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转型视角下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2-04-29连志慧武雪周

中国市场 2012年1期
关键词:政务微博常态定位

连志慧 武雪周

[摘 要]作为网络民主的扩展与延伸,政务微博这一新生事物对于进一步推进现代政府转型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长远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对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考验。为此,必须立足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在政务微博的职能定位、专业性、常态化、运行策略等方面做深入思考,提高“微博问政”的能力。

[关键词]政务微博;定位;专业;常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0104-02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在越来越多的热点问题与公共事件中,微博都发挥着议题设置、快速传播、社会动员的重要功能;互联网监测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11年年底,中国互联网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1亿,2013年年底将达到2.53亿左右。其中,以政府机构为背景的政务微博成为一支被广泛关注的力量。据复旦大学发布的国内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3月20日,全国范围内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这些微博覆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行政层级以及众多职能部门。

作为网络民主的扩展与延伸,“微博问政”对于进一步推进现代政府转型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政府而言,它是政府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倾听民意、与民众互动交流的新平台,有助于政府确立开放、平等、参与、合作的执政理念,促进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它提供了人们问政议政、政治参与的便捷工具和新的“利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局限性,当前政务微博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制约着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对政府的决策、沟通、应对、处置乃至公共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面对“微博问政”的热潮,我们需要多做一些冷思考,对于政务微博的职能定位、运作策略、管理风险等问题进行初步总结和讨论,使其在未来更好地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中存在着以下几大难题:一是如何处理好在信息发布过程中政务公开与信息泄密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提高政府部门及官员问政的专业性,如亲民话语、沟通能力、网络相关知识掌握等能力;三是如何解决“微博问政”的常态性问题,保证其日常维护与及时更新;四是如何把握大量零散的、具体的、随意的,有时甚至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舆论表达;五是如何解决政务微博在地域、职能部门分布上的不均衡现象,激发政府部门及官员运用的积极性;六是如何处理好网上倾听民意民情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以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政府转型大背景,通过加强政务微博建设,提高“微博问政”的能力和政府公共治理的水平。

第一,分析微博运行特点与规律,对政务微博进行准确的定位。

理论上讲,民众将公共权力让渡给政府,对于政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公开、透明、参与、监督中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增进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利。但是,要运用好政务微博这个平台与工具,首先必须研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研究微博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及利弊,并以此为基础对政务微博的功能进行合理的定位。微博之所以能够问政,前提就在于它能够通过直接的互联网、WEB、WAP,特别是通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终端,使得网民可以直接对各种微博动态进行实时关注,进而产生互动关系。它让沟通变得更加便捷、灵活,它的低门槛准入使普通民众掌握了更多地话语权,它可以对特定的议题进行迅速的传播和深入全面的探讨;同时,它又容易造成信息的泛滥、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加深既有的信息鸿沟,它的简短性要求也会影响到公众参与的深度以及互动的效果。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的政务微博被寄予了过多的期望与诉求,一些社会矛盾常常在此积聚,有时它甚至成为了民众“信访”的新渠道。那么,政务微博承载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依法政务公开、倾听民意汇集民智、权威信息发布、把握舆情动态。

首先,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依法依规地加强公开工作,及时准确地在政务微博发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公开是沟通和谅解的前提,透明才能更好地参与、监督,老百姓有权知道政府在干什么,有权知道政府决策的过程。当然,政务微博的一些特性决定了它只能是政务公开的一个平台,还是要与其他公开渠道有机结合,与其他网上、网下的政务平台实现联动。

其次,要在重大决策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作出后及时做好答疑释惑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以及公众的认可度,降低决策风险。例如,2010年10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就《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修订草案)》举行立法听证会,新民网、上海微博全程直播。不少网友在网络上踊跃发言,针对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上甚至展开辩驳。通过微博互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实现了立法工作的公开和透明,扩大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听到了各阶层利益群体的不同意见,真正使立法工作走进百姓的心里。

再次,要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公共事务进行权威的信息发布,消除谣言并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例如,2011年3月日本地震后引起的“抢盐风潮”中,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对蔡奇说:“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 数分钟后,除蔡奇外,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和杭州市卫生局长陈卫强相继在微博上作出回应,告诉网民核辐射监测结果、食盐供应充足、碘盐无助抗辐射等,官员的安民告示在短短数小时内被转发了数千条,消除了大家的恐慌和疑虑。

最后,要在互动交流中注重信息的搜集和舆情的监测,反映公众诉求和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公众的舆情动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下,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多发,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积极通过微博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及早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微博舆论新环境,使微博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官民关系的“润滑剂”。

