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文化內涵與中華文化復興
2012-04-29思鸣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第六部份用以專門闡述“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一專題。其中明確闡釋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屬性,對於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報告中在規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的道路、方向、方針和原則之後,又明確指出了這項偉大工程的基本任務:“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筆者認為,這是從外部關係和內部屬性兩個角度對社會主義文化做出了規範,有助於正確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文化;同時也為包括澳門民眾在內的境外華人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共識。
社會主義文化的內部屬性
社會主義文化是一個歷史範疇。顧名思義,社會主義文化是存在於社會主義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化的總和。它無疑是當代中國文化的主流,但也必定源自中華文化這一母體,源遠流長而承前啟後。
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主義文化,與無產階級文化並不是同義的概念,具體言之,它應當具備“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三方面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文化首先是民族的。
中華民族是主要由56個不同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擁有的民族文化極其豐富多彩,僅以文字語言為例就足以印證其多樣性。中華各民族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十餘種,除了方塊漢字及其變體(方塊壯字、方塊侗字、水書、白文)以外,還有象形文字(納西族東巴文)、音節文字(彝文、納西族哥巴文)和拼音文字。拼音文字中還能分出分屬印度、阿拉伯、回鶻、朝鮮、拉丁和斯拉夫六種字母體系的二十餘種不同文字。從語言種類來看同樣如此。語言學大師周有光先生曾經指出,我國56個民族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直接交流的語言或地區方言,分屬漢藏、阿勒泰、南島、南亞和印歐五個不同語系。而漢藏語系中的漢語竟然還有七大方言,分別為北方方言(其中還可以分出四大次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閩方言。可見多樣性是中華文化民族性的一大根本特徵。
然而,體現多樣性的不同民族文化在展示各自個性的同時,也反映出共性相通的同一性。考察文化的起源,我們將能理解中華文化的這一性質。學術界有一種得到很多人認同的觀點: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而由他首創、經過周文王、孔子等後人繼承發揚而建立的易學,可以視為中華文化的濫觴。倘若考察一下易學的起源,便不難發現中華文化的多元特徵。伏羲創始的易學思想,不僅從自然現象和人的自身得到啟發,而且可以找到多元的文化來源。新石器時代中期存在於黃河流域的多種文化,包括伏羲誕生地甘肅的天水大地灣文化、伏羲定都地淮陽附近的河南新鄭裴李岡文化,以及中原地區許多地方與伏羲時代相當的仰紹文化,都為易學的形成提供了組成元素。因此,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元集成的精華薈萃,儘管表現形式有所差異,其本質還是一脈相承、融會貫通的。傳承至今的由各民族文化彙聚而成的中華文化,是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對立統一。
社會主義文化要想體現民族性,就必須在謀求大同的基礎上繼承傳統,承認差異,倡導個性,強調相容並蓄,這樣才能描繪出百花爭豔的滿園春色。
社會主義文化也是科學的。
科學是反映自然界、社會和人類自身規律的知識體系,科學的要義是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由此可見,科學的文化必須符合並且能夠正確反映客觀規律,而要想達到這一標準,應當努力做到兩點,一是正確反映現實,二是真誠尊重歷史。
包括文學、藝術、科技、教育、哲學、宗教等範疇的狹義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從形成機制來看,它們都是人腦對於物質世界的反映。正因為文化是經過人腦加工的第二性的現象,所以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承擔加工任務的人腦的工作質量。具體言之,人腦有可能客觀地、正確地反映現實進而加工出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化現象,但也可能主觀地、錯誤地反映現實而加工出劣質的文化現象。同樣是講述身邊故事的一部電影或數集電視劇,為何有的使人倍感真實親切而引起心靈震撼,有的卻使人覺得矯揉造作而嗤之以鼻,蓋取決於編、導、演們對於現實的反映水平。作為生活主人的觀眾是最有判斷力和發言權的。
有前輩學者曾經將歷史比喻為“任人打扮的女孩子”,這既是對文化遺產自我防衛能力薄弱的一種無奈,又是對不負責任的歷史學家隨心所欲編造歷史現象的無情諷刺。殊不知當今時代隨心所欲杜撰歷史的現象已經肆無忌憚地蔓延到文化藝術領域。凡拍攝歷史題材的作品幾乎都叫“戲說”,於是時空隨時可以穿越,演員們穿著古人的衣冠像現代人一樣地打情罵俏或者勾心鬥角。有一部電影甚至將“霸王別姬”改成了“姬別霸王”(那樣似乎更加“壯烈”),“霸王”與“姬”倘若地下有知,不知是否也有點後悔當年的匆忙選擇?我們常說要對歷史留存敬畏之心,敬畏之心不是出於害怕,而是出於真誠。
反映現實、再現歷史不難,難的是如何客觀反映、如何真實再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性內涵為我們確立了合理的標準。
