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投资初露峥嵘
2012-04-29郭莉
郭莉
不久前,,耐克集团全球总裁,首席运营官马克帕克抵达北京。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见见今年在网球公开赛上大出风头的中国运动员李娜。
十几年前,李娜15岁时,就被耐克签下。正如她自己所说,耐克给了她很多机会,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赞助她到美国训练一年,使她学习到很多与国内不一样的东西。
这种情况在中国很难想象:一个品牌长期坚持赞助同一代言人并在十几年后迎来丰收。而和李娜一样,2004年奥运金牌得主刘翔在名不见经传时,和耐克公司签约的。
不可否认,国家曾经的培养和投入对李娜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化操作为李娜带来了更大的成功。这也让众多从事体育产业的企业家和欲投资体育产业的资本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了想象。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何文义博士分析称,目前美国体育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11%;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约为70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年产值;而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率仅为0.7%。
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的GDP达到3000—5000美元,温饱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的时候,文化体育的消费比重会得到快速提升。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这个数值更是超过了10000美元。
专家估算,目前欧美人均年体育消费在300至500美元之间,而中国人均年体育消费不足100元人民币,若该指数达到欧美的一半,在中国就将形成一个每年2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如此看来,中国的体育产业真可谓是一座尚待开掘的“露天金矿”。
“孔卡证明了中国体育的狂热。”阿根廷球员孔卡在中国1800万英镑的身价,则预示着:世界体育经济的版图已经向中国开启。就连一向吝于投资体育项目的资本,也放弃张望开始涌入。
体育项目的商业化探索
虽然有很多资本开始关注并接触体育企业,记者采访的某PE却认为,由于体育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结构、商业模式等还有待探索,真正要出现一批符合投资人要求的好项目,还需要精心打磨,尤其是,商业化市场没有放开,中国(北京)缺乏真正商业化运营的大项目和大品牌。
投资北京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屠行健告诉记者,这两年来,北京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涌现的体育项目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体育不再作为单一业态发展,而是与文化、音乐、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最显著的如北京华游竞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竞游网游戏约战系统》项目,通过搭建竞游网约战系统,吸引大量的电竞爱好者参与;后期还将在此基础上着重打造菜鸟之路、电竞明星之路,美女选秀之路等栏目,将体育与网游、电视等结合起来,找到多个赢利点。
第二,很多项目充分利用北京雄厚的体育资源、场馆资源等竞争优势,着力发展各种重大赛事。尽可能长期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无疑会更好地体现体育场馆的价值。比如奥运后鸟巢、水立方、沙排场地,多次引进各种国际大赛,国际排联沙滩排球世界大满贯北京赛、国际泳联短池游泳世界杯系列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重大赛事,这些都促进了整个北京国际化体育中心的地位。
第三,着力点在培育全民体育热潮和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北京国际时尚体育公园、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下花园石佛山户外运动基地等项目的落户,为培养大众体育热情和青少年体育爱好群体,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国际时尚体育公园对外开业以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在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的带动下,极限运动正在国内火起来。
第四,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俱乐部开始出现。目前北京最有名的俱乐部莫过于首钢篮球俱乐部和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这两个俱乐部各自拥有一批忠实粉丝;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尝试多样化俱乐部运营,比如北京飞人航空体育运动基地就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各类体育运动飞行员培训。有民营企业的参与,对小众体育运动俱乐部商业化运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体育项目的商业化探索在全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屠行健表示说,北京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和北京自身所具有的丰富体育资源相比,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北京财经研究基地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
首先,政府资源需要向市场释放。近两年推出的体育项目中,商业性定位充分的项目寥寥,资源和市场仍然垄断在政府手里。以“2011中国(北京)国际体育产业高峰论坛”推出的39个项目为例,在这些项目中,相当部分的承办单位或上级单位都是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或行业协会,真正实现市场化运营、竞争比较充分的项目或主体不多。上述PE就提到,即便是一些职业赛事承办单位看似是企业化运营,但由于这些赛事的举办都是在行政管理的范围内,刚刚放开,尤其是知识产权长期积弱不振,没有一个核心的知识产权,短期内,即使商业化运作,在产业链、明星的培养、资本运作等方面都会有障碍。
