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驻华使馆建筑变形记

2012-04-29栗月静

世界博览 2012年10期

引题:防火、防盗、防恐怖袭击

(导语)没有比建造使馆更重大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比使馆更为复杂的建筑。

1821年,摩洛哥苏丹赠送给美国一幢位于丹吉尔的房产,这处房产成了美国公使馆,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栋使馆建筑。

美国使馆是美国的象征,使馆本身就成了文化广告或者宣传工具,反映了建筑理念和政治追求的结合。因此《新闻周刊》首席政治记者霍华德•法恩曼称,“没有比建造使馆更重大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比使馆更为复杂的建筑。”同样的美国驻华使馆建筑不仅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凝固的历史,尽显了美国政府何以凭着钢铁与石头在沉浮衰荣中尽展美国的形象。

(小标题)别了,司徒雷登

1883年,被誉为美国“出色的外交官和全权公使”的卢修斯•富特携夫人和少量随从抵达首尔赴任,成为首位在首尔设立官邸的西方外交官。如果指望美国国会来为其购买官邸,他无疑将大失所望;他当时只能租房而居。富特年薪为5000美元,房租、支付秘书及翻译的薪水以及其他公使馆的总开销是3000美元。

富特并非例外,众多曾在美国建国初期就职海外的公众人物,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约翰•昆西•亚当斯、托马斯•杰弗逊这类美国国父级别的人,虽然身为外交官,但没有美国政府提供的官邸,只能靠租房来满足生活所需。

随着贸易的扩展和保护美国传教士的双重需要,美国政府开始为驻外使节在远东地区购买和租用官邸。到1895年,美国政府已经在东京和厦门拥有房产,但都不能长久适应外交机构的需要。这处位于鼓浪屿三明路26号的美式建筑历经同治、光绪、宣统3个皇帝和军阀混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领事馆被日军封闭。战后约于1948年,美国政府派人来厦办理结束馆务手续,厦门的美国领事馆借给菲律宾驻厦门领事馆使用。如今这座美国式建筑已成为中国外事部门开设的宾馆。

1910年,美国贸易利益已遍及全球,却只在四个首都(君士坦丁堡、北平、东京、曼谷)和摩洛哥普通城市丹吉尔拥有外交建筑。而这其中,只有君士坦丁堡和北平的外交建筑被认为是足够气派的。

当时尚无普遍认可的使馆建筑原型,古典形式便被认为是最合适的。这座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3号的美国使馆建于1903年,现存主楼1栋,配楼4栋。主楼为双层木结构建筑,外墙用石作墙角和窗罩,大门用壁柱和山花作门罩,檐上作女儿墙。北平公使馆由美国政府任命的建筑师设计并亲赴现场监督施工,用于建设的绝大部分材料由美国进口。

当时的驻华公使保罗•雷斯池评价这座建筑“简单而不失气度,是庄重的殖民时期文艺复兴建筑形式,建筑内部将官方活动需要的宏大空间和家庭生活需要的休闲环境令人钦佩地结合了起来”。对此雷斯池感激不尽,要知道当时许多美国外交官除了旅馆外无处可去。

除了北平,当时最受外国人关注的城市是上海。在1916年,美国人把上海描述成“东方伦敦”,国会迫切需要在那里购买房产。在参议院未能通过上海项目的拨款之后,国务卿罗伯特•兰辛恳求要让美国在上海拥有总领馆、领事法庭和其他政府用房,强调美国是唯一在上海没有永久而又合适的领馆建筑的大国。兰辛指出,美国政府当时租用并且可以购买的外滩的房产将于1916年7月到期,而它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这个结果不仅将让领馆和领事法庭颜面扫地,更为严重的是,将影响到美国同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很快,国会为上海项目拨款35.5万美元,以便能在1935年在重要地区建设一座雄伟领馆可以“展示美国的建筑业、制造业和设备”。不过中国形势也已发生变化,1928年,美国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无论是否在上海拥有显赫的领馆,美国人都无力影响中国日趋恶化的国内形势。1936年,上海项目被无限期推迟。

1936年9月,美国政府任命詹森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大使馆设在南京的上海路82号。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约一年后,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率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迁渝,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馆位于渝中区健康路1号。

