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民办职业学校在产业升级中的转型分析

2012-04-29李振登

世界教育信息 2012年1期

近年来,中国沿海省份开始了产业升级的转变,有不少工厂往内陆迁移,企业对职业训练中心及职业教育机构产生了大量的依赖和需求,同时,职业教育机构也发现传统课程已不足以培养适应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人才。文章以台湾高雄市私立大荣高级中学为例,阐述对于民办职业学校发展的相关看法和认识,以做参考。

一、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省份,主要是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到20世纪90年代,尤其以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最为显著,海外华侨特别是香港商家、台湾厂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时,内陆农业省份的剩余农业劳动力纷纷涌入沿海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多数工业所要求的生产技术层次并不高,所以职前训练一般都由企业来担任。地方政府则是确保工业区的规划以及公共设施,如水电及交通的建设,并限制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以免造成社会治安问题等。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流向城市,这虽给城市的开发贡献了力量,但也逐渐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因产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相对提升,沿海省份逐渐呈现劳动力饱和的状况。此时,在政府的规划和鼓励之下,内陆省份仿效沿海省份的开发过程,对劳动力要求也逐渐提高。那些曾经在沿海省份工作的民工,在累积工作经验及技术后,成为开发内陆省份的抢手生力军。他们发现,在家乡工作,工资水平不低,如果拥有一定的技术及经验,甚至能得到更优厚的待遇;同时,在家乡工作也不需逢年过节投入拥挤的返乡人潮。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沿海省份的外来劳动力供应逐渐减少。在每年春节放假之后,沿海省份的不少厂商都要为返乡过节的内陆省份劳工是否能回来工作而烦恼,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人力,厂家不惜提供种种优惠政策,一为留住原有的熟练工作者,二为鼓励新的劳动力能由内陆到沿海来工作。

在劳动力供应逐渐不足的状况之下,一方面,厂商提出的优惠条件造成工资的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原料及生产成本高涨,造成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的企业及工厂无法在竞争中继续生存,不得不另求发展,迁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内陆省份,甚至到部分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无法适应竞争的厂商,只有停产关门。这是在产业升级过程当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现象。产业转型过程中,许多工厂或企业人去楼空,也造成在乡镇或城市中的附属行业受到影响。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当地的就业状况恶化,不但需要解决地方经济问题,更需要改善地方就业问题。一些受转型影响的城市,不得不大量培训失业劳动力,提升他们的技术层次,以使他们找到竞争力较强的工作。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向职训中心或专业学校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让它们担当并协助劳动力再就业的培训工作。这些给就业者及政府产生了莫大的压力,同时也给职业训练中心及职业学校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台湾的经济转型和私立学校发展概述