社會主義文化還是大眾的。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化也是人民創造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也是文化的主人。因此,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必須為人民大眾所用。這個道理人人會講,關鍵在於如何貫徹執行。
人民是一個集體名詞,外延龐大而內涵結構複雜。毋庸諱言,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變化的加劇,人民群眾內部的分化也在加劇。少數人先富起來了。列入福布斯富豪榜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在網上擺闊炫富的富二代越來越肆無忌憚,籌錢買房買車已經成為相對貧困人群的日常行為,精英階層早已不屑於再食人間煙火。在這種形勢下,文化也有可能擋不住誘惑,陷入“獻媚”的泥坑。
君不見,“媚富”、“媚權”、“媚俗”的現象都大量存在。富豪連同他們的二代、三代堂而皇之地登上文學藝術的殿堂,精英(包括“高富帥”與“白富美”們)理所當然地成為文藝作品熱情謳歌的偶像。英明領導的偉大決策與輝煌政績固然在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而小市民的低級庸俗、阿Q式的落後愚昧、流氓無產者的放蕩不羈,也同樣充斥於銀幕螢屏。究其底裡,大凡與服務對象的定位不夠準確有關。
社會主義文化應當是大眾文化。文學藝術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照顧少數社會群體並博得他們的青睞,但切莫忽視人民大眾。必須面向絕大多數群眾,首先為人民的主體服務。近年湧現的“非常六加一”、“快樂女聲”、“中國達人秀”、“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等電視節目之所以風靡全國,為普通民眾服務而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是一個根本原因。
總之,理解了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與大眾性,我們便能較好地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社會主義文化的外部關係
我們正在從事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國的道路要由中國人自己來走,中國的事情,包括文化事務,無疑應由中國人自己來擔當。然而,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中國與世界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當然也不能游離于世界文化的百花園之外。於是就有了考察中國文化的外部關係的必要。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是從三個方面來討論和規範社會主義文化外部關係的。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應當面向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小康社會是同現代化密切相關的,現代化不僅僅意味著具有現代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意味著社會成員精神面貌跟上時代潮流,思想認識達到自覺程度,亦即具有現代的文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中,也包含著文化領域的目標:“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由此可見,文化同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範疇一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承擔著艱巨的任務。環顧我們身邊,封建迷信的死灰復燃,陳規陋習的捲土重來,愚昧無知的沉渣泛起,都是與文化現代化背道而馳的現象。不面向現代化,文化便會落伍,便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記憶的淡漠、卷宗的泛黃和音像的朦朧而漸趨陳腐。任重道遠,文化工作者責無旁貸。
社會主義文化要想做到面向現代化,就必須堅持改革。關鍵在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胡總書記在十八大的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詳盡闡述:“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工作者,理當以此作為己任,堅持轉變觀念,堅持革故鼎新,堅持正確導向,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也應當面向世界。
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接納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需要瞭解世界,接納中國的世界人也需要瞭解中國。要想相互瞭解,首先必須相互面對、相互正視。隨著西裝革履的中國代表在聯合國大會上慷慨陳詞,世人再也不會把男人留辮、女子纏足當作中國人的標準形象;隨著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賽場上屢獲金牌,國際社會必定拋棄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固有觀念;隨著中國作家中的一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才使世界文壇少了一份早就可以減少的遺憾。
社會主義文化要想做到面向世界,就必須堅持開放。唯有開放,才能使中國人走出國門,才能使中華文化傳向世界。孔子學院不是遍佈全球了嗎?中國功夫、中國歌劇(京劇)、中華美食、中醫中藥,不是和茶葉、絲綢、瓷器一樣,逐漸風靡世界了嗎?酒香固然不怕巷子深,但香酒未必一定要藏在深巷而考驗別人的嗅覺,倘若帶出深巷、陳列市井,甚至漂洋過海、環宇展示,不是更有利於公諸同好、惠及世人嗎?