重庆的大使馆建筑坐西向东,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二战结束后,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大使,接替詹森。美国大使馆迁到南京的西康路。西康路美国大使馆馆舍由三幢造型相同、规模相等的西式楼房和三幢西式平房构成,依山坡地势而建。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美国大使馆再度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美国拒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领导地位,最后被关闭。司徒雷登灰溜溜地回到美国。如今,这座使用时间不长的美国大使馆外貌依然,而内部结构经过改造,成为江苏省省级机关招待所,又称西康宾馆。

(小标题)使馆建筑融入当地

1973年2月16日,基辛格在与周恩来在会谈中提出设立一个固定接触点的好处,并表露美方建议中美双方互设贸易代表处。那一天,周恩来不仅迅速接受了设立联络处的方案,而且在稍加思索后主动提出,希望双方设立的联络处具有外交规格。1973年,美国在北京建立了对华联络处,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中国的最后一个领事馆关闭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个外交机构。

从1950年到1972年,中美之间缺乏外交联系,在中国领土上没有美国使馆建筑。而这段时期,正是美国使馆建筑全球扩张的阶段。二战结束后,美国意识到了其巨大增长的全球利益,也就是在那时有了大规模进行外交建筑项目的资金。

这一时期,美国使馆人员膨胀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央情报局特工的加入。二战期间很多间谍人员在使馆中活动,但是战争结束后,对情报的需求并未停止。随着约翰•杜勒斯和他的弟弟艾伦•杜勒斯分别掌管了国务院和中情局之后,这两个部门的合作达到了顶峰。比如1954年,仅仅在伦敦,就有400名中情局在使馆开展工作,此外还有38人持有外交护照,并且拥有使馆的在编职位。

间谍活动对使馆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尖端通讯设备使用的不断增加,要求建设规模更大、设计更复杂的使馆。为了保护机密的政治活动和用来收集、储存、传递机密信息的新通讯装备,使馆也需要一些机要区域。这些区域必须经过特殊设计、隔音、温控和通道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在美国的大不里士使馆,建筑师巴恩斯参考伊朗风格设计了精巧的拱形吊顶,但室内声学效果极差,1965年的大使卡特勒说,低声商谈的外交机密在30英尺外都可以听到。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美国使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早期人们曾希望美国使馆能够模仿美国的象征性建筑,例如白宫,但这种想法从未实现。由于二战后新建海外使馆普遍采用的现代主义风格遭到了批评,国会向国务院施压,要求使馆设计应更像古典式宫殿,但外交建筑局仍忠实于既定的现代建筑政策。

1954年,美国首次提出,使馆应该“融入”并反映其所处的环境。尽管在华盛顿新建的外国使馆没有刻意表现“美国化”,但美国建筑师却在美国使馆设计中努力捕捉遥远驻地的“异域特色”。 这已经成了美国使馆和大多数国家使馆最大的区别之一。

自1954年该政策公布以来,美国外交建筑的重点一直放在显示“友好”并与当地环境相协调上。建筑师既忠实于现代主义,又要按外交建筑局的要求尊重当地传统和习俗。要把庞大的使馆办公建筑融入当地环境是很难的,不论当地历史和传统是否能提供有用的参考。建筑师为此伤透脑筋。他们在以色列和约旦采用了半月形的拱窗;在加纳运用了非洲的象形文字图形;在埃及用了凯旋拱门;在奥地利采用维也纳现代主义风格。

有时两方都很满意,例如新德里的美国使馆。但在其他地方,“本地化”的尝试并不合适,也不被接受,甚至被认为不真诚。

(小标题)完全美国制造

2008年建成的美国驻华新使馆也表现出了中国特色,比如一座巨大的岩石被命名为“沉思石”,一座黑色的内墙叫称作“龙之墙”。位于北京亮马河外交使团区域内的美国新使馆开馆选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进行举行开馆仪式,美国总统布什和他的父亲、前任总统老布什共同出席了开馆仪式,这是美国驻外使馆从没享受过的待遇。

几乎同时建成的还有中国驻美新使馆,两座使馆均为两国历年来在海外建设的最庞大的项目之一,对于这样庞大的建筑计划,双方特别重视保安措施。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史密斯表示,避免建筑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中美双方在动工前达成协议,各自以自己国家的工人和建筑材料建造新使馆。

