、必得书店、红枫叶书店、唐宁书店、左岸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万象书坊、杨公井古旧书店、品雨斋书店,杭州的晓风书屋、枫林晚书店、纯真年代、蓝狮子书屋,除此之外的席殊书屋、光合作用等。
这些民营书店之所以在当时深受读者喜爱,是因为它们具备惬意的购书环境,能够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体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书店也各具特色, 老板多是文化人,在选书方面有独到的经验,正如上海季风书店的严搏非所言,“书店看似卖书,其实是在卖文化”。
然而,2011年以后,国内的民营书店却进入了关门高潮:1月,北京五四书店、读易洞书房关门;7月,拥有17年历史、曾被誉为“北京三大民营书店”之一的风入松书店关门停业;7月,在上海颇有名气的学术书店——季风书店,继美罗城店、复兴路店、静安寺店关门后,又关闭了来福士店。8月,入选国内十大特色书店的成都印象大书坊关门;10月,国内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倒闭;11月,上海最大的旧书店——小朱书店因为面临拆迁问题不得不关门歇业。
让我们再往前追溯:1999年,成都第一家纯学术书店和文化沙龙──卡夫卡书店关门。2004年8月,开业两个多月,号称“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北京百荣书城关闭。2006年2月,以“我阅读,我思考,我快乐”而闻名的思考乐书局关闭;同年遍及30多个省区市的400多个城市拥有800余家加盟店的全国最大书店连锁企业——席殊书屋关闭。2007年11月,有过22家直营店、10家加盟店、逾13万会员的民营连锁书局上海明君书店,以并不光彩的形式被查封了最后两家门店。2008年5月,位于复旦大学旁边的经营了数十年的小众人文书店左岸被迫关门。2008年7月,北京贝塔斯曼21世纪书连锁有限公司在全国18个城市的36家门店陆续关闭。2010年1月,北京第三极书局有限公司停止营业;6月,广东地区规模最大与最具影响力的民营学术文化书店学而优关闭暨大分店,逐渐退出老城区;7月,三联书店撤出广州购书中心。
这些书店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文化的地标,城市的精神空间,城市公共秩序、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曾经点亮了多少读书人寻觅的希望!如今,在商业大潮中,它们节节败退,经营惨淡,成为读书人的苦涩回忆。
民营书店的经营困境
我国的民营书店之所以会相继倒闭,反思一下,基本与下面几个因素相关。
1. 网络书店的风靡
不管是主营图书销售或是兼营图书,不管是单独开的网络书店,还是依靠淘宝等平台的网购书店,它们的销售方式常常都有疯狂举动,对民营书店极具杀伤力。网上图书销售的竞争压力来自于价格战,这种价格战,一是吸引网站流量、扩大规模目的“白菜价”似的售书,如苏宁易购、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的价格战,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像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并非真正要涉足书业,他们最终的目的是扩大人气,在主业上获得更大份额。因此图书销售成为他们宣传的低成本利器。这种价格战,从限时抢购发展到全年超低折扣,从“满200元返100元礼券”发展到“0元购书”行为,促销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二是因为淘宝上的网络零售书店出现,它们通过便利的购物和可靠的书店信誉,以及网购的价格优势,抢占不少书店的销售份额。
网络的竞争力,让很多读者省去了逛书店的时间,也简化了图书寻找的各种麻烦,再加上品种齐全和低价格,就连当年傲视书业的美国两大图书连锁店——巴诺书店和鲍德斯书店,都因竞争不过网上图书销售而无法逃脱关闭的命运,更何况是根本缺乏竞争力的我国民营书店。
2.新华书店的挤压
目前全国新华书店的总数尚不及民营书店总数的1/3,但新华书店的店面大多分布在城市繁华地段,具备体制、经营、房产权等先天独特的优势。在体制上,基本达到省级连锁。在经营业务上,控制着国内最大图书利润一块——即包销了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小学课本、大中专教材、内部发行图书等政策性产品。在销售渠道上,他们是国内图书销售的主渠道,拥有出版社给予的最好图书进货折扣。在图书品种上,是全品种销售。
有业内人士更是指出,新华书店一直享受减免税负优惠,县级及以下新华书店可免征增值税,部分城市的新华书店还可享受租金优惠。因此,新华书店有条件与各种民营书店开展相关图书品种的价格战,扩大所在城市的图书销售份额。
今年3月初(“两会”期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要“减租减税扶持民营书店”的发展,但同时他也表示,要“巩固国有书店,将它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所有的城市要保证在繁华街道必须有书店,社区新建的地方都要留有书店位置”。因此,这种对国有书店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扶持会不会也同时加大对民营书店的挤压力度,或许民营书店本身也在规划扶持此列,这就不得而知了。
3. 城市经营成本的压力
民营书店基本上都是采取租用商业场地的经营方式。从目前大多数著名民营书店的经营特色来看,基本是走人文学术路线,因此对读者群也有特定的要求。
