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影像的现状和未来

2012-04-29林路

数码摄影 2012年1期
关键词:摄影

林路

当代摄影的空间,不可忽略的就是新生代的影像世界。因为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在于当下,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于是有人喜欢用“新锐”一词,凸显他们的魅力和影响。这里,我们不妨就从“新锐”说起……

新锐这个词.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指各个领域的后起之秀,他们具有打破陈规的勇气和实力,是将来这个领域的栋梁之材。据说是在美术界最早使用新锐一词的:1999年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的一场当代艺术展——新锐的目光。参展艺术家都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代表性艺术家,随后新锐一词不断被艺术界业内人士复制使用.成为对年轻艺术家的一种流行用法。当然.摄影的普及和新人辈出.比之任何一个艺术领域有过之无不及,所以面对摄影新生代,常常会令人感到困惑。

这是一个发展太快的时代,是一个被人喻为“读图时代”的纷乱空间.是我们谁也无法回避的使人心烦意乱的浮躁的年代——世界各个角落的新生代摄影人已经向我们揭示了许多“触目惊心”的话题。他们已经不再停留在花花草草、情意绵绵的“绿肥红瘦”的年代,关于一切当代时空敏感的话题.他们都会毫无顾忌地通过镜头甚至自己的身体去触摸:关于暴力.关于性.关于生与死的颠覆,在他们面前都可能是小菜一碟。但是他们的内心又是异常的脆弱.就像我们中间的许许多多人一样,随时都可能因为意外的触发而使心灵的世界毁于一旦——同样通过他们的镜头泄露出来。

记得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曾经断言.当代影像的一个重要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主观性.二是它的私密性。这一切.也许在新生代的探索空间,足以得到确切的证明。

比如朱丽亚·福勒东·巴腾(Julia Fullerton—Batten)的照片看上去很镇定.却带给人不安感。在华丽而光洁的多层表面下隐藏着许多视觉的张力。在看上去显得简单和率性的恶作剧中,摄影家非常精准地将色彩、构图以及表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像是画家完成一幅画作。最近几年,她的许多作品获得了权威性的奖项。而她早些年的系列作品.探索的是青春期令人感到不安的生命活力.一种介于少年和成熟女性之间带有焦虑感的发展空间.复杂而有趣。

影像中的女孩常常是孤独的.关注于自身的真实,生活状态似乎已经脱离了孩子的空间,却又未进入成人的生活。和一些艺术作品中青少年女性影像不同的是,这些影像并不是从男性的视角出发的.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对女性性成熟偷窥的刺激感。尽管在这一年龄层面.性成熟的过程已经在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摄影家所关注的也许有着更深的层面。她的影像所传递的是一种内心的视觉体验。这样的探索是来自女孩的视点,影像所聚焦的情感的层面.揭示的是内心的张力.尤其是和成长的过程密切相关。那种沉静的氛围,等待的过程.以及随着时间流逝的沉沉入梦,弥漫着青春期特有的气息。在展现这些女孩静止和对空间的凝视过程中,有点心不在焉,如同白日梦,强化了从孩子到成人过程中的悬置力量。

为了摆脱这一类摄影可能进入的俗套.比如女性身份、性的萌芽、以及青少年的亚文化群等等,她的照片中所展现的女孩具有独特的私密性.甚至具有怪诞感.似乎在例行一种笨拙的仪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社会行为所可能理解的范畴。这样一种极度的私密状态,却又是可以在女孩之间自由分享的,从而取代了其他各种关联的可能性。加上女孩的服装款式和色彩.以及环境的关联,更强化了这样的神秘性。

维克多·高博(Victor Gobo)也是一位摄影新人,网上几乎找不到他的介绍。只是在EYEMAZING杂志上代理他的作品,提供有限版的照片。这些画面难以用确切的词汇加以形容,有点狂乱,有点封闭,时而有完美的光影,时而又是残破的断章。有彩色的,也有黑白,有焦点清晰但是构图不完整的,也有构图完美却是焦点虚化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画面中有故事,有深深的情绪,只是无法概括!