第二,加强培训,提高政府机构与官员“微博问政”的专业性。

政务微博不同于娱乐、生活、交友等普通微博,直接代表着党政机关与政府的形象,相关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培训,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互联网知识和新媒体技能。从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基础知识与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技能是当前最需要补课的内容。2011年6月,江苏溧阳市卫生系统的一位局长因为不了解微博与QQ的区别,将一些私密的对话发在了微博平台上,成为了一大笑料,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下一些官员与时代脱轨的严峻现实。一些党校和干部学院已经开出了相关课程,包括“微博与领导工作”、“提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网络领导力”等,这些对于政府治理、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意义重大。

二是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精髓在于去中心化,人们交流沟通时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平等。要想发挥好政务微博的实际效果,沟通的方式、技巧非常重要,特别是要摒弃传统行政过程中的“官僚气”,改变俯视的习惯。在语言表达上,真诚、生动、亲民的话语和个性化的表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作为全国首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省部级官员,浙江省组织部长蔡奇的“说话之道”相当值得借鉴,他既说官语、也说心语,既有私话,也有行话,极具个人魅力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三是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由于表达的相对自由性,使得民众的言论更为直接和外露,这些情绪中可能带有非理性的成分,出现一些抱怨和批评,尤其在对待公权和政府管理问题上,甚至还会有激烈的言论出现。对此,要对政府机构、官员、日常维护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和专业培训,使他们在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时有一个正确积极的态度,有在批评中成长的胸怀,保持淡定、从容,并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第三,积极推进“微博问政”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政务微博能否真正实现政府执政方式的创新,这不仅仅是执政理念、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机制制度建设,使其更加持续、规划、科学。

首先,要加强立法,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运行轨道。有学者建议制定专门面向新媒体的政府信息公开操作条例。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涉及新媒体部分只简略提到“政府网站”,针对政务微博中的种种不规范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性地制定面向新媒体的政府信息公开操作条例,使政务微博能够更加规范地运作。2011年6月底,南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规定了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等内容。这是市级政府第一次针对规范“政务微博”下发专门文件,给其他地方发展“政务微博”提供了借鉴。

其次,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机制制度。一是运行维护机制。一些政务机构的微博仅仅转发一些政府公告和地方新闻,甚至开通后数天乃至数月不见更新,更谈不上实时互动、及时回应,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损害政府形象,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工作团队进行日常维护,明确各环节的负责人,保证常态化运行。二是信息的发布、采集制度。一方面,要规范信息发布管理的规则和流程,严格避免随意发布未经证实与许可的信息;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微博还要注意对涉密信息的保护。另一方面,要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分类,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报送相关职能部门与决策机构。三是绩效评估机制。目前的政务微博运行多处于自发状态,一些部门缺乏实践的勇气和积极性,在运行效果上也没有相应的评估,必须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才能提高工作实效,激发工作热情。四是规范监督机制。政务微博代表官方的形象与态度,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和监督,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特别是官员个人微博,网民很容易会把其言论与公职身份联系在一起,任何不当言论影响的都不止是个人,而是其所在机构,甚至整个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四,循序渐进,有重点、分阶段稳步推动政务微博建设。

微博在中国的兴起不过两年多的时间,政务微博的运用、管理更是政府部门面临的全新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从保证运作实效,保障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应避免“一哄而上”,而是有重点、稳步地向前推进。

重点部门先行先试。政务微博的两大基本点在于服务与互动,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优先推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承担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的一些部门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一定的规律和好的经验做法,然后再推广会比较稳妥。当前,公安微博可谓是一枝独秀,《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政府微博机构十强榜全部来自公安部门。相比之下,党政机关、司法、交通、旅游等部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相比庞大的党政机构构架层级和公职人员数量,2400多个微博还显得过于“单薄”。

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设立专门账户。沟通交流的内容越是涉及具体事务,风险会相对小一些,取得的效果也会比较好。针对突发的公共事件、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甚至是某一个单独的刑事案件,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独自或相互协调开设针对性的账户,客观公布事件最新进展、政府应对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与民众互动联络。假如我们在面对一些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时,能够及时在新浪、腾讯等平台建立相应的账户,就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评估网络舆情、疏导公众情绪、提高回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光宁.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J].社会主义研究,2011(3).

[2]王军杰.微博问政:人大当率先垂范[J].人大建设,2011(6).

[3]瞿旭晨.政务微博的管理风险及运营策略[J].新闻大学,2011(2).

[4]姜胜洪.我国“微博问政”的发展状况与完善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8).

[5]邓遂.“微博问政”热潮的冷思考——当前政务微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传播,2011(8).

[6]谢良兵.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微博热[J].理论导报,2011(8).

[7]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R]. 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2011-04-24.

[作者简介]连志慧(1981—),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任中国法学会网络编辑。

猜你喜欢

政务微博常态定位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巧用政务微博,回应民众关切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