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铠甲
2012-04-29薛晓琳
薛晓琳
时下,清宫穿越剧已经火得一塌糊涂。只要勇敢体贴的阿哥们穿上铠甲往镜头前一站,再无新意的剧情都照样有粉丝尖叫。铠甲是清宫穿越剧里最有型的行头,披一身现代工艺美术师加工过的“铠甲”,男主角、男二号、男三、男四个个英姿勃勃、帅气逼人。模样固然是重要,拗不过“人靠衣装”的老理儿。看不过的人忍不住道:铠甲控?你看《铁甲小宝》和《铠甲勇士》去。如此形势,皇上自然不甘人后,怎么能叫儿子抢了老子的风头。来人哪,调几个没见识的穿越到咱大清看看俺皇帝的铠甲。
铠甲的制作源远流长。起初用皮革制成的称为甲,铁制的称为铠,以后逐渐连用。清代的各种军事典礼和行围中上至皇帝,下至满、蒙、汉各八旗普通官兵都穿着铠甲。铠甲的形制比较一致,都有护肩、护腹、护裆,胸部前后有护心镜,肩下还有护腋,称得上细致入微了。铠甲的盔帽部分用皮革制成,四边有梁,额头正中的部分一块称为遮眉,盔下配有护脖。盔顶的盔盘里有一个金属小管,用来插放缨枪、雕翎或獭尾。除主要装备之外,还有更体贴的“配件”。甲衣之下,另有左右两片围裳,这才算得上全副武装。这套铠甲主要防护胸腹,帽盔可以护头、护眉、护耳。铠甲和军事之间的联系,令它时常象征着强大的战斗力量。
早在铠甲出现不久的先秦时期,一支军队若能全体以铠甲作为防护,就可以称得上是重装部队了。而历两千年后,作为靠马背、弓弩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清代皇家更加重视铠甲。君王动不动就说,祖宗靠13副铠甲打下江山,以表其不忘先辈勇武之风。
以我们通过影视剧对于清代皇帝铠甲的认识,皇帝威风凛凛,铠甲厚重结实、金碧辉煌。真的穿越了,你才发现并没有那么“闪”。皇帝的铠甲在组成部分上,和别人的没有太多不同。北京故宫存有清代皇帝的铠甲,以红闪缎面铁叶盔甲和蓝缎面绣龙铁叶盔甲之名最为显赫,曾经盛传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穿。其实,这两套是乾隆朝为恭贮先祖遗物,按照沈阳故宫原甲所造的仿品。以后沈阳故宫铠甲未能传世,人们便将它们讹作原物了。这些看起来像棉衣一样的铁叶甲,既没有满身倒挂的铁叶子,也没有影视剧里遍布表面的金光闪闪,却依然具有防护效果。江湖中人常有“金钟罩、铁布衫”的言语,在冷兵器时代穿上铠甲,不需武功修为也自然有“神功”护体。
中国的铠甲往往都重达几十公斤,穿着即是考验。铠甲的甲片数量影响着其防护能力,而金属甲片数量的增加自然会带来铠甲总重量的增长。在一开始的演变中,这似乎是难以逃避的负担。宋代时一套盔甲可达30公斤。在这一点上,清代的皇帝们稍微幸运一些,他们赶上了一个轻甲时代。为了适应火器的出现和在北方寒冷地区作战的需要,明代时出现了一种棉甲。这种铠甲的做法是:将七八斤棉花置于夹袄内,粗线缝紧,入水浸透,取出铺地,用脚踩实,以不胖胀为度,然后晒干。八旗盔甲都是很厚的棉甲。做法是,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将多张这样的棉片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中间穿铁叶子,内外用铜钉固定,不仅更加保暖,还比以前的铠甲轻便不少。
尽管如此,穿齐一套铠甲依然是件苦差事。先从下向上往腰上系住两片围裳,再在围裳中间接缝的地方盖一块虎头蔽膝。接着,你要把自己塞进沉重的甲衣里。这还没完,还有很多配件等你戴齐。先把护肩用绳子系紧,接着护心镜下面接缝的地方留有纽扣,这是用来联结那片叫做“前挡”的梯形护腹的,之后,还要再继续扣上腰左边的“左挡”—没有“右挡”,穿上铠甲成为战士,这个位置自然留给所佩武器了。
雍正皇帝显然是比较喜欢棉甲的。这位皇上治事成癖,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朝廷常给出征将士赐予车马,有位提督请求赐盔甲,他不光批准,还分外贴心地嘱咐:“铁甲不及棉子甲得用,可将棉子甲做一副。”这些制作都属于宫内的“活计档”,雍正对“活计”的用心程度不下于边疆军事情报。不仅做铠甲,他令“活计”工匠造大炮时,连工部、兵部都不敢过问。