所以.介绍他的文章也如同一篇天书.里卡德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内心的梦幻空间……这是一种长期以来栖居在身体中的爱,连同渴望的转化,却因为内心深处如黑洞般的巨大吸引力,变得残酷无情。于是,一种具有暴力的幻想逐渐萌生.不可抑止。和社会的隔绝变成了一种暴力,和所谓“正常”的分离具有一种滚石般的冲击力。你在这里.他们在那里……你和你自己——他们和“其余”。你深深地下滑,加速坠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自我的放逐……一种自身的放逐,带着自我……走向自我。栩栩如生的梦被逐渐耗尽了……如同进入铁链锁住的监狱——用自我强加的围墙封闭了自己。这是一个自我构筑的砖墙迷宫,一个纯粹欲望的精神樊笼。渴望.深藏的美.秘密和开放的空间,但是你是所有的孤独所在……空间只是存在于内心深处。你坠落内心的思考让你成为自己的上帝。随着你孤独感的逐渐强烈.孤独的巨掌在你的背后刮出“他人”的笑声,直到你看到了你原始的自我,你开裂的伤口和你刮开的伤痕……你的渴望.你的梦幻,你的欲求。

……维克多·高博的王国是浩瀚的,当然也包括沉重的墙……心灵的围城,驱使的围墙.渴望的城墙.白日梦,爱的需求,恐怖的传说,还有耳语,绒毛和玻璃……一种个体的放逐.在对爱的渴望的土地上,蜿蜒的渴望触摸的河流。所有的转换中都隐藏着创造力……难以抗拒的冲动和秘密耗尽了阴影和阳光。

这一代人的秘密,真的是难以用什么样的词汇能够概括!而同样由EYEMAZING杂志所代理的摄影家克里斯蒂娜·勒纳(Kristina Lerner)出生和长大干莫斯科,2002年毕业于俄罗斯新大学,主修世界文化。几年后她移居圣彼得堡.依旧作为个自由职业摄影师生存。她曾在圣彼得堡摄影学校举办过工作坊。勒纳成长于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家庭,她的父亲是音乐家,母亲是模特儿。所以她从童年时代起就热爱艺术.十岁时学习绘画,从而最终走上摄影之路。她说:“对于我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希望在内心体验和外部感受之间找到一个巧合,从而在时间的捕捉中变成我的摄影作品。每一个瞬间都应该有自己的感受,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管我拍摄什么.肖像或是都市景观,画面中都应该有这一秒钟所带来的情感和氛围。”

的确,勒纳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情绪感,黑白画面的力度感之强,很难想象这是出于一位女性艺术家之手。她的大部分作品几乎都是在这样一种动感的氛围中完成的,或者是横向的移动,或者是斜向的跟随,也有的干脆选择了纵向变焦的手法乃至照相机在不稳定的过程中按下快门等等,让所有的作品都在不确定的氛围中留下宽广的想象空间。当然,一些照片的标题取得很有特点,比如《闪光的背影》、《湖边的第六天》等等,借助若隐若现的画面影调结构,传递出艺术家超凡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年轻.充满想象力.正是这一代人不可或缺的优势。年轻的迈克尔·杰德洛克(Michal Giedrojc)在孩提时代,就已经体验了摄影暗房世界的魔力并且深深为其迷恋。随后杰德洛克在暗房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不仅关注于摄影的内容,同时感兴趣于摄影的过程,包括冲洗和印

制。他从传统的印相到各种画幅的研究.至今他对摄影手工制作的传统深信不疑。他说摄影是他的最爱,不仅在睡梦中,即便是在醒着,也是在摄影的梦幻之中。

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就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在创作。对于他来说,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花上两个星期完成一幅影像的创意。也就是说,他在每一幅作品中.都在寻找真实和想象之间的强大的张力。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梦幻系列,所展现的就是关于个体的困惑,也就是真实和摄影家想象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他说那些被摄者往往说起周遭的环境缺乏舒适感.摄影家带给他们的也是一种疏离.他们无法确信自己身处何方。杰德洛克因此感到创意摄影必须要求艺术家偷偷地将一些隐喻注入那些影像之中.留下的是一些让其想象的象征性的符号。尤其更为神秘的是.他声称自己是一个杂志摄影师,而将想象力注入决定性的瞬间——想象力是不符合逻辑的,是比喻的.暗示的。或者是一连串的。