當然,瞭解和學習借鑒從來都是相互的。不是只有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好東西,人家的文化之所以流傳至今,必定也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只要先進,只要符合我們的價值標準,只要能夠滿足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就可以、應當和必須學習借鑒。2011年間中國表演藝術界的一件盛事至今記憶猶新: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等企業引進、由中國藝術家表演的美國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媽媽咪呀》的第14種語言——漢語版本,一舉在京、滬、穗等大城市連續上演近二百場,不僅創造了五千多萬元的票房價值,而且在音樂劇舞臺上刮起了一股經久不息的旋風。實踐證明,非社會主義的文化在一定的條件下同樣是可以為社會主義所用的。唯其開放,才能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社會主義文化理當具有寬闊的胸懷和博大的包容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此時此地,我們對費孝通先生的至理名言當有更親切、更深刻的認識。
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還應當面向未來。
未來不只是憧憬,它正在穩健地向我們走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已經歷歷在目,社會主義文化在其中承擔的歷史職責亦已逐漸明晰。在實現這一歷史任務的過程中,必須始終看清楚時代的未來走向,緊跟既定的宏偉目標,以免猶豫彷徨或者誤入迷津。讓人民群眾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又是社會主義文化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因此,文化在向前看的時候,要高瞻遠矚,要力求洞察社會的發展趨勢,預測社會的結構變化。既要照顧社會群體的大多數,又要關注少數,關注弱勢群體。從這一認識出發,社會主義文化在未來需要將更多的關注投向基層,投向平民,投向少數民族,投向邊遠地區。
社會主義文化要想做到面向未來,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我們的時代一日千里,迅猛向前;我們的社會日新月異,瞬息萬變。面對著高潮迭起的新變化、層出不窮的新事物,一切文化工作者切不可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務必要投身社會變革的大風大浪,學會游泳,學會搏擊,學會順水漂流,學會逆水行舟。當網絡文化隨著互聯網的張揚鋪天蓋地湧來的時候,當微博和微信憑藉手機的普及無孔不入地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時候,當良莠不齊的文化產業吸附著歷史文化資源的營養雨後春筍般恣意生長的時候,當形形色色的外來文化搭乘著iPad、iphone、IMAX銀幕或者4D電影的載體長驅直入的時候,社會主義文化工作者唯有保持健康心態、清醒頭腦,才能因勢利導而遊刃有餘,成為順應時代趨勢且引領世界潮流的弄潮兒。
總之,做到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起的中國文化,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文化。
中華文化的共同傳承與弘揚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對社會主義文化本質內涵與外部關係做出了清晰的闡釋,也為境外、海外華人齊心協力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共識。
首先,要正確認識、妥善處理“源”與“流”的關係。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源流的總稱。孕育中華文化的最初時期大約從距今不到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開始,其比較清晰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多年的伏羲文化,廣義源頭則可理解為包括“三皇五帝”時期多種來源的中華遠古文化。在五、六千年的漫長歷史演進過程中,中華文化廣納百川,推波逐浪,終於形成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洪流。在中華文化的源流中,多種文化流派共存共榮,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必有一定的主流文化處於主導地位。在今日之中國大陸,社會主義文化便是主流。願既具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本質特徵,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在當今時代充分發揮其主流作用,引領中華文化的洪流一往無前。
其次,要正確認識主流文化的兼容性。
處於主流地位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極大的兼容性。它不是無產階級文化,不具有階級性。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份,社會主義文化反映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生產關係的總和)。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形勢下,社會主義文化大的外延不斷擴大,兼容並蓄的程度日益加深。因此,對於境外、海外華人世界來說,能夠找到越來越多的與社會主義文化的共同點。尤其是十八大報告將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三項內容定為社會主義文化內涵,同時規定社會主義文化應當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之後,海外中華文化同大陸的社會主義中華文化的溝通與接軌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了。
最後,要充分發揮各支流文化的聚合作用,形成中華文化的整體化效應。
十八大報告中向全黨提出了“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的要求。這一要求,實際上是對全中國人民的號召,也是對全世界華人的召喚。增強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天下華人,人人有責。因此,港、澳、臺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有義務為發展傳播中華文化而盡心盡力。而處於主流地位的社會主義文化也必須充分尊重各種支流文化,充分發揮其支撐與聚合作用。惟其如此,才能積小流而成江海,形成中華文化的整體優勢。中華文化復興並再次引領世界文化潮流的日子當爲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