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发现法教学
2012-04-29池建海王伟
池建海 王伟
摘 要:本文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为汉字特征系统创建与完善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是由教学法引起的,而二者又是系统创建与完善的问题;最后提出在汉字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来克服这些问题,并用实验证明了发现法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发现法
一、汉字特征系统的重要性
汉字学习是汉语学习的基础(黄卓明,2000)。汉字掌握得好,就能促进各项技能的发展;相反,掌握得不好,就会成为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尤其当汉语学习者在其母语国学习汉语时,汉字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学习者缺乏语言环境,只能凭借课本来学习汉语,而汉字就成了主要制约因素。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汉字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认知活动,这个活动包含了对汉字的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学生学习过程中在认知深层逐渐形成了一个汉字特征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已掌握的汉字按照不同特征归类形成的若干个小集合构成的。这些归类特征包括拼音(如“zài:再、在”)、相似(如“大、太”)、结构(如“你、请”)、部首(如“认、语”)、部件(如“渴、喝”)等,最常用的是部首和部件特征。系统从学生接触汉字时开始创建,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学生并不能掌握所接触的每个汉字,当学生按照某字特征将其存入系统时才能说学生掌握了该字。在使用汉字时,学生按照相应特征从系统中提取汉字,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又加深了特征的记忆。这个系统越完善,学生的汉字量也就越大,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可见,汉字学习的重要性正表现为汉字特征系统创建与完善的重要性。
二、汉字“学”与“教”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汉字的问题
学生的汉字量与口语通常不成正比,他们能随意地进行口语交流,但在读课文或写汉字时往往束手无策,有些学生来华多年却只能使用拼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如下问题:1.汉字错误,如部首与部件错误、笔画多余与丢失、汉字结构错误等。2.汉字误认,一是因为所写汉字结构松散、笔画走形;二是相似字辨析能力较低;三是记字错误,将错字当成正确字来记。学生将这些错误归结为汉字结构复杂、相似字太多、难写、难记等原因,而他们也因此丧失了学习汉字的兴趣,转而使用拼音。这说明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其系统未创建或完善程度不够,只能依据一种特征进行学习。
(二)传统汉字教学法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然要采用一定的方法。现行有两种教学方法:
一是“先语后文”,即先教口语,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后再教汉字。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口语而忽视了汉字,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面对的汉字量将会更大,困难有增无减,难达预期教学效果。汉字教学应该贯彻基础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卞觉非,1999),显然“先语后文”没有做到这一点。可见,“先语后文”是一种逃避性的教学方法,它使系统不能及早建立,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汉字。
二是“语文并进”,这种教学方法目前是主流,其优点在于它从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创建系统,并通过课文创设的语境加强汉字学习效果。其不足之处在于既要学习汉字又要兼顾课文的连续性,难免顾此失彼。其次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孤立地学习该篇课文的汉字,不能将该篇汉字和以前所学汉字相联系,这就使得学生不能系统地认知汉字的特征,不利于系统的完善。
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法化难为易,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汉字,显然这两种教学法都没有做到。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恰恰就是由汉字教学法引起的,而二者又是系统创建与完善的问题。可见,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致力于学生系统的创建与完善。
三、汉字的“发现法”教学
(一)“发现法”说明
针对“语文并进”的不足,我们提出使用“发现法”来教学。发现法是根据系统的要求,在“语文并进”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汉字教学方法,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特征学习能力。“发现法”包括四个方面:
1.汉字与特征吸收。在最初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定量汉字,因为这些汉字中包含着各种特征,学生掌握这些汉字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其特征。如学生掌握了“很”字,相应地就掌握了它的四个特征“hěn”“左右结构”“彳”“艮”,而其部首与部件特征尤为重要。
2.基本字群与基本特征的建立。定量汉字的掌握标志着学生的基本字群已经建立,教师对定量汉字特征的讲解也使基本特征得以建立,这两个对应集合的形成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特征发现能力。基本字群如“妈、渴、喝”等,基本特征如“女、口、氵”与“曷、马”等。