如果说这一代人的想象力空间能够提升到什么样的层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阿里·马达维(Ali Mahdavi)的创作。他经常喜欢使用“激情”和“魔力”这两个词来描述设计师的服装、女性解剖学以及上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他的职业生涯既是艺术家也是时尚摄影师.似乎也一直沿着这两个词在发展。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混杂着不同寻常的个性化风格,也是自命不凡的巴黎人所缺乏的。他一直在探索人类身体的美丽以及人类情感的暴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为什么美如此让我们迷恋?在这样的力量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在人类之间这两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们是如何接受美的,或者说艺术家是如何将其转换的?但是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一种“故事”情结总是萦绕在阿里的心头.大部分都是和女性相关。换一种说法就是:“相对男性来说.女性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安排她们的调色板,包括化妆、发型等等。实际上并没有丑陋的女人.除非她想让自己变得丑陋。在地铁,在街头.我都在考虑如何传递我对女性的表现力。这整个就是精神的困扰,也许和我的童年相关,和我的母亲相关。但是我喜欢这样一种比哥马利恩情结(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热恋自己雕塑的少女像)。”

他认为时尚就是对人类身体转换的最佳元素,而且他发现时尚变换趋势之快,几乎每六个月就会是次变化,因此这样的趋势也可以很好地利用。他认为终极的优雅,就是一个人找到他自身的风格并且始终如地保持下去。而在解释现在的这一系列画面时,阿里认为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同时是想通过艺术去探讨政治和社会的状态。他说:“我经历过革命、战争和轰炸,我不喜欢谨小慎微的中产阶级艺术家.他们对政治的犬吠具有太明确的目的。”他的作品让人进入半梦半醒之间,产生更多的联想。

也许,年轻就是一切!一切源于年轻的梦幻和对现实毫无顾忌的介入。尽管他们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无畏,尽管他们还不被人们完全认可,但是他们已经心满意足……旦当他们的影像还难以被人们接受的时候,他们还会选择更为迷离的文字,向世界发出面向未来的告白一一比如,全球摄影嘉拉奖的雅克·里兹奖的获奖者卡米尔·沃纳尔(Kamil Vojnar)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没有任何具体的说明,只是用了

整版的文字,如同散文诗,袒露了自己的心绪,这里不妨摘录其中的一小段,作为文章的结尾——

“我拍摄的仅仅是一些小照片.没有什么了不起。小小的,诚实的声明,和我的灵魂状态相关。为什么你会不介意7这里有大量的照片,无论你走到哪里。每一次你转向的角落都是照片.每次你翻到下一页……更多的照片。新的照片,老的照片,新的照片就像是老的照片。”

“‘女孩们的影像来自于自己和一些女孩的成长过程。内心本能的坚韧面对成长与现实的摩擦.为了挣脱成长期的苦闷和孤独,试图以影像的方式获得安慰。这些图像既是私人的又是非私人的,她们的世界是一个受年龄阶段制约的世界.一旦离开了就很难回去。在生活中她们既是柔弱易损的,同时又是执着果断的.充满着希望也潜伏着危机。一幕幕发生在生活中虚拟对立的画面,却正是她们和自己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些照片拍摄于我的大学时期.有些是作业,有些是出于兴趣。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我觉得好的照片就是能抓住一个感动你自己和感动别人的时刻.并用尽可能美妙的画面表现出来。我将会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

这组照片拍摄跨度有很多年,在2011年重新做了编辑。我想找出在过去很多年里,以“泥土”作为主线的散落照片.穿起一个马马虎虎的故事,也许观众也会觉得有趣。我去过的地方很少.也极不适应在陌生的环境下拍照.所以之前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完成的。但是却乐于往外面跑,一来见见世面,二来充充经验。而也在这几年里,我的生活变了很多次线.恐怕就是这个系列叙述的底本。

“泥土”是很干净的东西——我从小被父亲这么告知。那不过是富含水和有机物的二氧化硅,而且只在这个星球上被发现过。1968年的圣诞之夜,当阿波罗8号从月球的背面进入无线电通讯范围时.它所搭载的三位太空人出人意料地开始朗读:“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的……”这旷远的思乡之音成为了宇航史上最重要的章落之一.无论是对于有神论者或无神论者。这些被思念的泥土此刻正铺垫在脚下。

熟视,平坦而无所不在,因为在天地之中我们的世界夯实.几乎只是一个平面。人渴望全知全能,我也不能免俗。我以一捧现成的碎片.集结为这篇赞歌。

《看的纯粹》是黄京的一组摄影作品,没有特定主题和拍摄对象。看似无意的照片挑选却在画面氛围上拥有连贯性,景观在他的照片里按照应有的轨道运行,而他截取的似乎不是相机的千分之一秒.而是照片发生前后的一段时光。看他的照片,常常感受到沉浸的美感,如他所说.在语言无法描述的时候,照片能代我们说得更好。我们得以从这组照片的小窗口,一看他心中的“大世界”。