台湾轻工业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以加工出口为主的行业,当时消化了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政府的积极规划推动下,港口城市设立了保税加工出口区,厂商在区内生产、进口任何机器及原料不需要交任何税金,成品出口还可得到政府的奖励及优惠贷款。当时,主要是日本、美国、香港的厂商在台湾各处设立工厂及企业,这解决了农村的不少经济问题、青年的就业问题以及教育问题。当时,这些企业也因此推动了加工出口的成长,使得台湾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大荣制钢公司为了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用企业捐献的非营利财团法人基金成立了大荣中学(http://www.dystcs.kh.edu.tw)。当时因劳动力密集的重工业缺乏大量技术人员,企业不得不自主培训所需的技术人员。大荣制钢公司创办人李天生先生,在观摩了日本、德国的学徒制后,于1964年设立了这所以工业职业教育为主的民办工业学校。同时,政府并没有提供任何资助,学校建设用地也要靠自己努力。按当时的规定,财团法人的不动产可以减免土地税,营利所得也不需要缴税,但董事会不得支取任何的薪资或分享盈余。当时,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盈利状况都相当不错,所以创校者抱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回馈心态,设立了这所职业学校。同时,因学生就业的机会相当不错,中国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又毫无保留,学校在招生方面相当成功;再加上学校有企业作背景,能够提供实习场地以及材料,所以,在学校发展的高峰时期,共计有4 800名学生。为了配合企业生产的需要,有不少民办学校设立日校及夜校两种形式,以配合工厂两班或三班制的轮班生产。上夜班的学生就在日校上课,上日班的学生就在夜校上课,既能工作又能受教育,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很受学生欢迎,办学的效果非常好。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加工出口行业已渐达饱和状态,不少行业为生存竞争必须提升技术层次,以便能够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为配合企业需求,学校于1975年引进了当时刚刚上市的 Wang 2200 IBM System 34迷你计算机。当时,学校是台湾南部第一所引入这些技术及设备的学校,比公立机构的设备及技术还要先进。这些设备技术都很新颖,所有的操作手册以及参考数据都是英文原文,学校所有的主管都全心投入学习迷你计算机的操作功能。同时,学校还受政府委托,成为台湾南部7县市代训个人计算机的机构。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台币的升值与生产成本的高涨,造成劳动力密集、附加价值不高的行业竞争力下降。许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因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又不高,获利率也较低,不得不考虑外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当时,许多产业在转型中面临困境,加上工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工人运动频繁增加,甚至有些工厂因经营亏损而破产,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特别是劳资抗争的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家长因收入降低,一般会让子女选择学费只有私立学校1/3的公立学校,学生如果考不上公立学校,通常也没有能力来念私立学校。另外,在学校内部,教师们纷纷仿效工会组织成立教师会,向学校争取权益;少数教师甚至藉由教师会的名义发动抗争。因此,如果教师会与学校发生抗争,学校经营便产生困难,家长也会失去信心,纷纷走避。这种现象不但在台湾发生,在劳资关系较和谐的日本,也有不少私立学校产生类似情形,造成学校形象及口碑的重大损伤,直接影响到之后几年的招生状况。

三、影响私立学校发展的因素

(一)家长选择

经济发展的水平提高后,传统行业竞争力下降,造成传统行业萎缩,而新兴行业又尚未上轨道。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家长因失业而无力让子女到私立学校就读,于是家长通常会选择公立学校,甚至会选择郊区或外县市的公立学校,除非其子女的成绩无法达到入学标准。

(二)学生的职业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选择及嗜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年轻人通常不愿意选择工作环境不佳或者有危险性的工作,他们也会在意该行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及地位。比如,有不少年轻人不喜欢选择农业或渔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工作相当辛苦,工时又长,待遇也不好,社会形象不佳。这些年在台湾,所谓的“黑手”行业(如汽车修护会弄脏双手的工作)愈来愈不受青睐。尽管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的机会非常不错,但是,学校在招收学生时也会产生困难,学生们仍然不太愿意选择就读。

(三)少子化问题

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甚至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都出现了“少子化”的现象。人们因生活成本提高,养育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精神、人力、物力,所以父母愈来愈养不起孩子;再加上产业转型,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年轻人不敢成家的心态,更遑论传宗接代。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少子化的问题导致生源不足、教育机构和资源荒废。同时,社会也因此出现老龄化的趋势,衍生出更多的社会负担问题。

(四)全球化竞争

目前,高等教育机构都会面临全球化竞争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为了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大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将来毕业后能够选择的就业范围极为有限。教育机构科系的设立和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未来竞争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

(五)教育行政主管趋于保守

一般教育行政主管在“少做少错”的心态下,总是直到事态严重时才来救急,使得教育机构的发展落后于现实社会的需要。由于缺乏完整规划, 同时面临少子化的状况,很多教育机构因招生不足而面临要关闭的窘境,政府关于退出机制的法令规定又往往滞后,不能实时解决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及社会问题的不断产生。

(六)人才的流失

比起产业界,教育机构的待遇往往不高,在学校经营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很多私立学校无法提升教师待遇,造成优秀的教师流失到企业界,无形之中浪费了不少教育资源,也流失了不少称职的教师。

四、私立学校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经济及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新学科的设立

在私立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学科的设立必须配合环境需求而变化,不能死守陈规。有些产业的发展机会早已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形之下招收这类行业的学生势必困难。比如,我校在4~5年前新设立了游艇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游艇制造中的机械、电机及控制系统,以配合造船业的需求。当时,该专业的设立曾轰动一时,不少媒体争相报导,甚至有不少学生从外县市前来就读。但是,在近3年,此行业的发展比不上中国大陆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产业迅速外移,造成就业机会大量流失。因此,招生立刻受到影响,一个刚设立才4~5年的专业不得不再转型变更。