其二,中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商业化探索有待完善。西方的俱乐部一般都有上百年历史,完全根植于社区,有一批非常忠实的拥护者;而我国的俱乐部缺乏一些联赛,本身实力也比较弱。比如北京的国安俱乐部和首钢篮球俱乐部都还处于行政框架下,完全解放思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三,体育企业应该更多着力于主营业务盈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对核心竞争业务有所侧重。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否上市公司,单作体育产业就能赚钱的公司几乎是没有的,以中体股份为首,公司主要盈利并非体育;而另一些渴望上市的企业又太过于重规模,往往忽视了利润。
随着文化体制的逐步深化,体育事业逐步走向体育产业,体育正日益呈现出其最本质的面目:健康和快乐,体育产业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虽然目前我们的体育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政府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将为其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资本的不断涌入,为体育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投资者眼中的项目
前不久结束的“2011中国国际体育产业高峰论坛”上,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杰透露,2010年北京市体育产业总收入为558亿元,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北京体育产业近年来呈现良好态势,除一直延续的高端赛事之外,健身、休闲、表演等方面的市场也发展迅速,服务场馆方面更是踊跃。而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成为首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今年来,很多人欣喜地发现:过去很少出现的VC/PE此次扎堆出现。正是看到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很多投资机构开始伺机而动,转向体育产业。其中不乏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商和政府投资平台,体育产业投资潮峥嵘初露。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傅延华认为,近年来中国体育产业有了飞速发展,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企业,遗憾的是,这些优秀企业多为体育服装、体育设备方面的制造商与运营商,而体育主业仍然比较薄弱,整个产业比较缺乏的就是持续的盈利能力。
可对于资本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无外乎两点:第一就是持续的盈利能力,第二就是成长性。傅延华更看重成长性一些,他认为成长的真实性、持续性、质量和空间,是他们主要考量企业和项目的依据。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2万亿的潜在体育市场变成可运营和掌控的市场?如何在这样一个市场中运营好的、适合的商业模式来获取相应的收益,而且是一个可持续、不断盈利的商业模式?”他坦言,这是他作为投资人特别关心的问题。
目前在政府的规划中,体育产业被划分为公益性的体育产业、混合型的体育产业和经营性的体育产业。有些投资人指出,体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混合型的,既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又有相当的社会职能,同时兼有一定的经营价值,而这样的领域应该是最为宽广的。而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因为某些部分受到体制上的限制。最典型的如北京足球俱乐部,在体育界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型俱乐部了,但事实上他们的真实收益很不乐观。
何文义认为,比较理想的项目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第一,权益是否清晰。某PE有意投资一家大型体育公园,可是在调查中才发现,这家公园所用场地和设置都是租用政府的,期限为10年,而公园的管理机构也属国有,这种纷繁复杂的权益和归属,使得该PE果断放弃,“这个项目很好,如果权益清晰的话,未来一定是一个很好的上市公司题材。”
其次,商业模式是否能够不断延伸出新的盈利模式。何文义认为,默多克的传媒集团的跨界发展能够给体育产业投资很大启示:跨界最能实现资源最大利用和利益的最大化,体育产业也是如此。“要跳出体育来做体育产业,在体育内部抓住几个核心要素做体育产业。”而在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投资人对一些跨界结合的项目比较感兴趣,比如体育和文化、艺术的结合。
第三,目标市场是否足够大,项目要有成为细分领域体育消费龙头的潜力。好的项目要具备把消费人群激发和培养出来的能力。
前不久,上海出台政策倡导从小学阶段开始打网球,这让上述PE感到很兴奋:“上海这样一纸命令能够激活一个大大的网球消费市场,从网球训练场、网球设施、器械、包括服装和鞋帽,这些加起来的潜力不可限量。”
何文义指出,激活体育投资市场,核心是激活体育消费市场,这不仅需要企业从商业角度考虑这一问题,也需要政府营造一个大的氛围。“目前这方面还是一个弱项。”
尽管如此,一些有前瞻眼光的资本已经开始悄悄布局,为投资体育产业而创立的体创资本董事长王文就提到,虽然中国体育产业业态还不太成熟,不适合做水平整合,但他们还是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做垂直整合,搜选有市场潜力的小公司项目,寻找合适的机会做并购。
在看过几百个体育项目后,王文最大的感受是:体育产业里不管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管理模式,甚至资本模式,都非常欠缺。即使是他们已经投资的一家做体育资讯服务的公司,也仍觉得强差人意。
“现在我们比较关注的是体育场馆的连锁、好的体育赛事,包括娱乐方面版权的购买,还有体育网站。”王文表示,投每一个项目之前,他都会看看这个团队的创始人,是不是有一种体育或者财富的梦想,以及是否有创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