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旅游与民生

2012-04-29曹诗图刘雪珍

中国市场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生旅游

曹诗图 刘雪珍

[摘 要]旅游是一项民生事业。旅游与民生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来认识。旅游是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重要活动,与民生休戚相关;旅游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作用巨大,是关乎民生的重要社会福祉事业,堪称“民生之伟业”。

[关键词]旅游;民生;社会福祉事业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0128-02

1 旅游是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重要活动

现代工业的持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存压力的与日俱增,以及太多太重的社会责任,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觉得心理紧张、精神倦怠、身心疲惫,乃至出现一些身心失衡和心理疾患等问题,一系列现代病、都市病和心理疾病呈爆发状态。据2006年北京国际健康论坛报告,我国人口中约有70%属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人口超过9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度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约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据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近年广受关注的“富士康事件”就是一个例证。有专家认为,21世纪威胁人类的最大疾病是心理疾患,这显然是社会和谐的最大隐患。为了缓解压力、调节身心、恢复精力、振奋精神、更好地发展,忙碌而疲惫的人们需要放松和自救。旅游与休闲在本质上是人的消遣等身心自由活动。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旅游和休闲是调节身心、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没有任何医疗机构能起到这样的解决人类身心疾患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和休闲可以使人们放松疲惫的身心、减缓紧张的压力,获得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从而达到调节身心平衡的目的。

人们通过旅游可以促进身体、心理方面的健康。在现代,“生命在于运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了。而“旅”和“游”都是动态的行为,离开了身体运动,也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追求身心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的自由、自在、自得体验。那些经常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人,其身体和精神的健康状况一般都比较好。旅游地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很利于身心健康。西方学者甚至将一些优美山水风光谓之为“自然的医疗性风光”(medicinal landscape of nature)。古往今来,那些醉心山水、爱好旅行和游览活动的人,大都健康长寿。旅游者的许多体验动机来自对自身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匮乏的补偿需要,通过旅游,人的机体自然会得到休整,补偿缺失。通过旅游活动,还有利于人际之间的和谐交往,使人获得人际关系补偿体验,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此外,旅游还能帮助某些慢性病患者康复,并对精神忧郁、神经衰弱等心理疾患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近年来,与康体有关的旅游项目发展迅速,如养生旅游、康体旅游、远足旅游、矿泉旅游、日光浴旅游、森林浴旅游等。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旅游与休闲是人生命物质运动不可或缺的一种形态。众所周知,人们的劳作状态达到一定的时间或限度,就需要休息、休闲,类似于边际递减规律,这好比机器运行到一定时间就需要保养和检修,土地耕种到一定程度和时间就需要休耕。而人也是一样,人类为了生产与再生产,为了恢复体力和激发创造力,必须要进行休息、休养和休整。通过旅游或休闲,可以调整自己的精力并恢复活力,使生命得以更好地延续,使工作和创造更有效率和成效,这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决定的。旅游的本质是人的身心自由体验,是一种有利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对于人的幸福感乃至自由、全面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人是具有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的统一体。旅游可以满足人的不同生命层面的需求。对于生物(肉体)生命而言,可以增进健康、强健体魄;对于精神生命而言,可以带来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感;对于社会生命而言,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旅游可以促进“三重生命”的和谐发展,可以使人某个原本薄弱的生命层得以强化充实,调节三重生命间的不平衡状态,使其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生命素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旅游与休闲是人追求更好生活与发展的基本权利,旅游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民生质量的重要标志。正是基于旅游对于人的重要性,1980年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将公民的旅游、度假和休闲权看成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呼吁各国通过立法来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

2 旅游是关乎民生的社会福祉事业

2.1 发展旅游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众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故有“就业乃民生之本”之说。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服务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具有其他行业难以具有的就业容量或就业空间,在扩大就业功能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要远远超出其他行业,是名副其实的“民生事业”和“社会福祉产业”。世界旅游理事会早在1999年就曾经指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作为一个整体雇用了全世界从业人员的1/10,已经成为世界上创造新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旅游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上突出特点是充分发挥“和谐就业”的民生功能。旅游与“和谐就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常增加就业的措施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而事实上,由于市场制度下技术进步对于人类劳动的“挤出效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弱化,甚至产生负效应。在这种困境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探讨“非增长性就业”的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增加职工的旅游与休闲时间,如实行带薪休假制度,通过减少劳动时间均衡分配工作机会。在劳动岗位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人均劳动时间,就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这样既提高了就业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失业者增加了工作机会。由此可见旅游在解决就业问题中发挥新的重要作用。

2.2 发展旅游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现实难点主要体现在收入问题和就业问题。旅游业由于具有关联度高、拉动性强、就业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使其颇有潜力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农村发展旅游业,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拓展农业的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有效改善农村民生,在解决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中作用重大。

2.3 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的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西部地区要选准优势产业,加快实施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把发展旅游业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之一,因为旅游资源是西部地区普遍拥有的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比较经济优势。和谐社会是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和进步的社会。“分配是民生之源”。改革发展成果应让人民共享,应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通过产业调节、地域调节,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和生活得更有尊严。旅游业能有效地调节社会财富的地区分配,是西部地区和山区兴地富民的民生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和山区的民生状况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效调节人们收入的地区差异。目前,许多边远地区、山乡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迅速致富,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2.4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稳定乃民生之盾”。“稳定”或“社会和谐”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有效地提升社会的协调度,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民生意义。

综上所述,旅游具有巨大的民生功能,是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重要活动,与民生休戚相关;旅游业在本质上是一项民生产业,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作用巨大,堪称“民生之伟业”。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当前的旅游发展应更新观念,要超越产业经济属性的发展模式,在注重发挥旅游业经济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的民生功能,努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境界,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产业或社会福祉事业。可以预见,“民生导向”将引领中国旅游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马波.旅游与民生:从抽象到具象[J].旅游学刊,2010(7):7.

[3]张凌云.国民旅游:一个关乎民生的旅游新课题[J].旅游学刊,2010(8):5.

[4]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曹诗图(1954—),男,湖北宜都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哲学,旅游开发,旅游文化研究;刘雪珍(1987—),女,河南商丘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民生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小A去旅游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旅游
就业是民生之本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