3.汉字与特征归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汉字,这些汉字是否属于基本字群和基本特征就要通过对比来发现。学生或将其归入基本字群或基本特征,或建立新字群及新特征,从而完成认知过程。如学生发现“忙”不属于基本字群与基本特征,那就需新建特征“忄”与“亡”,并将“忙”归在新建特征之下。
4.汉字与特征提取。学生运用汉字时,首先提取特征,其次根据特征从各集合提取汉字。如学生提取“忙”时,就依据其特征“忄”或“亡”从字群中将“忙”提取出来。
(二)“发现法”的实现过程
“发现法”教学是通过一系列的发现作业实现的。发现作业包含以下内容:
1.汉字积累作业。在最初阶段,先让学生掌握定量汉字,形成学习基础。
2.特征讲解作业。教师精讲定量汉字的四种特征,并依据部首与部件特征进行归类演示。如教师将“你”的四种特征“nǐ”“左右结构”“亻”“尔”展示给学生,并将“你”按部首特征“亻”与部件特征“尔”分别归类。
3.学生组合作业。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分析结构和拆分汉字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新特征并进行归类。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教师还要布置组合作业。组合作业着重考察学生正确组合部首与部件的能力,通过表格形式展现给学生,层级如下:
层级一:对应组字,教师将汉字做一次切分并将部首与部件对应排列,如将“语”分为“讠”与“吾”,学生根据特征组字并加拼音。
层级二:选择组字,教师将层级一中的部首与部件改为不对应排列,学生根据特征组字并加拼音。
层级三:在层级一的基础上将部件做二次切分,并做对应排列,如将“语”分为“讠”“五”“口”,由学生对应组字并加拼音。
层级四:教师将层级三中的部首与部件改为不对应排列,由学生选择组字并加拼音。层级四以后的作业部首与部件都是不对应排列。
层级五:此项作业中,学生除了要完成组字作业外,还要完成组词作业。
层级六:这是最难的作业,学生不仅要完成组字和组词作业,而且还要完成造句作业。
4.教师评价作业。当学生完成组合作业后,教师要及时检查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若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时间调整层级作业的训练周期。其次,各层级作业适合的学生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层级一至五适合初级阶段的学生学习汉字;层级五、六适合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强化基础和查漏补缺。
(三)“发现法”教学实验
为了证明“发现法”的可操作性与实际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为期12周的跟踪教学。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对象: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学生,分为A、B、C三个班。
教法选择:A、B为“语文并进”,C为“发现法”。
教时选择:A为两学期,B、C均为一学期。
教材选择:《新攻略中国语》(基础版)
实验目标:证明“发现法”的可操作性及实际教学效果。
实验阶段:
1.汉字积累作业。笔者依据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掌握前四课汉字100字,如“你、老、客、他”等,用时四周。
2.特征讲解作业。笔者精讲100字的四种特征,并按部首与部件特征做归类演示。如将“你、们、他”归入“亻”,将“喝、渴”归入“曷”,用时两周。
3.学生组合作业。笔者在课上讲解该课汉字,由学生通过组合作业完成对应组字和选择组字练习。层级一、二、三,用时均为两周。
4.教师评价作业。笔者对每次作业进行了评价,如发现学生组合“攵”与“孝”时,将部首与部件放在了相反的位置,这就要及时纠正。
5.教学效果比较。试卷共两题,一为对应组字,二为选择组字,两题均19字,以此来测试学生的组字能力,如题1、题2所示。成绩显示,A班学生平均成绩最高为28分,B班学生仅为22分,C班学生为26分。相比之下,B班的组合能力最差,即使是常见的“国”字也发生了组合错误,而A、C两班的正确组字能力相当。可见,在同等学时下,发现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语文并进”法。
题1 对应组字 汉字
亻 尔 你
又 寸
辶 文
题2 选择组字 汉字
亻 也 亻 们
氵 门 氵
口 曷 口
(四)发现法教学的优点
通过与“语文并进”法的对比,“发现法”具有如下优点:
1.汉字“发现法”教学是基于汉字特征系统的要求而制定的,它促进了学生汉字特征系统的创建与完善,强化了学生的特征学习能力。
2.通过特征的层层组合,让学生发现汉字的特点从而完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通过对特征的学习克服汉字结构复杂、难写、难记等困难。
3.通过特征的认知来学习汉字,使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听和写,从而丰富了学习过程,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并有助于形成新的汉字学习图式。
四、结语
汉字学习是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重点,如果学生在该阶段掌握了大量汉字,无疑会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各阶段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汉字与口语不对称的问题,这就是说中高级阶段的学生仍有学习汉字的必要,只是层级不同而已。可见,“发现法”适合各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生。希望发现法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推广并发挥其作用。
(本文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黄卓明.从“图式”理论角度谈留学生的汉字学习问题[J].汉语
学习,2000,(3).
[2]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1999,
(1).
[3]马箭飞,苏英霞,翟艳.新攻略中国语(基础版)(韩译本)[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池建海 王伟四川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