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壮学研究 为弘扬中华文化作贡献
2012-04-29戴光禄
戴光禄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纲要要求,要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我省各级壮学会、广大壮学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壮族同胞,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壮学研究,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壮学研究,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过贡献。这些年通过学习研究壮族文化,我深感壮族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不愧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比如“竜”(生态文化)、“那”(稻作文化)、“糇糯”(饮食文化)、“帕此帕空”(服饰文化)、“曼栏”(村落文化),“掌雅”(医药文化)、乃至“摩”(宗教文化),其中有许多东西是在教我们如何规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传统文化引导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甚至不惜借用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神灵观念,把自然神化,要我们视树木森林为神,视山川河流为神,像敬畏神灵那样敬畏天地,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都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食粮。从汶川大地震到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当人们从电视上看到地震引发的海啸巨浪像摆弄玩具那样推平房屋、卷走汽车的画面时,难道还不感到在大自然面前,人是何等的渺小、何等的脆弱、何等的无奈吗?!不抑制人类的贪欲,恣意肆虐大自然,其结果将会是多么惨烈、多么恐怖啊!
又比如“禀礼”(礼仪文化),是在教我们如何规范、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族群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和族群外部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善良、温和、包容、善与人和、不与人斗,这对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商品社会是个追逐利益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几何倍增,使得整个社会躁动不安,浮动、快速、流变成了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壮民族“禀礼”的许多礼数就变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再比如,“茉瓦”(艺术文化)、“伦”(歌圩文化)、“欢景”(节日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壮民族的艺术灵性、诗性思维以及热情爽朗、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也是现代化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如此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研究、开发、传承和利用。一个优秀的民族,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长上,更应体现于精神文化的发展中。作为壮民族的后生,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个总要求下,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民族文化应该扬什么,弃什么,传承什么,创新什么,从而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壮学研究,广大壮学专家、学者及广大同胞应冲锋在前
存在决定意识。在多民族的国家中,人们的思想总会或多或少地打上各自的民族烙印。这种抹之不去的民族烙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情结。这种民族情结,正是研究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动力。广大壮学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壮族同胞,理应以深厚的民族情结和民族责任感,在壮学研究方面当先锋,打头阵。应该勇于对自己说:我不说谁说!我不讲谁讲!我不做谁做!我不干谁干!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而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还将会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文明。所以,我们不仅要有民族责任感,还应该有紧迫感。尤其是我们一些上了点年纪的同志,更应该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尽快挖掘出来,整理出来,让后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后辈。
三、加强壮学研究,要有心去做,用心去做,有信心做好
何谓有心,就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心去做,再容易做的事也肯定做不好;有心去做,再难做的事也能做成。大家知道的12集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就我个人讲,这是赌着气做的。从2006年1月24日在广南坝美开机到2011年1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首次播出,不多不少整整花了五年时间。这还只是拍片子、编片子、播片子的过程。如果再加上前面写本子、找票子、组班子、理路子的过程,则将近干了10年,名副其实的是“十年磨一戏”!直到10年后的现在,还差着出版发行片子的事没有做。凡事旁人看到的只是结果,而过程只有自己经历,自己体味,正所谓甘苦自知啊!
所谓用心,就是要认真,伟人毛泽东有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不认真,马马虎虎,是做不成大事的。这方面,阿峨版画、坡芽歌书、广南礼乐、马洒古乐等,都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所谓有信心做好,就是确定目标之后就不再犹豫,不再动摇,就要充满信心,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时说:“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治国理政如此,做学问也如此。
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不搞片面性,不搞绝对化、不要为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更不能通过否定别人来肯定自己。比如说竜文化,视树为神的民族很多,不能说只有你壮族才是正宗的,别的民族就不正宗,各个民族都视树为神正是我们的希望。又比如铜鼓文化,我们说读懂了铜鼓就读懂了壮族,是因为铜鼓上有许多壮族历史文化印记。但不能因此就说铜鼓只能是我壮族所拥有。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在不断地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这正说明中华民族是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这也恰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