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故事与哲理的有机融合中实现“言意共生”

2012-04-29胡海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2年6期

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上,崔峦会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如何根治阅读教学这一根深蒂固的弊病?特级教师姜树华用自己的研究行动——《伊索寓言》的教学,回应了目前语文教学的这一热点话题,给人启发,令人振奋。针对寓言的特征,姜树华老师从文体、文本的视角,立足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言意特色,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学习寓言的个性表达,将故事与哲理、工具与人文有机融合起来,言意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一、 着眼文体视角,指导讲评故事,感受寓言言意特色

文体不同,教法各异,依体而教,语文教学才有个性,才有语文味。寓言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常常借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寓言的文体特征,从语文的角度而不是道德教化的角度学习寓言,姜老师充分利用寓言故事性强、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征,一上课就以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效果为缘由,摆开“故事擂台赛”,推选3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评故事,提建议,既当听众又当评委、导演。“讲——评——接着讲——接着评——再讲——再评”,三讲三评的过程,就是讲评互动、以评促讲、全体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内化语言、提升语感的过程,就是认识文体、感受寓言言意特色的过程。通过故事擂台赛,学生不仅记住、讲好了三则寓言,而且对《伊索寓言》故事的简短、人物的有趣、行为的夸张、“故事+道理”的结构等言意特色有了直观具体的感受,建立了类的概念,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在今后的阅读中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二、 根据文本特点,引导揣摩语言,玩味寓言言语方式

虽然寓言的主旨在训诫,目的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情感人”,但它的“以理服人”并不像议论文那样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寓哲理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有鲜明的形象性,学生越是具体而完整地感受了故事形象,就越能深刻领会寓意。姜树华老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根据文本特点,瞄准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用两大举措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

一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字里行间,抓住关键词句,聚焦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通过朗读、品味、对话等方法,含英咀华,感受故事形象,玩味言语智慧,体会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内在含义、感情色彩、表达效果。三则寓言,言语表达可圈可点。姜老师以“骗”为抓手,抓住了三则寓言的内在联系,也抓住了迅速进入文本天地的绿色通道。《狐狸和葡萄》中狐狸的言不由衷、自欺欺人隐藏在“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和“只好转身离开”“边走边回过头来”的矛盾言行中;《牧童和狼》中的两处“大叫”感情迥异;《蝉和狐狸》中狐狸的虚伪在行动中暴露无遗,四个“您”的表述更是肉麻无比、虚假造作。姜老师启发学生抓住文本这些矛盾处、微妙处、关键处,反复朗读,察言会意,涵泳品味,明意赏言,对话交流,言投意合,深刻认识、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思想以及这样表达的妙处,强化了学生对寓言言语特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牧童和狼》教学为例,姜老师紧扣牧童前后两处“大叫”浓墨重彩,先让几名学生对比读,其余学生对比点评,再作奖励性的朗读展示与欣赏式的评点,所有学生都在“读——品——悟——读”的研读过程中,体会牧童表情与内心的变化,从而进入了朗读的最高境界——身临其境。通过音高、语速、语气、神情的变化,传达出了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情感色彩、心理感受,悟出了提示语多一字与少一字的不同,同样是大叫,同样是感叹号,内在的感觉却不同,体会到伊索寓言语言的张力与表达的精当。

二是别出心裁,引导学生重写课文内容,让范文表述与学生的练笔形成对比,既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又让他们在对比中感知了文本言语方式,明白了文体的特点和作者的匠心。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寓言言语精炼的表达特色,姜树华老师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在研读第一则寓言《狐狸和葡萄》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将课文第一段描写具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伸出感受的触角,并动用各种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将葡萄的美味诱人和狐狸的贪婪无奈表现得活灵活现。姜老师先大力表扬学生写得生动形象,接着让沉浸于喜悦中的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只用一句话叙述,没有铺开来描写?教室内陡然寂静下来,接下来便是组内各抒己见,组间互为补充,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不但了解了寓言的表达特点,而且知道了必须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文体的要求确定表达的方式。

三、 立足文化高度,启发个性表达,感悟寓言深刻哲理

寓言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一种以教化为宗旨的文学样式,借此传承人类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理所应当,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姿态和方式让学生继承这些文化,感悟寓言的深刻哲理。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通过语文课程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外优秀文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出发,姜树华老师自觉立足于文化的高度,从语文的角度,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深刻的哲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是以言语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刻领会寓言的寓意,在表达中促进言意共生。伊索寓言大多取材于动物世界,故事情节虽然简单,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给人以触类旁通的生活训导。要想让学生对寓意有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启发学生调动生活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现象,并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思想认识的升华。在姜老师的精心点拨下,学生纷纷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感受深刻。

二是启发个性表达,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为打开思路,解放思想,姜老师以寓言《狼和小羊》为例,出示了多种版本的寓意。有言语表述的不同,虽然都是谈对恶人的认识,但说法有别:表述一,“对恶人做任何正当的辩解都是无效的”。表述二,“坏人是不会跟你讲道理的,要远离坏人”。表述三,“弱者再有合理的理由,也阻止不了强者对自己的不利行为”。有领悟角度的不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学生在阅读《狼和小羊》多版本寓意之后,深受启发,认识到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寓言,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使他们的感想相近,但表述也是有区别的。于是学生静思默想,思维开花,课堂上生成了许多精彩的、有个性的言投意合的结晶——《狐狸和葡萄》:“有的人什么都做不了,不好好弥补,却自欺欺人来安慰自己!”“狐狸用自我安慰的方法来抚慰自己没有得到葡萄的心情,这种方法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狐狸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葡萄,但是他能换种方式安慰自己!”《牧童和狼》:“一个说谎的人,哪怕有一天说了真话,那些被你骗过的人也是不会相信的,这就是以牙还牙!”“一个人若是给别人留下的是好印象,大家便会认为他是好人;若是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大家便会认为他是坏人!”《蝉和狐狸》:“一贯说谎的人,就算骗过了很多人,最后也还是会被识破的!”“坏人往往会露出破绽,我们要存有戒心,看穿坏人的阴谋诡计!”

一则生动的寓言就像一个奇妙的故事一样,保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学生会逐渐丰厚,逐步深入,并将寓言与生活挂起钩来,重新认识其哲理,阐释其意义。课的结尾,姜树华老师意味深长地出示《伊索寓言》译者贾瑜凯的话:《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智慧。这不仅回应了上面的教学举措,揭示了个性解读的思维与路径,提升了学生对寓言寓意生长性的认识,也把阅读从有限的课内延伸至无限的课外,从童年延伸至未来的人生,昭示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更久远的时间,用心灵、用生命与经典不断对话,与大师深入晤谈,实现更高层次的言投意合、言意共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