坚持完全美国制造,对美国来说这是有前车之鉴的。1975年,美国外交建筑局聘用华盛顿建筑师威廉•麦卡夫设计位于开罗附近的吉萨大使官邸。麦卡夫设计了漂亮的两层别墅式建筑,工程于1979年开工,但当地的承包商却经验不足,外交建筑局的监理代表也并不称职。尽管建筑师提出了严肃警告,但外交建筑局局长斯雷顿却未能控制住工程预算,未对工程进行足够的监管。1982年,因发现工程中的大量问题而导致停工,外交建筑局面对的是一个花费了360万美元的烂摊子。

比起莫斯科使馆带来的耻辱,吉萨官邸的尴尬也就算不了什么了。尼克松总统在1969年促成了莫斯科使馆项目的启动。美国和苏联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互换了使馆地皮。在美国专家们尚未意识到地皮的战略价值时,白宫已将一块位于高坡上、可俯瞰全华盛顿的大地皮给了苏联人。作为交换,美国在莫斯科仅得到了一块受限制很多又缺乏价值的地皮。

此后,前苏联人不但坚持全权控制在华盛顿的工程,还要求承担美国驻莫斯科使馆的大部分施工。

为使设计带有美国特色,建筑师选用了一种红砖外墙。苏联工人在美方的监督下砌砖。1985年,美方检查人员发现整个办公楼外墙布满了窃听器,工程被迫停工。虽然公寓楼在1987年完工并入住,但耗资2300万美元的办公楼却无法使用。批评者怒斥国务院官员的失职和幼稚,工程规划人员则为如何完成这项耗资巨大又急需使用的工程伤透脑筋,一些国会议员干脆要求将使馆设计和建设的工作移交给陆军工程兵团。

直到1998年,该工程仍在施工,办公楼被拆掉三层,嫁接上由HOK事务所新设计的四层楼。根据对施工材料新的安全要求,所有材料均需在美国专门包装并运至现场,加上由美国引进工人的费用及工程延期的影响,莫斯科使馆无疑是美国使馆中单位造价最高的。

(小标题)伪装成住宅的碉堡

美国驻华新馆的四周,是三米多高的外墙,浅灰色的混凝土外墙看上去非常厚实,围墙内侧用流水、假山、木桥、花朵与灌木丛创造出江南园林风光。

美国新使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带有巨型玻璃幕墙的8层主楼,大楼外侧用美国最新研制的特殊透明材料“从头到脚”包裹了起来,从内向外看,能够充分采集自然光;从外向内看,则可以充分保守大楼之内的所有机密。

看上去很友好,但实际上驻华新馆就是座碉堡。

美国的外交建筑在二战后初期,主要是防盗防火,因为恐怖袭击和自杀式爆炸还没有出现过。据一位美国大使回忆,卡拉奇使馆的守夜人夜里照常睡觉,只是偶尔醒来,咳嗽几声,已让可能的入侵者知道他们的存在。近几十年来,美国却成了恐惧袭击的目标。

1983年4月18日,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大使馆发生爆炸事件。罹难人数达60多人,其中包托10多名美国人。从1975年到1985年间,针对美国外交机构共发生了243起攻击及攻击未遂事件。贝鲁特攻击事件,暴露了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和情报的脆弱性。1984年国会授权一项对外交建筑和未来使馆设计的专题研究,同时另外一个海外安全资讯小组也提交了一份由退休海军上将鲍比•英曼起草的报告,要求国会大幅增加用于安全系统更新和新建项目拨款,提出了全新的,更严格的安全标准。

新的“英曼标准”要求建筑应原理街道至少20米,并且要按防爆要求来设计。以前使馆多在邻近主要政府建筑的市中心选址,新规定则建议在远郊选址,地皮最好占地6万平方米,其他新规定包括围墙、电动车障、电子锁、摄像机和监视器,建筑距面5米范围内不能设计任何扶手,外墙和外窗需防爆炸。外窗面积不能超过外墙面积的15%。标准要求必须提供提供使馆全体人员和外国公民使用的避难所,尽管并未要求建筑能抵抗导弹和空袭,但已足以抵御过去发生过的任何地面袭击。

抽文

美国使馆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早期人们希望美国使馆能够模仿美国的象征性建筑,例如白宫,但这种想法从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