倘若民营书店想吸引读者,就必须选址于繁华地段,或者是在高教园区。可繁华地段或是高教园区,其场地租金基本都是天文数字,这让民营书店难以为继。例如,2011年关门的上海季风书店来福士店地处上海最核心商圈,周边的商场用地租金是书店的5倍,这得益于物业方的特殊照顾,但物业方毕竟不是慈善机构,最后的结果是上海季风书店无法续约,只好关门。因此,许多民营书店关门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租金、物业费用连年上涨,无法支撑场地续约,关门也就在所难免了。
4. 图书品种特色的局限
民营书店如果要树立书店文化品牌,就要特色经营,首先在图书品种选择上不宜依靠教辅,而要走人文高品位路线。这种图书品种的选择策略恰恰犯了商家经营的大忌——其经营的图书品种正好是新华书店的为了完成繁荣文化市场任务所必须承担的小读者群图书,并不是新华书店做利润的主要品种。就目前而言,民营书店和新华书店的比拼有两大劣势:第一,图书品种和版本的意识,做到卖新华书店所不卖的境界;第二,我国图书出版业也缺乏足够丰富的图书文化积累与沉淀,许多图书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民营书店也无法做图书品种或版本的特色。另外,民营书店刻意追求书店氛围,强调书店的“静闲雅”,这都是与商家经营的期望相背,因此民营书店的经营特色会给自身增加诸多的困难。
也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咖啡或美食,把书店办成书吧形式来吸引读者。但就目前经营比较成功、读者比较看好的台湾诚品书店来说,这种集图书、服装、时尚、生活、美食为一体的复合式经营,业内人士还是争议较大的。毕竟这种把阅读扩展到“书与非书”之间,推广文学、建筑、音乐、戏剧等文化产业,甚至加入服装的经营模式,至少对大多民营书店来说不太现实。
5. 书店经营目标的混乱
国内民营书店的兴起和发展,正好处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民营书店的经营困难和某些行业的暴利,形成巨大的经营反差。因此,是安心做好民营书店的经营,还是广开渠道做多种经营,确实让一些民营书店的经营者迷失了方向。即使专心书业经营,也有稳健和浮躁的风格之分。
一方面,有些民营书店在精心经营自己的书店外,还寻找其他行业投资的机会,如房地产、证券等行业的投资。据传思考乐书店资金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书店资金被控股股东“乾坤大挪移”,投入到其他后来证明是经营不善的产业,加上书店正在大规模的扩张中,因此导致了最终的债务危机。另一方面,有些有民营书店经营发展过快,一味追求规模,结果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全局崩溃。如席殊书屋,一边要支付出版商的高额书款,一边仓库中有当年没有及时退货而失去退货机会的大量积压图书。曾经有一个时期,席殊书屋总部应付出版商的书款有1000余万元,席殊总部的仓库里竟也有大致相当1000余万元实洋的滞销库存。出现这样的现象,席殊书屋崩盘也就不足为奇了。
6. 政策扶持的缺失
民营书店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承担最有价值、最有品位的图书销售,是在引导读者的文化消费,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可是,各种扶持政策并未明朗,各个地方也没有将既有的政策落到实处。城市民众虽然喜爱民营书店,但城市里的民营书店却在因经营等诸多困难而自生自灭,得到的多是同情。
2011年年底,国内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书店光合作用倒闭,终于引起媒体和社会的极大舆论关注,国家相关部门也站出来表态,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民营书店。今年3月初,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告诉媒体,2012年年底前将出台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减免税、减房租政策,这对于民营书店克服2012年年底续租的困难,预计有较大的帮助。
其实,各级政府能做的不仅仅是减免税负,相关救助办法还有很多,无论是在场地优惠提供,甚至是免费提供上,还是书店各种广播电视宣传上,或是书店经营资金优惠政策、适当财政补贴上,都是大有可为的。如若真想打造文化大国、文化大省、文化城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多方都需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如今,我们可以想象,爱书的人在左手在民营书店翻书,右手则打开手机在当当网下订单。我们不能指责读者对民营书店的爱之不贞,因为我们的读者大多是精神富有而物质相对贫乏。实话说,从经济角度考虑, 图书网店也许更适合时代的发展,民营书店则更像是一种城市文化——我们生活的城市,不能只剩商业,而没有文化。民营书店的经营者,都不乏经济头脑,可为什么明明知道要亏损,还要办?是出于对书的热爱。
我们只是担心,某天,突然没有书店可以逛,没有书店可以静心坐下来品味书的味道,我们才发现,原来城市的生活不能没书店,特别是民营书店。这就像城市离不开电影院、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回头来看,我们的民营书店,正在延续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完全起着公共设施的作用,却不是城市公共设施,更享受不到公共设施的各种待遇……
2012年年底将临,民营书店关门潮是继续,还是就此终结?我们只是期待,民营书店不会就此消失,我们对民营书店的种种情结还能延续。也许,这样的日子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