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大放异彩

2012-04-29吕丽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2年6期

综观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大都是流于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袖手旁观,缺乏指导等。我认为,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分好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分工,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指导,合作学习定会大放异彩。

一、 合理分好学习小组

1. 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合理搭配分小组。

【案例描述】《青蛙看海》(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

《青蛙看海》第三课时的教学,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讲好这个故事。因为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低年级的孩子好动,容易兴奋,如果让他们自己组合小组,肯定是一团糟。所以我便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把文静和调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每一组安排一个说话有威信的学生,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2. 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自愿选择分小组。

【案例描述】《伯牙绝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老师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讨论,对于这篇课文,你们想学习些什么。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①读课文;②说故事;③谈感受。围绕三个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确立三个队:“银杏队”,和老师一起学习;“广玉兰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不需要老师的参与;“爬山虎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有问题求助老师。

3. 根据所提不同问题,自由组合分小组。

【案例描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老师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们质疑,学生提了好多问题。最后归并为三个主要问题:①这是怎样的樟树?②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位女性?③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选择学习小组。

【操作依据】小组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不是前后几个学生凑在一起你说说、他说说就是合作。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了解学生,关注他们感兴趣的、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们的需求进行分组。只有自己选择的合作学习内容,学生们才会有探究欲望,只有合理有效的小组组合,组员之间才会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 组内成员一定要有事可做

【案例描述1】《青蛙看海》(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

据研究,小组合作成员最佳的人数是6~8人。在执教《青蛙看海》第三课时时,我把教室里的学生分成了8小组,每组6人。在明确好合作任务后,老师确定每一组小组长一名。由组长根据组内成员讲故事的水平,确定一名代表本组交流的故事员(该组形象代言人),在这个故事员练习讲演时,其他几名成员要能提宝贵意见,比如讲到哪儿要注意怎样的表情、语气和语调,动作该怎么做等。

【案例描述2】《伯牙绝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分好工后,老师明确分工要求。每组推选出一个主席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每组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推选出三名同学代表本小组分别汇报三个任务的学习情况。其他同学献计献策,使他的发言能够代表小组的最高水平。小组学习的时间一共为15分钟,请主席合理分配好三个学习任务的时间。

【操作依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小组长承担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调节好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由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记录的任务;由形象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见解。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

三、 合作由小组向全班辐射

【案例再现】《青蛙看海》(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

过渡:故事呀还在继续,就在青蛙感到失望的时候,来了一只小松鼠。他们之间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谁来把这段话讲给大家听听呢?(课文的4~10小节)

①指名其中一组的故事员讲。

②听了你们组的故事大王讲了之后,你们组还有谁有什么想说的吗?(该组成员补充:比如小松鼠说话时应该是甜甜的、温柔的、充满鼓励性的。小青蛙两次说话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③其他小组的成员,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送给他们吗?(其他组的学生再补充。)

老师小结:你看,只要同学们齐心协力,一同献计献策,会让我们的故事越讲越精彩。

④还有哪一组的代表再来讲讲小青蛙和小松鼠对话的这段呢?不过这次提高要求,要把刚才同学们献出的锦囊妙计尽量都用上!

【操作依据】合作如果是小范围的,那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还是受局限的。如果激活了全班同学的思维,形成一个大的交际互动场,学生间相互学习的力量会发挥到最大化,会让问题剖析得更透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在这样不断交流、补充、提建议中,又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再到大组的交流形式,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每一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四、 教师作用不容忽视

1. 教师要能穿针引线。

【案例再现】《伯牙绝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请小组汇报讲故事。

① 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有请三名代表。

② 你们三个人合作讲故事,可以先商量下,怎么分工,要有理由。(三名代表商量)其他同学也思考:如果让你和其他同学合作讲故事,你准备怎么分工?理由是什么?

③ 三个代表合作讲故事,并说明分工理由。

④ 其他同学发表不同的意见。

【操作依据】老师自始至终就像是冰糖葫芦上的竹签,牢牢地把学生们串在一起。唱主角的是冰糖葫芦,而竹签也少不了。在各组都在学习交流的时候,老师要不停巡视,发现开展顺利的,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学习更带劲。发现开展有困难的,要参与其中,给予明确的指导。汇报交流时,要能在维持纪律的同时,在同学交流时,稍一点拨,就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以上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知道了这篇古文是按怎样的依据分层次的。

2. 教师要能妥善协调。

【案例再现】

交流感情朗读环节。

① 有一组选不出一个读书代表。老师问组长,组长也很无奈。

② 这时老师和蔼地说:“没关系,可能是你们的组员还没有练好,怕代表不了最高水平,那再给你们几分钟练一练。”(此时,读书声又响起)

③ 老师在一旁听,觉得有一名同学读得特别好,就让组长一起认真听,最后老师和组长共同推荐这名同学。该同学得到老师的鼓励和举荐,自信地走上了讲台。

【操作依据】小学生组织能力有限,再加上年龄小,较任性,容易在合作中由于分工不合理或讨论意见不统一发生冲突。这时老师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妥善解决,如果一味地压制或草率处理,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老师巧妙提供平台,先缓和当时的紧张气氛。然后积极主动参与,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有了价值认同感,就能让活动顺利进行。

3. 教师要能收放自如。

【案例再现】《伯牙绝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上课接近尾声,提升主题。

① 你觉得钟子期仅仅听懂了伯牙的音乐吗?(学生谈体会)

② 小结:伯牙不仅仅是在弹琴,他把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也融入了琴声中,他用琴声表达了自己要像高山那样顶天立地,要像江河那样胸怀宽广。而这一切,钟子期都懂,钟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音乐,更听懂了伯牙的心声,这才叫真正的知己啊!

③ 听了这么多同学谈的感受和体会,你觉得这篇文章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启示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在课文纸上。

④ 学生写完后指名读。(板书:知音难觅)

【操作依据】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合作型课堂中,更多时间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补充。此时老师要舍得放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但这张网撒出去,老师还要能收得回。这就要求老师认真倾听,抓住学生汇报交流中的资源,提炼归纳,最后,上升到文章主旨的揭示。以上环节中,老师以一个问题:“你觉得钟子期仅仅听懂了伯牙的音乐吗?”学生就会进一步的思考,再交流的话,是对前面所有问题的整合,又是水到渠成对文章主旨的揭示,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