皇帝终归是皇帝,不需要天天征战马背。再热爱铠甲,其戎装形象也多为礼仪性的,比如阅兵时穿着的铠甲—大阅甲。皇帝在大阅时全面检阅军事实力,二十四旗依次披戴铠甲,为他们的皇帝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各种实战技艺和武器装备。
作为皇帝莅临大检阅典礼的着装,大阅甲是清代皇帝最精美的铠甲。故宫现存有一件康熙明黄缎绣彩云金龙纹棉大阅盔甲。上衣的黄缎底上布满了金帽钉,正面左、右各绣一条金色升龙,背面中央一条正龙。主体之外装饰为绿色、墨绿云纹,平水、寿山、珊瑚等纹饰,以及粉红、月白、蓝色如意云和粉红、正红灵芝云。下围裳的左、右两边都在黄缎地上绣16条行龙。至于配件,左、右护肩各9条金龙,镶嵌着红宝石和珍珠。满眼的明黄与金龙,衬托着铠甲所有者人中之龙的权威。
乾隆皇帝的大阅甲胄用金线在黄缎上绣出金纹来代替甲上的铁叶,外面布满金铆钉,内里使用蓝绸缎。这样的铠甲重量只相当于一件棉袍,也不强调金属甲的防护性。配套的盔帽用牛皮作胎,漆面嵌入大小珍珠,而后以金梵文装饰。大阅的铠甲只作礼服使用,连盔帽平时都要存放在专用的漆木盒里。为了使北京南苑大阅更加完美,乾隆晚年还规定为每一位参加大阅的兵丁制作专门礼服。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的《乾隆大阅图》表现了当时的盛况。
除了礼仪性的场合,清代皇帝中也确实有人热爱穿戴铠甲的实战活动—狩猎。康熙是一位天生的猎人,每一次穿上铠甲前往木兰围场狩猎都意味着惊人的收获。他曾经得意地回忆起一天之内射到381只兔子的经历,说庸常之人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数字。刚入不惑之年的康熙骄傲地宣布:“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153只、熊12只、豹25只、猞2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3只,哨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不知动物保护人士作何感想,单就战绩而言,康熙的确配得上帝王铠甲的威风。
故宫所藏的铠甲,除了戎装和礼服,还有单纯供帝王赏玩的甲胄。乾隆年间的一件金银珠云龙纹甲是这一類皇帝铠甲的绝佳代表。这件铠甲饰有16条姿态各异的金龙,用料精当、工艺考究,龙发、龙须、龙尾皆栩栩如生。据说这套铠甲用60万枚小钢片,试制时乾隆亲自指示用金、银、铜、黑四色来表现华贵风采,正式制作更是历时三年,重达30余斤,堪称稀世珍宝。
故宫几乎拥有全部清代皇帝铠甲,整个链条上唯一缺失的只有咸丰铠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向北京,咸丰帝在秋天慌忙逃向承德,大部分衣物都留在了他此前经常居住的圆明园。那些衣物很快成为联军眼中耀眼的奇珍异宝,也以更快的速度化作满天烟火。当咸丰在承德离世后,按照焚化礼的要求,宫人每天都要烧去皇帝的几套衣冠。他最后的铠甲也遵从焚化礼仪,在繁琐的皇家哀悼仪式中消失。先后两把火,一为新祸、一为旧俗,令咸丰铠甲成为故宫清代皇帝铠甲收藏系列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上世纪70年代,由于职工生活紧张,故宫将3000件乾隆朝御林军的铠甲以每件5角的价格卖给了职工,并且规定职工不能留存,只能拆开取用丝绵。有一户人家花5元钱买了10件御林军铠甲,用取出的丝绵做了一条丝绵被,保暖效果至今不逊于新被。据说那些铠甲未拆时仍然十分牢固,从城楼抛下都不见摔坏。可惜在发挥了温暖职工的功能后,御林军的铠甲失去了昔日的荣耀,最后走进了废品回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