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潭大学:寻梦之旅开始的地方

2012-04-29黄逸川谢伦希

求学·理科版 2012年3期

韶峰之下,湘水之邻,一所积淀了50余年深蕴文化的高等学府——湘潭大学坐落于此。1958年,全国各地近90所高校的600多名优秀教师,带着各校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来到湘潭,住茅棚、宿农舍、点油灯,用双手筑起了一所高等学府。从1958到2011,50余载奋进史,50余载追梦路。踏进这所学府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三道拱门却始终立于门口,见证着湘大学子的来来往往,也篆刻着湘大一步步成长的烙印。

这个园林式大学城沟通内外的城门,是一个巨型的标志:三道相互连接、却又上不封顶的拱形门。据说这个代表着湘潭大学的独特标志,内涵丰富:有人说是代表着湘潭大学是文、理、工综合性大学,上下通达,学习、求索无止境;有人说它蕴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传统哲学思维,兆示着学校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无限潜能;有人说,进门不一而足,出门同样如此,预示着湘大学子博学多能,潜力大、后劲足。

“大学育人,文化是根。”2005年3月,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白春礼院士亲临湘潭大学开启湘大“韶峰”名家论坛,并为湘潭大学题词寄语“以人为本,学科强校”。韶峰系列论坛吸引、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湘大讲学,讲学内容涉及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层面。2011年的“韶峰”名家论坛曾做过一个命题为“中国陪审制度的未来——陪审制PK参审制”的论坛。当时,国内法学界的名流专家共聚一堂,纷纷对中国是否适应美国式的“陪审制”发表自己的看法,反对陪审制的专家提到其与国情不符以及牵涉到的经济成本问题。湘大师生敢于突破,针对专家发言提出了更犀利的“成本在中国不是问题”“ 能否借鉴一国两制,在审判中实行两种陪审模式”的观点,让现场掌声连连,高潮迭起。

迄今为止,韶峰名家论坛已开展了50期。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伟新教授、首届全国十佳律师秦希燕等一批批知名人士都曾客坐名家论坛,为湘大学子带来了一场精神与文化的盛宴。名家论坛为湘大学子搭建了一个沟通和联络校内外名家的平台,同时论坛也是湘大学子展示学识才华的舞台。

湘大在学科建设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诉讼法学、行政管理、计算数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等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13个。其中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发展已经相当成熟。2006年湘大设立了行政管理博士点,成为目前湖南省唯一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点。此外,湘大还在岳阳县、湘乡市、湖南省地税局、湘潭市地税局建立了行政管理调研基地,以及与湖南省效能建设办公室签约建立了行政管理研究生调研、实习基地。湘大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在13%~20%之间。教育部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工程研究中心主持研究的“己内酰胺贝克曼重排反应模拟优化”等新技术,被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等多家企业采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亚硫酸钙脱硫法及65t/h锅炉脱硫除尘示范工程研究”的新工艺为国内首创,该技术成果先后在26个省市的60多台锅炉上使用。2000年,湘大招收了第一批留学生和国防生,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的地方大学。

在长株潭一体化优势逐渐凸显的今天,湘大人不甘落后,紧随国家政策的脚步,锐意改革。在构建两型社会之际,省政府提出了打造长潭西线硅谷的理念,力图建成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为核心以及湘潭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为核心的2个大学城,这将成为湖南科技的最大增长极。2008年,湘潭大学城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始建设,湘大借此契机,与市政府签订两型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不仅为湘大学子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更为湘潭大学科技城提供了固定的人才来源。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在这所远离了大城市喧嚣浮华的学府里,朴实的湘大人学会了“宁静以致远,淡薄以明志”。与心为伴,以梦为翼,在这个承载着无数人青春与梦想的地方,湘大人躬亲实践,不断地完善自我,给湖湘大地带来了一个个惊喜。如今,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等待着下一批追梦者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