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等教育教学特色
2012-04-29王郁田庆生
摘 要:在法国著名高校——巴黎政治学院交换学习期间,笔者通过修习历史学、政治学及环境学等方面的课程,了解和体会法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结合法国高校性质、教育宗旨、师资队伍以及学生表现等方面的情况,文章对法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学术特质及其借鉴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法国高等教育;巴黎政治学院;学术特质
2011年8月~2012年2月,笔者赴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修习,对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其教育教学特质和精髓有了比较直观的体验和观察,深感法国高校在学校管理体制、招生方式、学位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后勤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研究借鉴。目前,从整体介绍国外包括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概况与特点的文章已比较多见[1][2][3][4][5][6],但对具体教育教学特点和案例的介绍还比较少。本文以巴黎政治学院为例,浅析法国教育教学特色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法国的“双轨制”教育体系
重视教育是法国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一直是法国政府优先发展的领域。法国对教育的投入占全国总支出的20%[7],居政府财政预算之首,其中高等教育在法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法国《教育指导法》规定,高校是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地方,是造就未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地方[8]。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与我国条块分割、“小而全”、“大而全”的状况有较大差异,其明显特点是院校类别多样化。目前,法国共有30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90所综合性大学、240所工程师学院、230所高等商业院校,此外还有众多的艺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等。[9]
法国高校主要分为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és)和大学校(grandes écoles)2类相互独立的教育系统[10][11][12]。前者属于公立普通教育,侧重于教授理论知识,并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术研究型人才。这类大学实行“开放式”招生,中学毕业会考合格的学生都有资格在公立大学注册入学,是法国国民高等教育的主体。后者则是法国“精英教育”的体现,以高质量的教学闻名于世,此类学校入学门槛高,需要高中毕业生先在专门的预科班接受2年的高等文理科教育,再通过激烈的竞争考试和筛选才能进入其中学习,教学注重应用而非基础科学研究,针对军政、工商、法律等领域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大学校的规模一般较小,招生人数也十分有限,学生毕业后多进入政府、企业,担任政府官员、工程师、工商管理人员和其他专门人员,可谓是法国社会培养精英的摇篮[13]。此外,还有旨在培养介于工程师与技术员之间的高级技术员的短期技术大学和高等技术学院等。
巴黎政治学院属上述第二类学校,它坐落在崇尚学术思索、充满文化气息的巴黎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德佩街区,这里曾培养出了几乎所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以及普鲁斯特、克里斯蒂安·迪奥、顾拜旦等大师,被誉为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四大学科领域享有国际盛誉。[14]
二、巴黎政治学院教育教学特色
教育是按既定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其内涵是依据培养目标朔造人。教学是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它的内涵是充实、壮大一个人的内涵。显然,教育与教学是不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修读相关课程,笔者感受到巴黎政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法国有数百所高等院校,涵盖学科十分广泛,包括文学、语言、政治、经济、自然与生命科学、宗教、神学、地理、历史、考古、艺术、法律等。与其他许多国家类似[15],法国没有我国那样明确具体的所谓“专业”,只是设置若干“课程群”,其课程设置多样化,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的发展目标设立长期和短期性课程、应用与研究性课程等。
巴黎政治学院各项设施都非常完备,如其图书馆是欧洲藏书最丰富的社会科学图书馆。课余时间,学生们大多都泡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阅览室,几乎所有门类的学术期刊都可以在这里轻松地查到。
巴黎政治学院的本科阶段不划分专业,包括国际交流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系各学科的课程。学校开设的多为社会科学类课程,涵盖历史与政治、经济与技术、神学、宗教学、心理学等众多科目。每门主课都由“大课”和“实践课”组成,大课主要由主讲教授进行理论授课,实践课则由助教主持开展习题讲解和学生讨论。
(二)教育资源共享
法国高校实践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据笔者了解,多数教师都同时在数所高校任职或开设讲座。这些来自不同大学的教授,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巴黎政治学院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强,除终身教职外,还有相当数量在政府、企业等各领域任职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以及外国访问学者。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发挥各自的优势,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职业素质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教师们通常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和理念,他们的人生经历常常对学生颇具启发性。笔者选修的一门课程为环境政治学,任课教师是一位英国女性,一年中每半年在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总部工作,另一半时间则在巴黎四大、巴黎政治学院担任一线教学工作。由于她本身是绿色和平组织的骨干成员,授课内容非常真实生动,经常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实验室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绿色和平组织的抗议游行活动经历。