“人人都去寻求‘大时,我安于自己的小。我不认为这个‘大的世界才是唯一,我希望于这‘小的世界中,真正地看到智慧的美。”

一张照片到底能够表现多少真实和思想主张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愿意停下来,在这个现实与虚幻交汇的世界.无数次地按下我手中的相机,去寻求与某个事物精神上的突然邂逅.以得到一种暂时的逃脱和无比快感。我继续着,并深深地沉溺其中……

当我沉迷于这脆弱的虚妄世界时,不管我拍摄的是一片杂乱的树林、一个走向好似绿野仙踪的少年背影、一条针脚缝得像拉链的大腿.都只是我与现实相撞的刹那,内心颤抖的印记。

我喜欢维吉.也更喜欢闪光灯开启的那个刹那真相大白的感觉。真相真的可以大白吗?鬼知道!相机只是我的眼睛和情感之间的延续.所以我的拍摄基本都是随心随欲的。我说过摄影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次的艳遇和奇遇.我随时准备着我的内心和外界事物精神上的突然邂逅。

拍摄这组作品并非有什么特定的目的.这些都是我在逃避现实生活的诸多无奈和排遣每天都要重复的无聊方式的宣泄出口。无聊了.我骑上单车或者徒步一头扎进茫茫的郊区.荒野,不管在长满野草的丛林里我往何处奔跑、遇见何人何事,不管我在漆黑的夜晚干了什么.也没干了什么,我就像在现实和内心的荒野上行吟着的诗人,只是我的诗句是我的相机按下的瞬间所产生的神秘片段。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当时的状态事实上还要复杂和纯粹。作品本身远远不及其潜藏行为的优越。因为作品潜藏的激情,拍照具有了自慰的企图。我不为任何人拍照,当然.会有人愿忍受我的照片。我说的没错,是忍受,甚至是厌恶或感到不安。我唯一关心的是反映我的生活,表达我的真实、复杂的真实.人的真实。我寻找真实,而真实就是神秘。我愿在自己的神秘里无止境地漫游。

生活的考验使人得以精神化.别以为我在拍摄时寻找悲剧.我的快感来自拍照。就是这样.我拍悲剧场面却怀有快感(有时又极度悲伤),这本是很反常的心理.是不能容忍的。但如果没有快感.照片就不存在了。

这些照片没有单个的题目,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寄托自己的梦。如果有人看到后流连不去.并对我产生一点共鸣或者感叹.我就满足了。我希望照片放在那儿.看起来不是物质而是它们的本质。照片使我的思想变成了可见的东西,这些思想没有经过解释.照片可以说出它没说的东西。

别以为我的拍摄没有怀疑、没有懊悔,没有焦虑、没有不安.有些时候,我获得快感的同时又陷入痛苦中。就是这样的相悖.拍摄带来的不安有时候恰恰正在掩盖内心的不安。因为这样.才使得照片有了更动人的的精神性.这些照片超过了个人诗性的表达。

这是一段旅程.就像看见一路的自己。遇见的人,看到的场景,身边的瞬息而过的景象.犹如记忆中出现过的样子,那么清晰。整个城市在飞速地发展,我们很难再去平静地面对人和事。在社会的复杂性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体会者的关系.隐晦却又直接地投射出社会的真实面貌。某种巧合的出现使得观察的对象转变成为一个放大瞬间的契机。而我只想把我看见的事物自己定义化、自我化、让他们更真实,更简单.就像可以和你如实交谈。

这组作品我的拍摄时间大概在2009年底——2011年初将近一年多的范围内。而这一年又恰好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际。尽管在拍摄之初我内心也有关于主题的模糊思考.但最终使这组作品成型还是因为受了Jeff Wall的“微手势”和电影蒙太奇理论的某些启发.使这些原本看似松散的照片,经过编辑后成为了现在完成度较高的状态。在编辑这组作品的时候.我的思考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论文”式的影像书.而不是传统的图片故事。所谓“论文”式的影像书,是希望通过照片提出我自己的明确的观点,脱离于传统的“中立”的视角。而我也正是在这本书中依托并作用于阅读节奏的变化,分别提出一些我对于新十年中,个人政治.信仰、环境、生活态度等问题在大都市年轻人中的现象和变化的观点。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居建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