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要让位给高速公路和住宅区新加坡华人墓场遭拆迁
2012-04-29陈杜梨
(栏目)社会
(导语)武吉布朗是海外最大的华人墓地,但几年后它就将变成高速公路和住宅区。
每年4月清明扫墓时节,总有大量新加坡人来到泛岛高速公路北侧一座坟场祭拜。这片坟场名为武吉布朗,占地0.9平方公里,共有近10万塚墓地。据说坟场的名字来自于土地原来的主人——英国船主亨利•布朗,后来被新加坡福建会馆买下,并辟为塚山。它是中国本土以外世界上最大的华人墓地。
武吉布朗坟场1922年投入使用,1973年封闭,使用期仅半个世纪,但因为迁移的缘故,在这里可以找到1836年的坟墓,比莱佛士开拓新加坡只晚了27年。
这个坟场埋葬着许多历史风云人物,包括十三位同盟会成员。
其中最大、最豪华的墓属于1917年过世的富商王三龙。他当年曾垄断了向磷矿输送苦力的“人贩子”业务,借此发家致富。王三龙的坟墓比一个足球场还大,位于最高的小丘上,俯瞰整个坟地,极具气势。墓地尽是中西结合的精细装饰,包括锡克守卫石像、石狮子、莲花、金童玉女石像、半月形莲花池、荷花玫瑰花瓷砖平台,还有疏导雨水的龙头,更有讲述24孝故事的石刻浮雕。
如今武吉布朗山的命运成为众多华人瞩目的焦点——新加坡政府规划中的一条八车道公路要穿过这片独特的历史遗迹。
推动保护武吉布朗坟场保护运动的有“亚洲超自然侦探协会”创办人吴安全,他希望政府能完全放弃公路计划:“一到过这里你就能明白这个地方为什么特别。不只是坟墓,你能感受到它的自然环境,它的历史性,它是新加坡唯一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
在压力之下,新加坡交通管理局公布了新公路设计图:一条长670米的天桥将横跨坟场一端,虽然会减少对这个地区环境的破坏,但也有3746座坟墓会受到影响,其中不乏具有历史价值的坟墓,包括曾积极推动新马一带儒学运动的邱菽园、新加坡福建帮的开山鼻祖薛中华及新世界游乐场创办人王文达元配夫人的墓等。
为了让家属有充足时间办理认领转移手续,当局把挖掘坟墓的工作延迟到了明年。
最终,这块地区将会被改建成住宅区。新加坡人口在过去三十年里已经翻了一倍,达520万,到2050年预计将会增加到650万。新加坡1952年时有229座墓地,后来大部分被改造为住房、公路或工厂,现在仅剩60个。对新加坡政府来说,活人当然比死人重要。
福建会馆文化组副主任杜南发在接受媒体受访时说,从传承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会馆希望整个武吉布朗能完整保留,但新加坡土地有限,需要权衡保留过往和发展未来。他认为,华人的传统是小我服从大我,只要发展方向是为国家大利益着想,就应该以大局为重。早期就有不少坟山为城市发展让路。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陈川仁认为,武吉布朗坟场所引发有关保留文化遗产的热烈讨论,是让新加坡人重新认识历史文化的良好契机,特别是过去未曾留意的那部分历史。
陈川仁强调,“路是一定要修的”,但武吉布朗坟场的大部分坟墓还有一二十年时间才需要让位给房地产,因此还有时间考虑如何更好保留文化和记忆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已准备花大约25万新元(约合125万人民币)来进行坟山的史料登记工作,包括利用最新的地理信息软件对坟墓坐标、方位和其他具体资料进行绘制,日后制出坟墓分布图等。
现在看来,这座海外最大的华人墓地,注定会让位给高速公路和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