(三)课程阅读量大
法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课程阅读任务量极大,每门课的教授都会推荐大量本领域的专业书籍。与国内大学生相比,法国学生每学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目较少,但是为了完成作业和论文,每周都必须按照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在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阅读任务没有完成,下一周的教学甚至无法进行(尤其是学生发言占很大比重的讨论实践课)。据笔者观察,由于严格的考试和高淘汰率,巴黎政治学院学生学习十分刻苦,在课后大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涉猎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前沿研究成果。笔者选修的“法国政体形成的历史”一课,除了教师编写的阅读材料外,还须阅读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柏克的《法国革命论》等多本历史著作。
(四)培养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法国高校课堂注重培养所有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精神。法国人很关心自己的国家,这种特点在巴黎政治学院的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学校针对国际交流生开设的语言学习课并非脱离实际的照本宣科,也并不着重讲解语法和习题;教师从第一堂课起就要求每名学生积极关注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进展和近期欧洲各国财政部长关于欧元区危机的决策与行动,每节课都组织大家开展时事讨论。萨科奇、奥朗德、默克尔不断地在巴黎政治学院教学楼的大厅、走廊和教室被提起。爱发问、多思考、敢表达的习惯是学校大力倡导,也是全体师生身体力行的重要理念;对于政治角逐、国际金融合作和风险话题的探讨和辩论,更是远远超出简单的利弊判断的思维模式。平等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早已深入到了学生的内心,他们不轻信表面的或者高于自己的“权威”,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始终有质疑的权利,如上文所述的环境政治学课上,教师鲜明地反对消费主义、基因工程,主张“非暴力直接行动”,学生时常与其争论得面红耳赤。法国学生似乎并不认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经常列举政府与工业界对它的批评和质疑,认为它的捐税方法实际上是违法的,且该组织为达到其自身宣传目的经常存在夸大制造业中“残酷”猎杀动物事实的举动。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的存在,使一门貌似普通的环境知识普及课给学生思维水平带来的提升不可小觑。反思国内高校,我们并不缺乏环境可持续发展类的通识课程,然而课堂气氛时常令人昏昏欲睡,学生热情远不如法国课堂高涨,课程的实际效果更是悬殊。更让笔者惊讶和敬佩的是诸多巴黎政治学院学生身上的那种年轻的热情和责任感,当我们国家的年轻学子们更多地为平均绩点(GPA)、就业和谋生等种种压力不堪重负地行进时,他们正在积极热忱地为21世纪的世界出谋划策。
(五)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和探究性课堂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教授过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当今社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摄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目前仍旧是“课堂教学”。
笔者发现,法国教学课堂上,几乎所有师生都对学生演说(exposé)具有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每门课程期间,每名学生都至少有一次机会来到讲台上,结合自己课下的调查和学习成果,对其他师生展开有主题的发言和表述。据笔者了解,做exposé是法国社会中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技能,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中都离不开它,这也成为法国高校教学着重训练的一项本领。例如,在笔者承担讲述任务的一次exposé中,教师要求对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法国的“浪费”现象发表见解。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查找资料后,提出法国存在整个欧洲最严重的药物资源浪费,而这恰恰是由法国独特的、惠民的医疗保险体制所致。法国规定,每个公民都可享受免费医疗,这便导致药店、诊所普遍开花,民众在医疗保健方面消费从不吝啬,原本令人叫好的医疗体制引发了巨大的浪费和作弊现象。学生们针对这一情况踊跃地发表见解,讨论非常热烈。教师又要求学生们继续查找相关资料,根据现存弊端提出合理的改善药品浪费现象的措施报告。这样,一个看似小小的话题,最后却让每个人都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质疑和探讨!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借鉴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支持
法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每年都居政府财政预算之首,为国家培养大量高水平人才提供了资金保证。在法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教堂及其他文物古迹等对学生都是免费开放的,还有很多专门面向学生的免费音乐会。在后来的游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点在欧洲其他国家中并不常见,法国政府对青年学生文化教育的重视的确值得法国人自豪。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接近GDP的4%,但很显然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资金的投入,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和文化氛围,为繁荣高等教育提供财政、政策及文化方面的支持。
(二)倡导全民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法兰西民族是一个酷爱学习的民族。笔者在巴黎交换学习时住在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附近,这里不仅是现代先锋艺术的圣地,还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每个周末上午图书馆开放之前,排在馆外等待进入学习的队伍都长不见尾。这些人大多数并非在校学生,而是已经工作的社会各阶层人士。诸多已经离开校园的人士在周末的清晨不约而同地带着学习资料来到图书馆准备学习,实在令人钦佩。另外,巴黎地铁里颇具代表性的一景就是妇孺老少的集体小说阅读,人们在地铁上抓紧时间读书看报而非玩手机、听音乐,可谓是巴黎闻书香。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学习绝不仅是年轻人的事,也不仅是学生的事,保持一生学习的姿态是生活的艺术。这是法兰西民族特有的巨大的学习热情。全社会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对法国的高等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可以效仿法国各高校、市图书馆向全民免费开放的做法,进一步扩大公民学习的有效渠道,为全社会形成爱学习、重知识的良好风气提供有益的支持。
