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息“细菌门”风波国标日趋成熟

2012-04-29李梦歌

食品安全导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国标致病菌限量

李梦歌

三全、思念的“细菌门”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国标的“降低门”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公众议论纷纷,各种质疑声不断,强烈需要业内专家出面解疑。

一直听说李蓉教授是微生物方面的权威专家,不仅对致病菌的相关问题研究全面,而且授课精彩,解释分析问题深入浅出,通过李桂英老师的介绍,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李蓉教授,向其请教了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标准及国内外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相关问题,在此郑重推荐给大家。

记者: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进行制(修)订时从哪些方面考虑?采用什么方法或原则?

李蓉:检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这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更科学、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是制(修)订标准最根本的原则,一切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都应该遵从这一原则。我国的标准制定起步比较晚,与国际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想要快速地完善国标,学习借鉴国际成熟的标准制定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借鉴和学习,并不是简单地直接使用国外的标准和数据,而是要借鉴学习国外已经成熟、经过事实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我国标准的制定。这样才是科学的,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做法。

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规格)委员会(ICMSF)1966年就已经成立了,致力于食品行业标准的制定,他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了二级、三级采样法,结合其他人研究的成果,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很科学的基于风险评估制(修)订食品微生物标准的方法和模式。

记者:国际通用的制(修)订微生物标准的成熟方法是怎样的?

李蓉:现在,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采用二级、三级采样法,这是一个需要前期风险论证评估之后才能应用的方法。食品在进行安全检测前根据其风险进行分类,判定标准中是二级法采样还是三级法采样。而我国的食品风险评估才刚刚起步,所以以前这种方法一直没有被应用。

这种方法首先要评估食品的风险大小,评估因素要把该食品常被污染的致病菌种类、加工方式、食用方式、导致危害的程度等几方面都考虑进来,每个因素都被分为5个危害度。如致病菌的危害度是由该致病菌引起的死亡率、发病率、患者数和该食品原料、加工制造、成品、流通等的危害度共同来决定的。这些危害度数据需要多年大量的实际资料积累,应用这些数据,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规格)委员会(ICMSF)确定: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毒梭菌、霍乱弧菌、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危害度较高,采用二级法采样;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危害度较低,采用三级法采样。标准确定具体采样量又会根据食品的种类、保藏条件、食用前是否加热和是否可能存在增加的危害度而不同。评估了这些因素之后,才能最后确定一批次采几个样、致病菌是否可以限量存在和限量标准是多少。

记者:二级、三级采样法是什么意思?

李蓉:二级、三级采样法的核心内容是n、m、M、c四个指标。n是检测一批次时的采样个数,m(小写)是致病菌限量标准,M(大写)是更宽一些的致病菌限量标准,c是检测结果处于m和M之间的检样个数。二级采样法检测结果规定致病菌存在量只允许≤m,不设M值,当然也不设c值(或者说C=0);三级采样法设M值,并规定超过M值以下、m值以上的样品个数(c值)为多少。使用二级采样法的标准中,检出>m值的样品,判为不合格,而三级采样法检出大于M值的样品个数多于c值,判为不合格。二级、三级采样法的一批次样品量(n值)也是根据评估确定的,确定时综合考虑了危害因素和限量值等级等。

记者:为什么说金黄色葡萄球菌国标的修订体现了国标的进步?

李蓉:要说明国标修订后更加科学了,需要先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致病菌及其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我国不是最重要的致病菌,它在日常环境中广为发布,而且抵抗力特别强,耐干燥、耐辐射、耐冷、耐热,是除芽孢菌外抵抗力最强的细菌。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致病。若卫生条件极差,给其提供了大量营养物质,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大量繁殖,然后在温度及pH值适宜的情况下,产生毒素。这个毒素是不能通过加热除去的,人但食用就会中毒。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中毒一般是食品的其他卫生指标也不过关,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都不合格。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都超标,又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时是极其危险的,很有可能食品中已经产生了毒素,彻底加热只能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却不能去除其毒素,仍会造成食物中毒。如果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都不超标,只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因为老国标只是定性检测,就一定要进一步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如果毒素检测阴性,食品又需彻底加热才能食用,则不能证明这批产品会导致食物中毒。

然后,再说国标的修订,其进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由定性检测进步为定量检测

过去,我国食品检测,不管是针对生食还是熟食,都只是定性检测,没有微生物限量标准。这样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以及监管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很不利的。现在,我们希望能够对其进行定量,用精确的数据来评判多大量是安全的,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制定其限量标准。因此,新国标中的这种限量规定是科学的、进步的发展。

(2)由一批次检一个样进步到检多个样

以前,在检验产品的时候每批次就检测一个样本,检不出就是全合格,检出了就全部不合格,这样做风险其实很大。大家都知道,微生物污染在食品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仅用一个样来反映整体情况是很不科学的。抽查的这个样品没有检出,不代表整批产品都是安全的。同样,抽检的样品检出了致病菌,但以前我们没有定量的检测方法,只是进行定性的检测,仍无法得知产品中的致病菌数量是否已经构成对人体的危害。这一点是之前我们国标与国外标准差距最大的方面。

(3)根据风险性大小制定限量标准

新国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制品中的限量标准如表1所示,属于三级法采样。每批次抽查的样本量是5个,允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在1000和10000之间的样本个数是1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熟制品中的限量标准如表2所示,抽查的样本量是5个,允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在100和1000之间的样本个数是1个。而沙门菌的限量标准属于二级采样法,没有设M的值,只有最低限量,不容许超出这个限量,当然也就没有c值,抽查的样本必须全部符合m的标准才是合格的,安全的。由此可知,沙门菌较之金葡菌危害度要大得多。、

记者:通过之前几个问题的了解,肯定新国标相较之前标准是进步的,那么,面对公众的各种质疑,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来解决?

李蓉:标准的制(修)订之所以会受到公众这么多的质疑,是因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公开性、透明性、公证性、科学性还不够严谨。国际上采用二级、三级法,允许它有限量,规定其采样量是5个,这些都是经过严格评估、有科学根据的。我国的摄入量、饮食习惯、加工过程与国际上的情况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应该把这些评估情况简单通俗、透明公开地告诉公众,把修订的依据解释清楚。食品标准的制定虽然从专业方面来说只是相关专业人员的事情,但这个标准今后却关系着公众的安危,因此一定要将其向公众解释清楚。食品安全问题只有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做好,而社会,公众要怎么充当好这个角色,必须让他们知情,让他们有热情参与进来。而现在,专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没有跟公众进行有效地沟通,导致大家不理解,自然就会有质疑。

以三全、思念的速冻水饺为例,其产品在旧国标下只是定性检测,检出了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但不知道是多少量,用新国标检测,检出量小于m,则为新国标合格产品。但在老国标条件下,应进一步做毒素检测,去评判它是否为安全的食品,这个工作没有公布,大家就认为它是不合格的;只说它在新国标下是合格的,又没有说清楚新国标为什么在速冻食品中允许金葡菌限量存在,大家就难免质疑。这次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正好处在新老国标交替的时间,应当将这些细节完整、透明地告诉大家,否则必然会引起公众的恐慌。

猜你喜欢

国标致病菌限量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为创造之心 开启无限视野凯迪拉克XT5周年庆版 限量呈现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Green Fade里约限量系列全球限量10万支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
猕猴桃采后致病菌的分离及中草药提取物对其抑菌效果初探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解析
GB 2763-2014《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发布