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发行不能全怪基金
2012-04-29钟林
钟林
沪深交易所两位老总在上个月2日深圳的一个金融论坛上,罕有的同时炮轰公募基金在IPO发行中的疯狂询价行为。上交所老总称:“很奇怪,基金公司80倍的(发行)市盈率可以接受、9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150倍的市盈率也可接受,到那么高你怎么可以接受呢?”由此引发市场对公募基金系列荒诞行为的大讨伐。
2011年以A股二级市场的大熊市而凄惨告终。简而言之就是“一级市场发得太贵,二级市场输得太惨”。股市熊得太厉害之后,极易引发投资人诸多的愤恨至极,证监当局本身就是被炮轰的主要目标。沪深交易所老总是次对公募基金的泄愤,在客观上也有转移市场焦点之嫌,试图让市场的怨愤转移到公募基金那边,因为二级市场上到处都是讨伐证监会的怒吼。
多数舆论都认为交易所老总的炮轰很解气,似乎找到了自2009年7月IPO第二次改革以来,市场持续出现“三高”乱象的症结。但笔者以为这恰恰是一大误区。沪深交易所的老总,凭什么可以将“三高”的罪名嫁祸于基金呢?
2009年7月后出台、经过改革后的新发行制度,采用的是“荷式竞价法”:最终的新股发行定价,是以入围众机构中的“最低价”来决定。只要你入了围,只要最终入围的最低价是15元/股,那么就算是先报出了60元/股的机构,最后还是按照15元/股来认购新股,根本不需要支付其申报时的高价。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鼓励“竞价”,消除了过去机构曾经合谋压低发行价的漏洞或弊端,但是同时又是变相鼓励机构报高价,否则就无法获得新股“配额”。任何有资格参与询价的机构,只有其报价先“入围”,后才有资格获得配售新股;加上所有基金的资金都是基金持有人的,而不是这些基金经理自家的,他们完全就是毫不心疼的胡乱报价。直接导致所有这些乱象最后的祸根,还在IPO的这套制度、以及决定该制度的证监会那边,上交所老总怎么会忘记了自己的江湖身份呢?
基金在IPO询价中胡乱报高价,当然有其可耻与该讨伐之处。因为他们的这种疯狂,直接扮演“新股不败”的丑恶推手。新股长期毫无节制的狂发,至少在二级市场,已经酿成天怒人怨,并被视为A股长期走大熊市的祸首之一。
IPO狂发,市场的流通市值爆增,却演绎出几大悖论。一方面,是二级市场对IPO无节制发行的愤怒;另一方面却又是一级市场有数以万亿元计的“打新”资金,在长时间尽享打新股的快速暴利。包括所有商业银行都开设有专门打新的、美其名曰“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的专门账户,并极力动员和招揽旗下万千储户将其存款转为认购新股的专项资金。
原因之二,就是担任新股IPO询价主角的公募基金,完全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即没有起到为新股“合理定价”的作用。基金公司专门享有在“网下”大笔申购新股的“特权”,他们不需要参与网上申购和竞争,就有权得到大把的新股,这是证监会为大力扶植基金这个机构投资者所给予的特权。
因为新股的炙手可热、发行市盈率和发行价高企所形成的“新股不败”,享有打新特权的基金,不论其每年的股票投资收益如何,仅每一次打新股的收益累积下来就相当可观。利益关系决定了所有这些基金公司必定要把新股定价拉高,为自家牟利,此乃其一;
其二、基金的资金全部都是来自其持有人的认购。因为基金既要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又要在二级市场买卖股份,如果遇到长期熊市和新股因过份高估而屡屡破发之时,基金在二级市场买入的新股,往往会令自家亏蚀。但证监会的硬性规定是,基金公司每年提取的巨额管理费,是不论其投资业绩亏盈的旱涝保收。这种奇怪的制度决定了基金经理们对投资人的资金毫不吝惜和在意,亦直接导致其不惜在IPO询价中乱报高价。
其三、在IPO询价中乱报高价,基金涉嫌对发行人、对承销中介的利益输送,加上“人情”面子关系。因为股市这个圈子本身并不大,很多人在进入基金之前,就在证券、保险或上市公司打滚,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四、因为目前询价中采用的“荷式竞价法”,本身亦限制了报低价的行为。有很多实例证明,曾经报过低价的公募和私募机构明显被边缘化、或被直接逐出山门,被隐性取消询价资格。因此,基金必须报出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