(二)学校的营销工作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的要求提高,私立学校的教师除了要有爱心、关心、耐心以外,还需要具有营销及招生的能力,否则学校缺乏生源,也是枉然。这对于长期从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放下身段,培养营销技能,亲身投入工作,实在是莫大的考验。

(三)策略联盟,资源共享

在优胜劣败的激烈竞争中,有不少教育集团甚至是跨国机构,挟着雄厚的资金、资源以及人才成本上的优势而来,这对于教育机构造成极大的冲击。笔者认为,倡导策略联盟、资源共享,对于所有教育机构都是多赢的局面。

(四)社会各专业的需求

教育机构相对比较单纯,往往忽略社会其他行业需求的变化。但是,就算有再好的教育理想,也不能与现实脱节太多,否则再完美的理念及规划都无法付诸行动,一切都是枉然。

(五)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竞争下,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都需要与各国人民交流,所以不能忽视学生国际交流基本素养的培养,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目前,在台湾职业教育中,大部分学生从中学起就忽视了英语的学习,只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到了大学毕业后,还不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这样要在国际化的环境中竞争就相当困难了。

(六)能力本位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与家长早日认识到能力本位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能够达到目标,必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英文和计算机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而不仅仅局限在专业学科。在亚洲社会,大多数学生在求学的阶段几乎全靠父母的经济资助,为了自己的学费而打工的学生还占少数,这比起西方国家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就普遍通过打工赚取学费的状况完全不同。在打工经验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体会到金钱的真正价值,自己才会省吃俭用;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在社会当中学习待人处事的基本礼貌以及应有的工作态度。

(七)高学历的迷失

近年来,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的激烈竞争造成很多原来的专科学校,纷纷升格为技术学院或是科技大学。另一方面,因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父母对于子女的培养要求和水平也相应提升。有些家长情愿放弃比较扎实而实际的职业技术教育,而选择提供学术课程的学院,这给职业技术学校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台湾高等院校的名额超出实际需求1倍多,因此大学院校为了抢生源,不惜降低要求录取高中职学生;为了保持学校运营的经济规模,也不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太多,造成几乎没有淘汰制度的低水平教育。很多大专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找不到一份养家活口的工作。这种现象目前在日本及台湾非常普遍。据报道,中国大陆毕业生近年来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及时转型以适应潮流,否则到一定阶段就无法生存。

(八)教学评估及人事考核制度的建立

笔者认为,通过教学评估,督导教学的成果,才能够提升办学的效果。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以聘请外界专家及学者帮忙开展这项工作,以便督导学校各部门和各学科的表现,保持学校的竞争力。另外,人事考核制度的设立也非常重要,但是因为考核中会得罪人,很多人都不喜欢担任这项工作。为了评估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工作表现,督导教学的成果,这项工作必须制定完整的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测试认为可行之后,取得所有从业人员的认同,定时实施。人事考核可以奖励表现优良的人员,才不至于有“不做不错”的心态;另外,人事考核的结果也可以用于发现哪些人员需要鼓励和激励。在学校需要检讨、人事需要缩编的时候,此制度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只有建立这种自我检测、激励及淘汰制度,私立学校才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平,迈向永续经营的目标。这两项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是最难执行的工作。

(九)不断求新求变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之下,私营机构要靠灵活性及效率取胜。私营机构唯有不断地尝试创新,才能与资源丰富的公立机构竞争,就算“摸着石头过河”,亦要不断地求新求变,否则生存的条件会越来越困难。台湾由2010年开始延长国民教育到高中职的阶段,私立高中职的教育收费将与公立学校一样,差额由政府补助。这对于私立学校是一场及时雨,否则公私立教育机构的学费差异在2~3倍,私立学校要与公立机构竞争实在是非常的艰难。笔者相信,只要不断的努力,私立学校的发展有时远看是“山穷水尽疑无路”,其实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筝

(作者简介:李振登,台湾省高雄市私立大荣高级中学董事长)

编辑:覃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