(三)发展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十分多元化,层次分明、各具特点。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其培养宗旨和教学方式,发挥各自优势,为不同水平层次、就业方向的学生群体提供了广泛全面的选择空间和多方向的就业出口。相较我国目前公立大学占绝对主体和优势地位的局面,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借鉴法国全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共同发展、公立大学与私立院校并举的学术优势,使更多青年学生能够获取高等教育资源,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深入推进启发式、研究式课堂教学
法国高校里各个科目都没有指定的教科书,学生靠记笔记和去图书馆参阅相关书籍进行“充电”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自主性也很大,可以自行把握讲授内容和重点难点。课堂通常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广泛的主体演讲和讨论,并时常布置各类小组讨论报告和研究性学习任务,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互动性强,教学互长。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课堂目前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为主要参照,大纲对课程的重点、难点通常都有十分详细的标示,学生被动和机械地接受知识,参与度较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进行纯粹的知识灌输。我国高校应合理稳妥地推进启发式、研究式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并增加平时作业、研究课题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便减少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能侥幸过关心理,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更主动、更具创造力。
(五)注重实践
法国综合性大学起初针对培养高层次学术研究者和专家而设立,但目前这一定位已日趋模糊,大部分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针对培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课程[16]。而高等工程师学院和其他高等技术学院一直将学生的实践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学习应与实际相结合。法国大学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相关[17],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老师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向学生传授现代实用知识和技能。职业培训内容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非常实用,学生的科研选题一般都是从国家各部门和企业接来的实际任务,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水平,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法国是一个颇具教育特色的国家,由于其民族文化传统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法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具有教育资源共享、注重培养质疑精神、积极倡导实践等诸多优秀的学术特质,其中很多方面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的深入,相信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批判性地吸收和融合他国经验,在促进校际合作、培养青年学子质疑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多开设以学生为主的启发性、研究性讨论课)等方面有所建树和提高,探索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军.中法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对中法合作办学的启示[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77-79.
[2] 陈鲲.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98-99.
[3][9][16]许涛. 法国高等教育概述[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3):133-136.
[4][13]张建同.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64-67.
[5]黄红梅.法国高等教育办学特点及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0(4):116-117.
[6][7]张宝文.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130-132.
[8]http://www.education.gouv.fr/,2012-05-10.
[10]Aurélie Tricoire.Faut-il Sauver les Grandes ?魪coles ? De la Culture de la Sélection à la Culture de l’Innovation.Sociologie du Travail, 2008,50(4),575-576.
[11] Jo?觕lle Bourgin. Les Pratiques d’Enseignement dans l’Université de Masse: les Premiers Cycles Universitaires se Scolarisent-ils? Sociologie du Travail, 2011, 53(1):93-108.
[12]上官莉娜,王仕玉.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与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4):99-101.
[14] http://sciencespo.fr/,2012-05-10.
[15]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1-5.
[17]张富良,龙又金.略谈法国综合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几个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75-80.
编辑:张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